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2015-11-15 07:43刘迎春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4期
关键词:玻片细胞学单核细胞

刘迎春 阮 剑

湖北团风县人民医院 1)检验科 2)骨外科 团风 438000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常见疾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检查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1]。本文采用玻片离心沉淀法检查脑脊液细胞学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选取2010-03-2013-03间我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82例,男43例,女39例,年龄23~67岁,平均39岁。病毒性脑膜炎23例,结核性脑膜炎31例,细菌性脑膜炎17例,脑转移瘤11例,均为亚急性或急性发病。头痛13例,发热11例,呕吐23例,意识障碍15例,抽搐7例,精神异常8例,脑膜刺激征5例。

1.2仪器和方法

1.2.1 仪器:玻片离心沉淀仪,采用孔氏FCS两用型离心沉淀仪。细胞涂片离心机,购自于长沙湘仪离心机仪器有限公司。显微诊断仪,购自于重庆天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1.2.2 CSF检查方法:①患者行腰椎穿刺术,先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计数和生化检查,检测颅内压。每位患者各取1 mL新鲜脑脊液标本进行玻片离心沉淀。采用FCS-E型玻片离心仪,将获取的标本注入离心机沉淀池内,慢速离心,设置参数为500rpm/min,离心10min后取出玻片晾干。②于室温下进行瑞-姬染色,染色时间约为10min,之后冲洗晾干。③利用显微诊断仪观察脑脊液细胞形态,并进行计数和分类,查看有无异常细胞。

2 结果

2.1脑脊液常规、生化和压力检测结果患者脑脊液压力增高,其中10例患者脑脊液压力>300mmH2O。蛋白含量0.5~3.8g/L,8例显著升高。葡萄糖含量1~3.5mmol/L,3例显著降低。氯化物在118~120mmol/L范围内波动,变化不显著。脑脊液中最高白细胞数量达到1 000个/mm3,最少者仅为6个/mm3。见表1。

表1 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与细胞学检查异常百分率比较表

2.2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1)正常脑脊液:60%~70%为淋巴细胞,形态较小且多呈圆形,具有完整的胞膜和光滑的边缘,胞浆量少。30%~40%为单核细胞,形态较大且多呈马蹄形。单核细胞与小淋巴细胞的比例约为4:6或3:4,无中性粒细胞,偶见大淋巴细胞。(2)化脑: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患者,80%~90%为嗜中性粒细胞,甚者中毒颗粒出现在胞浆内。(3)病脑: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细胞分类比例为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具有大量激活淋巴细胞。(4)结脑:染色涂片后出现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及激活淋巴细胞等并存,由此可见结脑以混合细胞反应为主。(5)脑髓炎:小淋巴细胞升高为主要表现症状,同时伴有浆细胞、激活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6)脑囊虫: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要表现症状。见表2。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由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一类炎性疾病,是由于生物性病原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引起的慢性或急性疾病,属于我国常见疾病,包括脑炎、脑膜脑炎和脑膜炎等,且临床漏诊或误诊现象极其严重。脑室系统内的脉络从可产生脑脊液,正常脑脊液中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约为70∶30~60∶40,当致病菌侵袭中枢神经系统时,其抗原性引起特征性细胞免疫反应和相应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同时还可出现激活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异常细胞,为定性诊断提供依据[2-3]。其中,细菌性脑膜炎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结核性脑膜炎以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激活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混合反应为主,病毒性脑膜炎以淋巴细胞的细胞学反应为主。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一门逐渐发展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正常状态和病理状态下的脑脊液细胞成分分类及其临床引用,通过特殊装置收集细胞成分后进行染色观察[4]。常规脑脊液检查其阳性率远远低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出不同的脑脊液细胞学特性,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准确的动态观察细胞形态,提供快速、简便、准确的辅助诊断。脑脊液细胞学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1)淋巴细胞型,如感染后脱髓鞘脑炎或病毒性脑膜炎等慢性或免疫性炎症。(2)单核-吞噬细胞型,常见于变性疾病或慢性刺激性疾病。(3)多形核粒细胞型,常见于出血或急性细菌性炎症。(4)混合细胞型,常见于隐球菌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等亚急性炎症。

有学者采用玻片离心沉淀法分别收集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进行巴氏染色后发现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病初12d内多呈嗜中性粒细胞反应,直至病情第4周末,单核细胞与嗜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一致[5]。随着病程的逐渐延长,淋巴细胞逐步代替脑脊液病理细胞,而在整个病程中始终出现浆细胞和激活单核细胞,由此提示脑脊液细胞的细胞质、量差别及动态变化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脑脊液内的细胞在离体环境下极易被破坏,因而脑脊液细胞检查的关键是尽可能多的收集完整细胞,沉淀池法收集细胞形态清晰完整,仅需少量标本0.5~1.0mL。综上所述,通过玻片离心沉淀法检查脑脊液细胞学可动态监测其变化,从而极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的阳性率,对临床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表2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

[1]粟秀初,赵钢,杨毅宁,等 .玻片离心沉淀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3,2:008.

[2]Spudich S,Gisslen M,Hagberg L,et al.Central nervous system immune activation characterizes primary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infection even in participants with minimal cerebrospinal fluid viral burden[J].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11,204(5):753-760.

[3]Nau R,Srgel F,Eiffert H.Penetration of drugs through the blood-cerebrospinal fluid/blood-brain barrier for treatment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s[J].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2010,23(4):858-883.

[4]战玉喜,李建新 .颅内感染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5(5):364-366.

[5]粟秀初 .影响玻片离心沉淀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进一步推广的若干因素[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1,11(5):486-488.

猜你喜欢
玻片细胞学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卵巢肿瘤病理诊断中冷冻切片结合细胞学涂片的应用分析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单核细胞亚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移植单核细胞对中枢系统不同病变趋化作用的PET/CT示踪观察
按键精灵链接数据库自动打印免疫组化玻片标签
新型细胞荧光实验漂染装置探讨*
使用尖玻片、毛细管和尖滴管三种玻璃尖端电喷雾离子化质谱分析方法
显微镜下的奇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