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疼痛的研究进展

2015-11-04 05:57何延洁刘晓加邹海强
实用老年医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帕金森肌张力帕金森病

何延洁 刘晓加 邹海强

帕金森病疼痛的研究进展

何延洁 刘晓加 邹海强

邹海强 教授

帕金森疼痛(parkinson disease related pain)是指在帕金森病(PD)患者中发生的与PD病情相关的各类疼痛,为PD非运动性症状之一,在PD病人中相当常见[1-8]。其临床表现十分多样,发生机制考虑与PD相关病变侵犯痛觉传导通路有关[2],目前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案,以临床经验用药为主。

1 流行病学

帕金森疼痛是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文献报道其在PD患者中的总体患病率在40%~80%之间,PD患者疼痛患病率是正常人的2倍[2]。帕金森疼痛的表现形式多样,按患病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肌肉骨骼性疼痛、肌张力障碍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中枢性疼痛;其发生时限不定,有1/4的患者疼痛症状甚至会比运动症状出现更早,1/3的患者诉>2种疼痛,多为中度疼痛。相对于其高发率,其就诊率则相当低,报道接受镇痛药物治疗的患者仅占1/3左右[5,9]。

2 分类

帕金森疼痛尚无统一分类,许多学者尝试按其发生机制、部位、表现形式等进行分类,目前较常用有2种。一种是2010年的FORD分类,依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将帕金森疼痛分为6类:肌肉骨骼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中枢性疼痛、静坐不能性疼痛及其他形式的疼痛[3,7]。另一种分类是Wassner和Deuschl在2012年依据神经解剖提出的,分为伤害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混合痛[10]。

3 病理生理机制

目前研究认为,PD患者的痛觉阈及耐受度明显降低,且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加重,在“关期”尤为明显,可能与PD病变侵犯痛觉传导通路有关,亦可能与PD患者体内多巴胺水平变化有关[1]。

传统认为痛觉传导通路有2条,分别是脊髓丘脑侧束及脊髓网状丘脑束。前者是痛觉快传导通路,直接投射于丘脑及初级感觉中枢,向大脑快速提供分辨痛觉的信息;后者是痛觉慢传导通路,投射至延髓核团及中脑,负责对痛觉的自主功能反应、情绪及认知[4]。对PD患者的病理解剖发现,在脊髓网状丘脑束的通路上,有路易小体及神经元缺失的好发部位,即臂旁核、蓝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1]。

另外,PD患者体内存在广泛的神经递质变化,除了众所周知的多巴胺外,还包括与疼痛密切相关的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等。研究发现,多巴胺可在不同神经水平调节疼痛,如当机体感知疼痛时,纹状体背侧会开始分泌多巴胺,调节机体对疼痛强度的主观认知[11-12]。除此之外,已被证实与抑郁过程中疼痛有关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在脑中的分泌依赖于完整的多巴胺能神经环路来进行传导,从而对疼痛的下行调节通路产生影响;而PD患者存在普遍的蓝斑、中缝核等核团损伤,导致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下降,进而下行调节通路的抑制作用减弱,使痛觉阈下降,而度洛西汀可拮抗这一改变[12-14]。

4 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帕金森疼痛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与PD的运动症状相比更加隐匿,在临床实践时常被忽略甚至误诊,因此了解各类疼痛的发生及表现形式对早期准确判断病情十分必要。以下按FORD分类对其进行描述[4-5,7,10,15-16]。

4.1 肌肉骨骼性疼痛 为报道最多的疼痛类型,常与肌强直、运动及姿势障碍相随,多由PD运动症状如肢体运动范围及幅度降低、姿势不当等引起,常在“开”期更为明显。肌肉骨骼性疼痛可分为肌肉痉挛性疼痛及关节疼痛,前者以发生在肩周、小腿及脊柱旁的肌肉为主,后者多发于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及髋关节。其中,“冰冻肩”最为常见,表现为肩关节及附近有局限或广泛的压痛,伴有运动受限。

4.2 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 肌张力障碍相关性疼痛与持续性的不自主运动有关,长时间的姿势异常导致局部肌肉的痉挛而引发疼痛感,常由抗PD药物导致的症状波动引起,在“关”期出现,晨起服药前为甚,也可发生在“剂末效应”出现的日间或半夜,活动或服药后可缓解。其可表现为阵发性、自发性或由特定动作诱发,疼痛持续时间及程度差异很大,采用长效多巴胺制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阿扑吗啡可明显改善此类疼痛。肌张力障碍性疼痛偶发生在“开”期,与峰剂量型肌张力障碍或双相性肌张力障碍有关。

