认同理论视阈下跨文化交际能力重构

2015-08-15 00:54姜晓丽
科技视界 2015年8期
关键词:表达力母语跨文化

姜晓丽

(青岛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33)

1 研究意义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教材主要以原汁原味西方文化素材为主,课堂母语文化输出表达机会少,导致学生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薄弱,严重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尝试通过系列母语文化专题作业和网上与母语人士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母语自豪感,实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多元互动、多重认同、及协同发展,以弥补解决上述问题。

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来看,每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的重担,更多的是落在年轻人身上。这是关系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发展精神动力的关键问题。目前不少年轻人熟悉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不甚了解,更别说用英文流利地向外国友人介绍这一传统节日,这说明年轻人在文化继承发展方面任重道远。

从汉语影响力与地位看,当今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经济体,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汉语语言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强,世界范围掀起了一股汉语学习热潮。孔子文化学院随之在世界各地应运而生蓬勃发展。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顺应这一潮流,与国家的“走出去”文化发展思路同步。

2 主要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从母语文化的作用、文化因素、教材编纂与大纲制定方面,对目前英语教学忽略母语文化导致学生表达力薄弱的问题进行了前期研究。比如袁芳(2006)对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做出了阐释,外语学习应树立知己知彼的文化观,使外语教学成为传承中外优秀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张为民、朱红梅(2002)指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就大纲制订、教材编纂、课堂教学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路径和方法提出了建议。

马冬虹在(2007)指出国内教材主要介绍目的语国家与文化,母语文化教学处从属地位,外语教材“进口多,出口少”现象突出。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出现了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逆差”。必须扭转这种逆差,解决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

3 文化认同

全球化对各国社会经济包括教育在内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各种力量参与其中,因此全球化应是一个多样化、多元化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同质化同一化过程,否则丰富性多样性遭到破坏,其必然失去活力。韩震(2005)指出,全球化进程绝不是某种文化主导或代替其它文化的过程,而是所有参与其中的文化体重构性互动的过程,进行包容性多重认同重构过程。那么跨文化交流中如何协调母语文化认同与目的语文化认同的关系?如何解决跨文化交流中语言与文化的表达力问题?

认同是一个社会心理学过程,在价值、标准等方面,将他人与群体的社会角色同化并内化的一个过程。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过程。冯天瑜(2001)解释文化认同为一种文化价值判断。即社会或群体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亨廷顿曾指出,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可以回答“我们是谁”的问题。文化认同可以通过这些象征物得以体现。因此跨文化交流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认同必须协调统一,否则就会带来认同危机,或者导致此强彼弱的问题,导致语言能力发展失衡,正如我们学生的母语文化英语表达力薄弱的难题。

4 多元互动

认同是在与他者的互动中形成的,不同的文化接触、碰撞、比较会使得个体面对异质元素和文化,产生一种保持自我同一性的反应。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就会产生文化认同的需要,就必然面对母语文化认同和目的语文化认同的问题。否则,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交流是肤浅的,不可持续的。学习者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就是在母语语言文化、价值观念等的认同过程基础上,目的语文化认同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动态多维的过程。语言学习必须兼容两种文化的多元互动和协调发展,不应该厚此薄彼。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创造机会进行两种或多种文化的表达、互动和认同。

对于文化认同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有两种观点,此消彼长和相互独立。Lambert(1974)指出学习者自我认同的两种变化:“削减性”(subtractive)和“附加性”(additive)。前者认为一种身份认同过强会削弱另一种,削减性学习者的母语和母语文化认同被目的语文化认同所取代。后者则认为两者彼此独立的。附加性学习者在获得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归属的同时,母语和母语文化归属也得以保持。笔者则认为,在文化认同的理论框架下,最理想的模式是教师创造充分语言与文化进行互动表达的机会,在表达交流中实现思想与文化的碰撞、交融、包容,提高语言输出的能力与质量,最终实现多元文化认同的目的。这样既可以提高母语文化素养,又可提高目的语表达能力,最终解决母语文化英语表达力薄弱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兼顾母语和目的语认同,实现多重认同,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5 结语

跨文化交流是双向、多维、动态、开放的。任何单向、一维的交流都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尊重彼此、互相包容、互相欣赏、建构平等交流的文化观,引导学生建立客观批判独立的多元文化观。在全球化语境下,学习者同时具有兼容并蓄取长补短高屋建瓴的国际视野,既认同母语文化,又客观批判地认同目的语文化。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游刃于不同的语言文化交流当中,推进世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融合。外语才能真正成为传播传承中外优秀文化、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的终极目的与境界。

[1]Lambert,W.E.Culture and language as factor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In Aboud,F.E.Meade,R.D.eds.Cultural Factor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C]//Bellingham,Washington:Fifth Western Washington Symposium on Learning.1974.

[2]袁芳.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教学,2006(9).

[3]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4]马冬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5]韩震在.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J].求是学刊,2005(5).

[6]冯天瑜.中华文化辞典[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0.

猜你喜欢
表达力母语跨文化
指向表达力提升:语言革命的应然必然
母语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表达力的多元设计与实践探索——台北市南湖高级中学语文组“写∞手”教学活动探析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语文教育表达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