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体现与实践

2015-09-28 02:15秦福来
地理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科课程

秦福来

(北京市第四中学, 北京 100034)

STS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体现与实践

秦福来

(北京市第四中学, 北京 100034)

STS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下STS教育的实践,探讨了STS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为STS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STS;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STS是英文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和Society(社会)三个词首字母的缩写,即研究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新兴理论和观念,上世纪80年代后引入中国,主要是在中学理科学科(如理、化、生等)内进行研究和实践,对于兼跨中学文理科的地理学科而言,引入STS教育理念应该更具优势。

一、STS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作用

STS教育是以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为重点而组织实施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见图1),体现了科技的适用性和人才的适应性以及科技、社会发展的观点。其教学目标是关注学生在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层面知识、技能的整合应用。

图1 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以及三者与教育目标的关系①

目前我国STS教育研究多限于理科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虽然也有部分地理教育工作者进行过类似的研究[1,2],但由于前期研究基础较弱,因而相关研究开展得既不普遍也不系统。尤其是对人文与社会素养的培养,受教育功利思潮、工具意识和“科学主义”的影响,在教学中相当程度地被忽视了。

地理是兼跨文、理的综合性科学。其中自然地理部分与数、理、化、生等学科关系密切,人文地理部分与史、政等学科紧密相关,地理信息技术部分体现了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在我国高中课程的设置中,地理是唯一一门兼跨“科学”和“人文与社会”两个领域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方面可起到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课程发展思想[3]。

对于高中地理课程而言,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懂地理知识又了解自然与社会,并能参与人地关系决策的人才,主张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技术结合,互相渗透,使地理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可以说这与STS教育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4],二者的融合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学科教育内容及促进地理教育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下的STS教育实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5]要求:要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开放性的高中地理课程,课程内容必须体现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规划人生有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尤其要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积极探究,求异质疑,并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1.发掘课程标准中可渗透STS教育的课题

国外STS教育起步较早,现在多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交叉性很强。但我国基础教育由于一直沿承严谨规范的学科式教育结构,加之STS教育研究较晚,因此只能是在原有学科式教育基础之上,通过发掘课程标准中可以渗透STS教育理念的课题进行STS课程的尝试与开发。

表1 基于高中地理课标要求的可渗透STS教育的高中地理课题(部分)

2.渗透STS教育的教学实践探讨

(1)STS综合实践——校园湿地计划

校园湿地计划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小课题的研究与立项。主要实践步骤如下:①方案的提出:调查学校用水及污水处理情况,分析污水水质,了解湿地处理污染物的方式和方法,提出适合学校建设的湿地类型;②可行性分析:从经济、生态、教育等角度,结合所选湿地类型,综合分析校园湿地的建设价值;③校园湿地的设计与宣传:基于学校基本情况,初步设计学校校园湿地的规模、绘画简单的工程图纸,提高师生对校园湿地的认识,争取师生对校园湿地计划的支持;④规划书的撰写与递交:基于以上研究和活动,形成一份科学严谨、陈述有力的规划报告书,递交学校或其他相关机构,申请其对校园湿地项目的支持。

该案例既可以充分体现STS教育理念: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基础上实现课题的研究价值;同时也秉承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充分重视课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学习空间,为学生开展地理调查、地理考察和地理问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创设良好环境,使其学习对生活、对社会发展有用的地理。

(2)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课堂引入与普及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国内外许多功能先进的地理类软件走进中学地理课堂,譬如Google开发的全球卫星影像浏览软件Google Earth使得在课堂中让学生纵览全球成为可能,其卫星影像的真实直观和高精度性,为自然地理及区域地理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同时也有助于强化地理学科中技术与科学、人文等领域的联系。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信息平台,为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提供了较好的技术环境。

表2 高中地理教学常用的地理类软件与适用的部分课题

三、STS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思考

1.STS教育的实施建议

STS教育实施起来比传统的单纯传授地理知识与技能复杂的多。因此,参考西方国家开展STS教育中的先进经验,对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1)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的高中地理教育往往注意的是已经被创造的知识,而没有注意到创造的过程以及知识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性机制。渗透STS的地理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既要理解知识和科技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更要掌握基本的处理技能,创造性思维技能以及熟练动手能力。

(2)根据学情,因材施教。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差异或对知识的兴趣度不同,对地理学科的学习需求也是有层次的。渗透STS的高中地理课堂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情,设计能体现课堂差异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因材施教。

(3)加强地理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渗透STS教育,对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较强的地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正确地理解STS教育理念。

2.STS教育的教学模式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综合考虑需开发的STS教育资源,目前渗透STS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以下几种类型。

(1)讲座教学模式。此种模式适宜于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不够密切,但能激发学生强烈好奇心的科技或人文科学的前沿理论知识、现象等。如宇宙大爆炸、地壳运动、新能源、地缘政治、未来城市等内容,采用此种模式是比较合适的。

(2)问题教学模式。此种模式适用范围较广,因为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如果能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和时间,就自己的周围环境提出其关注的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天气系统、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等),结合学科知识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加以讨论,最后就可以达到既巩固知识又解决问题的教学结果。

(3)探究教学模式。探究思想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适宜于一些通过实验或实践活动能够对问题的假设进行验证的资源,要求教师对这个探究过程的可行性要把握得当,像工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的划分、交通运输的选线选址等,都可以考虑以这种模式进行教学。

(4)辅导应用模式。针对当前地理信息技术软件的日益普及(如GPS、电子地图、Google Earth等),在辅导学生掌握这些软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引导其利用这些软件去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专题地图、进行具体事件的缓冲区分析等),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以致用。

此外,由于高中地理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开放系统,除了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多途径、多方位向学生输送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既能够拓展学科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与服务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随着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在全国的广泛深入,基于课程标准下的各个学科的课程整合和变革也在加速进行。对于高中地理而言,特殊的学科地位决定了地理在培养学生科学技术素养和人文社会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将STS教育理念引入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践中,既能体现课改的要求,也是对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的新尝试和新探索。由于刚刚起步,研究中还有很多操作细节等问题尚未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如STS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教学评价等,这些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主题和方向。

[1] 王培根.STS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J].地理教育,2002,(4):52~53.

[2] 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64~67.

[3] 梁建中,余会莲.浅议高中地理新课标中“课程目标”的内容创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9):10~13.

[4] 焦龙河.STS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J].地理教育,2002,(2):8~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学科课程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