4.3 神经根性疼痛 神经根性疼痛为局限于某一神经或神经根所支配区域的放射性疼痛,多表现为手指或脚趾的麻木感和针刺感,约占PD疼痛的10%,须与中枢性疼痛鉴别。受累神经感觉异常考虑与神经受压有关,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提供特定神经或神经根受损证据。

4.4 中枢性疼痛 中枢性疼痛考虑与基底节区或丘脑皮层的感觉传导通路受累有关,累及的部位包括头面部、喉部、腹部,甚至生殖系统或无明确定位,表现形式多样,可为持续性的钝痛、针刺样疼痛、烧灼痛或束带痛,或为短暂性的刀割样或电击样疼痛,发作时疼痛程度多为中至重度。部分中枢性疼痛患者的症状随药物剂量波动,并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但通常无阳性检查结果。此类疼痛须与肌肉骨骼性疼痛和肌张力障碍性疼痛鉴别。

4.5 静坐不能性疼痛 由中脑皮质的多巴胺缺失而引起的一类疼痛。患者主观上烦躁不安,须时刻移动或改变姿势,表现为无法控制的静坐不能、反复走动及原地踏步,严重时可影响患者日常活动。帕金森静坐不能须与运动障碍、焦虑、抑郁或幽闭恐惧症引起的运动冲动鉴别。超过半数静坐不能性疼痛患者的症状与多巴胺治疗剂量呈反比,多巴胺治疗可缓解。

5 诊断

目前国内外尚无帕金森疼痛的统一诊断标准,临床上以排除性诊断为主。综合现有文献,诊断帕金森疼痛,推荐以下步骤:(1)须符合PD的诊断标准及慢性疼痛的定义(持续时间>3~6月的疼痛);(2)明确疼痛症状的发生与PD病程的相关性;(3)鉴别并排除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4)判断疼痛的种类及评估疼痛程度(WHO疼痛分级)。

6 治疗

疼痛症状极大影响着PD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方案须遵循个体化原则,可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其他治疗。

6.1 药物治疗[3,17-18]

6.1.1 抗PD药物:报道以多巴胺能药物居多,包括左旋多巴、罗替戈汀、普拉克索、阿扑吗啡等药物。左旋多巴能显著提高非运动症状量表分数。

6.1.2 镇痛药物:调整多巴胺方案后若不可有效缓解疼痛,临床上建议采用WHO提议的“疼痛三级阶梯治疗方案”。镇痛药可缓解PD患者的关节痛及神经根性痛,常用镇痛药有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安乃近及阿片类镇痛药,对合并风湿性疾病及骨关节性疾病的疼痛尤其有效。

6.1.4 抗抑郁药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度洛西汀),其对合并抑郁患者的疼痛疗效明显,而中枢性疼痛或躯体性疼痛多合并抑郁。也可用三环类抗抑郁药。

6.1.5 肉毒毒素注射:肉毒毒素注射对肌张力相关性疼痛有明显治疗效果,可能与肉毒毒素的神经麻痹作用有关。

6.2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对于早期PD患者的疼痛症状疗效较好,中晚期患者疗效不佳。而临床上恰恰是中晚期PD患者疼痛发生率高且程度重,所以药物的应用有限。且长期药物治疗会发生一些难以控制的并发症,比如抗帕金森药物的症状波动、镇痛药的耐药现象以及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都会使药物治疗在临床上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此时可对条件允许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3,18]。

6.2.1 大脑深部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将电极置入大脑深部特定核团,通过传送高频电刺激来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目前常用的刺激部位包括苍白球和丘脑底核。有报道采用苍白球DBS治疗的PD患者,可在术后3~5 d即出现明显的疗效,而疼痛、肌张力异常及感觉迟钝等症状也均有改善,上述作用在后续随访中持续存在。DBS对各类疼痛的改善效果依次为:肌张力相关性疼痛(几乎可完全消失)、神经性疼痛(92%)、神经根性疼痛(63%)、肌肉骨骼相关性疼痛(61%)[19]。另外,DBS对治疗前的非PD相关性疼痛也有效。但DBS对设备及术者技术要求很高,不易普及。

