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2015-10-12 18:22韩成宗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童话想象作文

韩成宗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52-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学生却是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习作兴趣一旦被调动、培养起来,他们就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就会把习作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是负担,就会认真地写好每一篇作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点,创造条件,提供素材,融入景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等,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作文水平。

一、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

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的事。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的事,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2.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

二、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象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1.提供想象条件,鼓励大胆幻想。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首先,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象。一旦儿童思绪扬起,他们往往就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地想象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象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象合理,才有意义。

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

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及时地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责任编辑 曾卉)

猜你喜欢
童话想象作文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