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女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研究

2015-09-10 11:05周丽君许佳秦蔚蔚易菲
考试周刊 2015年46期
关键词:三创评价体系培养模式

周丽君 许佳 秦蔚蔚 易菲

摘 要: 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及经验的不足,我国高职院校在女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需要创造良好的“三创”教育环境,转变女大学生固有的“三创”理念,进行高职女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模式创新,构建高职女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效果评价体系。

关键词: “三创”理念 “三创”能力 培养模式 评价体系

所谓“三创”教育特指创意、创造、创业三者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形成创意品格,拥有创意思维模式和技巧方法,再运用专业技能动手将脑海中的创意想法转化为可见的成果展现出来,最后集成各种资源把成果进行市场运作转换成商业模式。“三创”精神的培育不只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已成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三创”思维的不断发展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潜在财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必须建立“三创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深度融合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特别是经济贸易类文科院校或者其相关专业,男女学生比例近7:3,据调查女大学生对于“三创”教育的理解、接受、运用程度普遍低于男大学生。因此,重视女大学生的“三创能力”培养关系到高职院校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深远发展,是高职院校必须深度研究的命题。

一、高职女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高职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起步较晚,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的教育研究培养并没有稍加区别对待。但是近年来,高职院校对“三创”人才的培养相当重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重要环节,开设创新课程,有些高校把学生毕业论文变成毕业设计作为“创新”教育的最典型成果加以展示。通过各类的“三创”概念比赛,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开发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向竞赛化趋势,用竞技形式促动创新成效,甚至部分学生参与竞赛活动获奖情况,与教师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紧密联系,这势必促使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竞赛化”。再者用大学生毕业及创业的较好情况,展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果。以上都是目前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的“三创”教育,改善教育模式所采取的手段措施,但是总体而言,发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采取政策手段的重要性,并且在不断加强实施中,这些手段方法对于我们研究的女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效果甚微,在15所调查的高职院校中,近20%的女大学生认为“三创”教育不会对现阶段学习、将来就业产生较大影响,超过40%的女大学生只是随众参加学校安排的各项相关活动,仅有35%左右的女大学生,意识到“三创”能力的发展关乎自己将来长远发展,也较有意识地自主安排相关任务。很明显,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及其经验的不足等其他综合因素,我国高职女学生在“三创”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高职院校“三创”教育的针对性特点,特别是男女生教育的不同方式方法没有特别体现出来,我们能够看到的模式基本上是一概而论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适用于当代社会的所有大学生的发展。“三创”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机制,目的性是推动学生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现实困境和“三创”教育的缓慢成效,要求高职院校思考自身问题所在,特别是受教育群体的个体特性,群体之间差别等,这些最根本的要素,有目的性地铸造具有创新理念、创造能力、创业意识的学生群体。

二是院校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没有足够具备“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有“三创”意识和能力,以遵循教育规律和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吸取国内外高校的教育经验,脱离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教育观念,能够主动重视庞大的女生群体的重要性和薄弱性,能够自觉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进行革新。教师群体首先要进行思维模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应试教育范式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范式转变,这样才能解决广大学生群体,特别是女生群体“三创”教育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三是科研条件缺乏,科研经费投入过低,条件受制、制度不完善直接导致研究热情大打折扣,研究成果数量不低,高引用率论文数量较少,涉入具体的女学生研究生,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无力、财力,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再者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利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三创”能力及其中的女生部分研究,并没有调准好最合理的切入点,目标定位不准确,思想错位,管理不尽如人意,科研成果推广滞后,保障制度不健全,成果转化受限。种种情况导致资源优化不足,创新成果价值在整个地区、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的作用有限。