6.2.2 毁损性手术:该手术使用早,但损伤较大,通过立体定向方法对大脑特定部位进行毁损,常用术式有丘脑底核毁损术、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等。有报道行苍白球毁损术后患者的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明显减低,疼痛症状有明显改善,对肌肉骨骼性疼痛和肌张力障碍性疼痛尤为有效。但是此手术操作过程及毁损位置尚不规范,在创伤较小且操作相对简单的DBS出现后,已经逐渐被取代。6.2.3 无创性大脑刺激术:主要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术(repetitive 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和经颅微电流刺激术(cranial electrotherapystimulation,CES)。rTMS通过利用不同频率的脉冲磁场作用于脑组织,诱发感应电流达到治疗目的;而CES是直接向脑部导入低强度微量生物电流的技术。据报道rTMS可有效缓解“关”期肌张力障碍,而CES对慢性疼痛有效。该术的无创优势为其发展优势,但其具体操作规范还须进一步摸索。

6.3 其他治疗 早期及疼痛程度较低的患者可进行适当的锻炼和理疗,可维持关节活动度、灵活性及防止发生肌肉挛缩。此外,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对骨骼肌肉性疼痛有一定效果,可作辅助治疗。

[1] Defazio G,Tinazzi M,Berardelli A. How pain arises in Parkinson's disease?[J].Eur J Neurol,2013,20 (12):1517-1523.

[2] Wen HB,Zhang ZX,Wang H,et al.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phenomenology for Parkinson's disease withpainandfatigue[J].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2012,18 (Suppl 1):S222-S225.

[3] Sophie M,Ford B.Management of pain in Parkinson's disease[J]. CNSDrugs,2012,26(11):937-948.

[4] Ford B.Pain in Parkinson's disease [J].Mov Disord,2010,25(Suppl 1):S98-S103.

[5] Beiske AG,Loge JH,Ronningen A,et al.Pain in Parkinson's disease:Prevalenceand characteristics[J].Pain,2009,141(1/2):173-177.

[6] Ford B.Parkinson disease:Pain in Parkinson disease:the hidden epidemic[J].Nat Rev Neurol,2009,5 (5):242-243.

[7] Ford B.Pain in Parkinson's disease [J].Clin Neurosci,1998,5(2):63-72.

[8] Ford B,Louis ED,Greene P,et al. Oral and genital pain syndromes in Parkinson's disease[J].Mov Disord,1996,11(4):421-426.

[9] Broen MP,Braaksma MM,Patijn J,etal.Prevalenceofpainin Parkinson's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using the modified QUADAS tool[J].Mov Disord,2012,27(4):480-484.

[10]Broetz D.Radicular and nonradicular back pain in Parkinson's disease:a controlled study[J].Mov Disord,2007,22(6):853-856.

[11]Juri C,Rodriguez-Oroz M,Obeso JA.The pathophysiological basis of sensory disturbances in Parkinson's disease[J].JNeurol Sci,2010,289 (1/2):60-65.

[12]Chaudhuri KR,Schapira AH.Nonmotor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dopaminergic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J].Lancet Neurol,2009,8(5):464-474.

[13]Drake DF,Harkins S,Qutubuddin A.Pain in Parkinson's disease:pathology to treatment,medication to deep brain stimulation[J].Neuro Rehabilitation,2005,20(4):335-341.

[14]张丽梅,陈永乾,李婉君,等.钠离子通道SCN9A基因与帕金森病疼痛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3,30(1):17-20.

[15]张晓艺,毛成洁,陈怡,等.帕金森病伴疼痛患者临床特征及认知功能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 (1):27-30.

[16]江名芳,于生元.帕金森病的疼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 (12):743-746.

[17]Perez-Lloret S,Rey MV,Dellapina E,et al.Emerging analgesic drugs forParkinson's disease[J].Expert Opin Emerg Drugs,2012,17(2):157-171.

[18]徐馨,彭国光.帕金森病疼痛的临床表现与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9):2316-2318.

[19]Loher TJ,Burgunder JM,Weber S et al.Effect of chronic pallidal deep brainstimulationonoffperiod dystonia and sensory symptoms in advanced Parkinson's disease[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2,73(4):395-399.

R 742

A

10.3969/j.issn.1003-9198.2015.12.003

2015-08-20)

510010 广东省广州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功能疾病与立体定向科(何延洁,邹海强);510515广东省广州市,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刘晓加)

邹海强,Email:13889907043@ 163.com

猜你喜欢
帕金森肌张力帕金森病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太极拳运动对中轻度帕金森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一对一心理护理对帕金森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多巴胺不敏感型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科普十问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2013~2015年广东同江医院门诊抗帕金森药应用分析
帕金森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