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师培训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2015-09-25 04:15全文骊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师培训

全文骊

【摘要】本文介绍了“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师培训基本模型在教师培训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过程,通过对该培训模式在具体的教师培训活动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及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该模式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 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19-02 一、研究背景

笔者与笔者工作室团队需要承担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跟岗培训活动的培训任务。在开展跟岗培训活动中,如何如何创新培训模式,实现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培训目的,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师培训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标

以马克姆·诺尔斯成人学习理论、“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作为理论基础,将“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嵌入到工作室开展的培训活动中,并构建出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师培训基本模型。通过该基本模型在实际的教师培训活动中的应用研究,探讨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为开展实效性强的教师培训活动提供经验。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构建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师培训基本模型,研究其对教师培训实效性的促进作用。

研究方法:本研究在课题的准备阶段,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鉴别和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了解分析教师培训活动的现状,以及当前教师培训活动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学习有关成人学习和“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相关理论,为开展应用研究奠定基础。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具体过程是:理论策划——实践运用——评价修正——再实践运用——再次评价修正——继续完善。在研究过程中,针对教师培训活动实施过程的问题,不断地探索、反思、总结、改进,不断优化培训模式。

四、研究的主要进展

(一)构建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师培训基本模型(如图1)

(二)确定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师培训活动的活动过程

培训过程分为五个环节: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示范与引领、研究与反思、总结与提升。五个环节的实施顺序将结合具体培训内容的特点进行灵活的调整。

(三)实施案例分析

结合笔者主持的教师工作室团队开展的“广东省2012、2014年省级骨干教师的跟岗学习”培训活动,对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师培训模式应用过程进行回顾。

1.需求分析。通过培训前的调查沟通,明确受训者的学习需求,为开展合理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开展实效性强的培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地域、情况的差异,两批学员对学习提出了不同的需求。第一批学员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第二批学员更希望获得的是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因此工作室团队为两次培训的学员安排了具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内容、培训实施流程,提高培训的实效性。2012年学员谢老师的个人总结中提到:“本次培训按照高校进行理论学习、名师工作室拜师学艺等相结合的方式。在工作室主持人及基地名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行动研究,实现了学员与名家面对面交流和教师的互动交流,培训的针对性强和实效性高。”

2.内容设计。基于需求分析,把培训内容分为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和总结反思三大模块。其中借助专题讲座,开展课题研究理论和新教学理念的学习;运用“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和课例研发;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论文,促进自身的总结和提升。

3.环境创建。创建交流平台、组建研修团队,确定研修内容,以“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开展自我研修等交流活动,让受训教师在培训中形成互动,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研讨的积极性。如:构建“三人行”研修团队、建立了工作Q群等。

4.过程实施。根据两批学员的培训需求分析,在开展培训实施过程中,结合具体培训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五个环节的实施顺序对进行灵活调整。

第一模块:理论学习

工作室在开展本模块学习活动时,对培训实施流程调整为:先是自助与合作,再是示范与引领,对话与交流,研究与反思,最后是总结与提升。采用调整后的实施流程开展理论学習培训,有效地提高培训工作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有效地提升了学员理论学习的效益和实践效益。例如:2012年培训活动,工作室组织“跟岗培训开题报告会”。会前,学员通过三人行研修小组形成课题开题报告。会中,指导专家对学员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进行现场的专业点评,再由指导专家以《怎样进行科研材料的整理与撰写》为题开展专题讲座。通过专家的示范引领,学员们对开题报告进行反思,修改,形成最终的课题研究方案,为培训后的课题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模块:课例研发

工作室在开展课例研发的活动中时,对培训实施流程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首先是自主与合作,对话与交流,研究与反思,然后是示范与引领,最后是总结与提升。通过对课例研发实施流程的调整,有效地把受训学员间的的教学、学习经验作为学习的宝贵资源,在课例研发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交流、共享、相互促进。例如: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线段的和差》的课例研发分成两部分:一是以“非线性教学模式”理论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二是以理论学习《微课——微时代教学》指导的微课设计。先学员们通过自主研修、合作交流,通过工作室辅助团队的示范引领,重新解读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新观念。同时,邀请专家开设讲座《微课——微时代教学》进行专业引领,再与“非线性教学模式”理论为指导的课堂教学设计相互融合,对课例进行微课设计,最后通过撰写心得或反思进行自我的总结和提升。

第三模块:总结反思

本模块活动贯穿于整个培训活动中,通过总结反思活动,达到自我体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的目的。例如:学员熊老师在跟岗学习总结中写到:“在工作室的安排下,开展了一系列听课、研讨活动,我先后听了19节研讨课,和组员、工作室成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研讨,我的教育教学认识在交流、研讨、争鸣中得到了提升。”

5.培训评价。培训的评价,主要分为受训教师自评、小组互评、工作室评价三个方面。从调查的结果看,受训教师对培训内容认可度高,符合自身的学习需求;培训基本模型独特新颖,通过系列活动有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五、研究成果及影响

1.初步通过构建可操作性强的操作流程,系统地、有效地设计培训过程与实施培训方案,形成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师培训模式。论文《基于“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教师培训应用研究——以“教师工作室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的实操为例》发表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第五期。

2.让培训团队达成相互促进彼此专业持续发展的培训目的。论文《预测中考命题趋势,探寻高效复习策略》(学员赵老师)被评为“广东省2012年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优秀结业论文,并发表在《中学数学研究》2013年第Z1期。论文《一节数学活动课的尝试与思考》(工作室成员易老师)发表在广州教学研究2014年5月1日总第573期。教学设计《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学员郭老师)获2013年韶关市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三人行”学习模式下课堂教学《九年级中考复习——函数基础知识》公开课展示(学员林老师),受到好评。参加天河区初中数学讲题比赛(工作室成员林老师)获三等奖。参加广州市卡西欧讲题比赛(工作室成员林老师)获二等奖。

六、问题讨论

在设计培训评价时,如何设计形成性评价,让形成性评价为培训者和受训教师及时提供改善学习所需的信息,以便进一步促进与改善培训的效益,还需做更多的考虑。此外,定期设定一个固定的主题,组织教师在网络平台中开展“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下的研讨,通过网络互动学习为培训后的继续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平台,也是值得做更多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永东,游小蓉.“科组三人行”教研模式的构建和实施[J]. 教育导刊,2011(12).

[2]马克姆·诺尔斯.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成人学习理论.

猜你喜欢
教师培训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探讨
围绕“三个立足”推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
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策略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浅论“翻转课堂”对教师培训的意义
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农村中小学教师电子白板培训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