四是目前“三创”教育成为教育部门关注的热点,但在实践中很多人对于它的内涵较为模糊,纸上谈兵,或者光有理论框架,没有实战经验,还有些实施的学校过于注重形式,只顾眼前实现目标,没有长远规划,忽略根本的目的。总体概况是“三创”教育的名气很大,但是达到的良好效果远远没有显示出来,对于社会、高校和学生本人都没有起到良好的受益作用,更无法顾及个性群体、女生群体。高职高专院校在创新的文化环境方面普遍缺乏,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缺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是高职院校“三创”能力培养方面基本上沿用以前的方式方法,在国家、社会大力提倡“三创”教育后,的确做了一系列调整,只不过在最先的教育方案中增添的一些新的内容,未从培养创新能力的角度建立教育培养模式,这种仅停留于表面的更改,试图有所收获,但是没有成效。一般性的传授层面、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变,具有教育的创新意识,可是从根本上不能形成适应女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模式。

“三创”教育是一项长久的系统过程,尤其是要对特殊的群体进行提升,在短期内追求显著的成果,是不可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本领,最终的成果不仅仅运动用到创业过程中,更大的目标在于体现在日后各个岗位的创造性工作中,创新无处不在,科技才会日益发展,不断向前。

二、创造良好的“三创”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文化、制度环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环境,有助于优化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有利于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国高职女学生“三创”教育起步较国外相比较晚,对于此项研究也有一定积累,但是框架和结构都相对零散,没有进行系统整合,形成有效的教育模式。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人才素质的大幅提高,国家、社会对于高校创新环境的改进给予一定的支持,力求逐步趋于成熟。

影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三创”教育环境的因素很多,总体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高职院校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社会、经济、文化、经济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它的发展,但是外部环境属于外因,没有决定性因素,高职院校自身环境建设才是关键要素。我们必须坚持从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实际出发,紧密围绕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牢牢抓住高校创新教育环境的特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变化为导向,以培养、提高大学生“三创”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整合知识、创造知识的创新能力。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个性目标及特殊性的群体目标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确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改进制度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建设兼容并蓄、锐意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1.营造高职院校的“三创”教育制度环境,增强女生群体的融入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组织之一,它必须拥有一套符合社会要求同时量身定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要把“三创”教育的培养方案真实有效地实施,把各个环节的关键因素灵活结合,同样需要合理规范的制度保证。当然提倡有效可行的制度并不是一味追求某一项制度的创新,而是所有制度都是围绕学校的“三创”育人事业开展的,相互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对接,对于制度要进行整合,形式科学的制度体系,这项工作从高职院校本身而言是院校的整体性创新,所以上下融会贯通,全员参与是必要的,包括学校领导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校园安全管理制、科研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可以是在之前的制度上进行修改增添有利于“三创”的政策条例,也可以制定新的版本,特指“三创”能力培养,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而定,旨在促进“三创”教育发展。在实施和执行制度时,行为主体是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制度规范和约束力往往受执行者的影响,行为主体需要自觉保护、遵守、监督规章制度,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推行制度的变革更新,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为高职院校“三创”事业高效发展提供强大保障。

2.改善高职院校“三创”教育的整体物质环境,增强女生群体的主人翁意识。

高校是学生受教育直接场所,其中女生群体也是受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这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平台越大,女大学生收获的自然越多。大学生只有在充实的物质环境中才可以自由选择和主动学习,感受充足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创新天赋,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高校校园这块主阵地。作为高职院校“三创”教育的物质环境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对大学生教育产生影响的一切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中物的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风光、城市建筑、社区绿化、家庭物质条件、居室空间安排、室内装潢设计等。狭义的物质环境是指学校内对女大学生发展有影响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校舍建筑、校内装饰、场所布置、教学科研设备条件、物理空间的设计与利用及各种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建设强大有力的物质基础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优化,教学和生活区域生均面积改观,如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宿舍、校园景观和绿化等。各类实验室、创业和就业教育基地、信息设备、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教学环境及实训基地,硬件设备高配置,注重更新换代,与时代信息化运转相吻合。

