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区域活动中角色区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2015-09-25 00:05陈坚文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9期
关键词:特点经验游戏

陈坚文

【摘要】《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自主性区域活动以它特有的功能深受幼儿的喜爱。小班幼儿最喜欢、最典型的角色区游戏就是娃娃家。

【关键词】游戏 特点 经验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08-01

我尝试以娃娃家为切入点,通过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来促进幼儿角色区游戏的发展,以下谈谈我在角色区材料投放中的几点做法:

一、材料的投放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角色区——娃娃家的材料投放应充分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来投放适宜的材料。首先,小班幼儿喜欢娃娃家的游戏,对角色的动作有浓厚的兴趣,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弱,坚持性差,且游戏是逐步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的。所以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相同种类的玩具数量要稍多些。如操作用的蔬菜、水果,娃娃、餐具等都投放3—4个,力图让幼儿有条件自主地选择玩具材料。其次,小班幼儿由于缺乏与同伴的交往经验,独占欲望强,在游戏中出现冲突是常见现象,特别是争抢玩具材料上。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有“备份”。如:娃娃家里,可欣和奕涵一边拉扯着“小拖把”,一边在争吵,两人争着要拖地板,可欣说:“我是妈妈,地板是妈妈拖的。”奕涵也说:“奶奶也可以拖地板的。”两个孩子因只有一把拖把而出现了争抢的现象。我及时在娃娃家中又添置了拖把,游戏又顺利开展了。第三,游戏材料是幼儿与教师、同伴进行交往的最好媒介。而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幼儿喜欢独自游戏,与同伴交往甚少,所以我们经常更换一些游戏材料来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增加幼儿之间的交往。如在娃娃家中投放电话;在娃娃家旁边增设“菜市场”;提供生日蛋糕、小药箱等,这样娃娃家里的主人就可以上菜场买菜,和好朋友通电话、给生病的娃娃吃药,游戏主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材料的投放贴近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

小班刚开始接触角色区的时候,主题应围绕有关“家”来进行。因为幼儿印象最多、经验最多的就是“家”了,所以要提供各种有关家的材料。我选择了娃娃家的游戏,并创设了温馨的家的情境,在“家”中投放些常见的生活用品,如玩具煤气灶、锅、碗、菜、茶具、拖把、娃娃、电话等。有了大量的游戏材料,幼儿的游戏情节丰富了。然而,我发现过多游戏材料的投放,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和“爷爷”在摆弄餐具、“爸爸”在玩电话、“姐姐”在“吃”着碗里的蛋,娃娃被扔在地上没人理。幼儿照顾“娃娃”的游戏情节少了很多,只顾着自己去玩、去摆弄那些材料,“娃娃”成了装饰品。小班幼儿无法再现自己在母亲的怀里吃奶的情境,所以照顾“娃娃”的情节,对幼儿来说有些不切实际。因此,幼儿只能把“娃娃”当作一个道具,作为一个角色标记,来表示自己是“妈妈”或“爸爸”。对幼儿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反映目前的、当下的生活经验。针对这一现象,我及时调整了材料的投放,在娃娃家中投放些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每一个幼儿的经验不一样,所以每一个娃娃家反应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不能以共同的标准要求幼儿做相同的事情。角色区是跟着幼儿的经验一点一点来的,要以幼儿的经验为基础。我们要关注幼儿的经验,指导的关注点要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在一个层面。

三、材料的投放适时地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进行调整

幼儿在游戏中经常是无意识的,一个小主意、一个小想法往往是一闪而过的。而作为有心人的老师就要很善于捕捉幼儿的游戏兴趣点,并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抓住幼儿无意识的、稍纵即逝的一个想法把握完善,使游戏开展得更加丰富。如:有一天佩霖带来了一部玩具相机,并把它带进了娃娃家,区域活动时他们有时给“家人”拍照,有时给娃娃拍照,大家开心极了。于是,我及时抓住了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在每个娃娃家中都投放了“相机”。由于游戏内容来自幼儿的兴趣,游戏一开始幼儿就玩得不亦乐乎。这里需要老师具有灵活性以及正确儿童观,时刻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的游戏,游戏满足的是幼儿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会站在幼儿立场看问题,更需要老师丰富的知识,会从幼儿中获得灵感,并将之化为幼儿容易接受的东西。因此,娃娃家里提供的游戏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及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更换与调整。

四、材料的投放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小班幼儿具有具体形象思维的特征,娃娃家的玩具及空间布置要富有童趣,投放的材料应以生活化、操作化为主,且能丰富游戏内容,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如:娃娃家中的幼儿们正兴高采烈地游戏着。突然,“不好了,娃娃吐了”娃娃家中的“妈妈”拿起电话机,着急地打起电话:“医生,不好了,我们娃娃吐了,快来给她看病吧!”一旁的“爸爸”听见了,忙说:“娃娃吐到床上了”说完便赶紧把娃娃的衣服还有被单全部拿起来,放进盆里。转过身来对妹妹说:“我去洗娃娃的衣服,你抱着娃娃吧。”妹妹说:“好的!”这时候,“奶奶”轻轻的抱起了娃娃来到了餐桌边,“妹妹”拿了水杯递给了“奶奶”。一会儿,“爸爸”问:“医生怎么还没有来啊?”“妈妈”听到后说:“医生说了5点钟才能过来,路上的车子太多了。”在一旁观察的我欣喜地发现:幼儿与同伴之间有了较丰富的语言和动作上的交往,并能利用提供的材料与之有效的互动,如,提供的盆和淋浴头,幼儿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展开给娃娃洗衣服的游戏情节;提供的电话,幼儿可以想象出娃娃吐了给医生打电话的情节。因此,投放游戏材料时应解读幼儿的生活认知经验,增强游戏材料的内涵,循序渐进地投放生活化、操作化的材料,激发幼儿的游戏欲望,使游戏内容更加丰富,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五、材料的投放体现间接指导的作用

小班幼儿的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因此,所投放的材料应体现间接指导的作用,以促进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如:他们没有整理的规则意识,我们要在材料投放中及时地添置相应的物品标示。在刚开始的游戏中,娃娃家里的玩具乱糟糟,幼儿还不清楚哪样玩具应该放到哪里,所以玩起来没有头绪,只能看到什么玩什么。后来我及时地根据投放的材料提供相应的图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又如:他们的角色意识不明显,“娃娃家”里只有“妈妈、爸爸”自顾自的玩,没有人照顾“娃娃”。他们只满足于操作材料的乐趣,而没有更多角色行为的深入。为了进一步确立幼儿角色职责,促进其游戏行为,我在各个家里为幼儿准备了相应的角色标示挂牌。幼儿进区前先挂上他(她)今天想做的角色的标示牌,然后再进行游戏。这样一来,不但使幼儿有了一定的角色概念,教师在指导时也能有的放矢,根据角色丰富幼儿相应的游戏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过一学年小班角色区材料投放对策的思考与研究,我们惊喜地看到:幼儿在玩角色区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有了初步的角色意识,也树立了相应的角色行为和职责;同时不同层次的幼儿在游戏水平上得到了不同的提高。而我在材料投放时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更注重对小班年龄特点的把握;更尊重幼儿,游戏前和游戏中与幼儿的主动沟通意识加强;更乐意剖析反思,注重材料的及时调整。

总之,今后角色区材料投放上我会更关注材料投放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使材料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幼儿的游戏,做到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猜你喜欢
特点经验游戏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