3.改善高职院校“三创”教育的文化环境,增强女生群体的活动主动性。

高职院校“三创”教育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人文环境、创新环境、道德环境等,每一所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并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审美、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是营造大学文化软环境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既是环境又是载体,学生在有限的物质资源条件基础上,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品牌特色活动,开展社团活动,开展科技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充分思考、探索社会大环境。为增强女生群体的主动性,势必有措施和手段。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应坚持以宏观指导与加强引导为主原则,切勿过于干涉学生的实施过程,教师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观能动作用,重在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侧重知识传授,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等学术文化内容,甚至可以选择女生较为感兴趣的形式和话题。在活动方式上,要提倡多样化,动员学生走出校园,力求活动开放、丰富,接近社会现实,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热情度,这样不仅适合青年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拓宽视野,了解所处社会所需、所求,而且能够为学校的文化环境建设提供最现实依据,为社会提供一定质量的服务,达到“三赢”的良好效果。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学校、学生特点营建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环境的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对高校的各方面包括创新教育都起着持久指导的作用。

三、转变女大学生固有“三创”理念

在高职院校,因个体特质层面、动机层面、个人生涯选择、社会关系等因素的不同影响,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运用大众化的手段方法进行普及教育,特别是在男女生个体化差异上,准备掌握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等信息尤为重要,这样因材施教的手法才可运用自如。

女大学生在对创意概念理解、动手创造、创业行为实践发生的比率相比男大学生较少。在进行相关调研后,发现创业自我效能和外在评价感知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高职学生具有中等创业意向水平,女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水平中等偏下,高职学生及其“三创”行为(含认知)倾向和可能性两个维度在性别、年级、专业、学历和父母职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男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女生,理工科女学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文科女生,父母职业为企业家、私营主或个体户的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显著较高。在外在评价感知方面:发现社会、家庭对女大学生的认可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普遍视野期望女性角色从事稳定、波动较少的职业,把有限的剩余精力投入家庭的建设。在自我效能方面,创意、创造过程绞尽脑汁、费心费力,创业道路充满不稳定性,甚至人力、物力、财力等个人、家庭资源都倾囊而出,这种行为是冒险性的、充满不确定性,它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无法准确估算的,创业者本人对自身的家庭中角色认同和创业过程中所承受外界和内在压力均是极大的挑战。所以,在“三创教育”过程中,卓越导向和成长导向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影响。

优秀的企业家需要决断力、信心、说服力、坚定不移的品质,女性企业家更需要处理家庭、工作等方面的综合关系,契合实际地转变女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意识不仅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还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女大学生“三创”教育理想模式的实现至关重要。

着眼于鼓励学生(团队)瞄自身专业学科的前沿问题,运用目前已经拥有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计划比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等系列项目,形成具有特色的集科研、教学、活动为一体的“孵化”机制,由单一走向综合,鼓励女大学生积极参与,融入其中,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制度化的机制提高了女大学生对于学校“三创”工作系统的信任程度,激发了她们对于“三创”的好奇心,敢于冒险和容忍失误,鼓励女大学生创新情感的提升与发展,从最根本的源头着手,不断推进。

四、高职女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模式创新

高职教育注重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特别是女大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需要优化培养模式,以拓展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实践教学、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建立高效的“三创”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等为女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为实施目标。

课程模式: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专业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不同的教学模式,形成高度融合的“三创”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实施完善。一是将“三创”理念融入课程模式中,包括:教材的编写,课程的授课方法,课后的信息沟通反馈,考核学生授课效果的形式,创新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慢慢渗透进整个大氛围中,从教师到学生,无一例外。二是开设通识课程和人文课程,如:艺术鉴赏课程、职业指导课程、历史文化课程、社会道德课哲学课程等,采用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注重培养情操优美、识见通达、知识博雅,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全面健康发展。三是增设具有针对性的“三创”课程,如: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指导、创造技巧、创造发明学等。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纯粹的理论课程培训相对狭隘,应当充分满足课程的实践需求,进行学生实践项目的操作,手段包括:充分利用科技立项活动同时常态化,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制作创意小发明,将实质性的小发明应用到创业实践中,再转化为创业能力。建立就业基地和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参观实习,学生亲身体会感受企业的运营模式,丰富创业经验。将社会实践项目规范化,设置社会实践项目服务学分,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动脑用心思考自己的实践项目,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合作,都要赋予其内涵意义。

专业导师制:在我国,导师制广泛运用于本科院校中,泛指在高等学校或研究部门中指导学生学习、进修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特指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成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的教授或副教授。高职高专院校设立的专业导师制,是指在实行班级制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高标准、高素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辅导和帮助,努力让学生参加到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形式上采用双向自由选择,“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导师可采取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方式,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产学研合作模式,提供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平台,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产指生产过程,学指教学实践,研指科学研究,实现三者有机循环。产学研合作模式是一种强而大的合力,这种资源的整合,一般是最具有特长性的资源优化或者优劣势互补组合在一起,与单个主体相比而言组合本身具有创新性,强强联手,以促使创新项目更容易成功并取得良好的效益和现实价值。另外,合作形式丰富多样,共同研究、企业资助大学科研、大学参加企业科研、建立科技园与创新中心、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各种形式旨在相互服务,重在应用,结合实际需求,推动技术进步。产学研合作通过利用各个创新主体的优势、合作形式的灵活多变性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缩短创新时间。同时也能够及时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和生产实践活动,提升科研水平,提高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创新能力,提高参与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合作过程中,合作项目理应具有创新性、前沿性、适用性,一味追求金钱效应违背教育的本质要求,不利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利于学生“三创”意识的发展;合作双方应当首先建立共同内涵精神的目标指向和期望值,对于参与的大学生能力的培养,理应共同重视,积极热情,教与学共进。由于合作行业的限制,对于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在实际比例中不高,女生更是寥寥无几,高职院校应当设法广泛扩大产学研合作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女生的优势,吸纳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五、构建高职女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效果评价体系

效果评价体系对于高职校园的人才培养方向具有指导性意义,不同的培养要求有不同的评价指标,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推进,需要体现出与其教育方式相对应的评价特征。高职高专院校“三创”教育的评价体系跟随其发展路径相匹配,由单一性走向综合、多元化,包括评价手段多样、评价主体不同、评价内容的针对性,同时设置的指标应当对应培养模式的各项环节,在评价模型中对每一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系数。基于高职女大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效果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有些因素的边界并不明显,评价时很难将其归于某个类别,所以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先对造成效果的单个因素进行评价,然后对所有因素进行综合模糊评价,防止遗漏任何统计信息和信息的中途缺损,这有助于解决用“是”或“否”这样的确定性评价带来的对客观真实的偏离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编制女生“三创”人才胜任力测量量表: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基本信息、所获奖项、发明创造等成果项目;第二部分为人才的胜任力行为特征描述。编制他人对于女生“三创”人才培养效果测量量表,采集校外人员、教师、男生对于培养模式和结果的评价。将所有的数据结果运用于模型中,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是各个层面作用的结果,但高职院校自身建设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要加强调查研究,给予政策制度上的支持和帮助,构建一个政、产、学紧密配合的教育机制,切实把“三创”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国区域创业成本系列调查[J].科技创业月刊,2005(4).

[2]王华锋,李生.国外女性创业研究的历程,动态与发展趋势.技术经济,2006(12).

[3]崔万珍.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5.

[4]余惠琼,张红卫.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的制度环境分析.教育探索,2007(7).

[5]侯典牧,王淼.在校女大学生创业意向与创业需求调查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报,2009(03).

[6]赵菊珊.依托“三创”教育探索建立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1(5).

[7]罗建河.中外女性创业特性的比较与女大学生创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

[8]魏影.论女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继续教育研究,2013(01).

[9]罗儒国“.三创”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展望——以武汉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10]李鹏.女大学生创业行为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3(06).

[11]张冰,段文静.女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1).

1.2014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职女大学生“三创”能力现状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412407002Y

2.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重点课题《高职女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研究》,JSJM1415

3.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重点项目《在宁高校创业教育现状评价及构建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LX2014Z009

猜你喜欢
三创评价体系培养模式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