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场合一: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的新思考

2015-11-16 07:46姜汉荣
职教论坛 2015年27期
关键词:场合中等职业职场

□姜汉荣

双场合一: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的新思考

□姜汉荣

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转型升级”,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生态、课改现状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新的教学变革。在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立足解决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现实和难点问题,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的新思考,并从内涵、特征等角度阐述了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同时认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的基础是课程的整合和开发,整合要紧跟学生需要、产业需要、教学需要;要融入教师教学经验、学生困惑、专家同行建议;整合的价值是解决课程内容相互孤立、课程内容重复较多、课程内容梯度模糊的现象。

双场合一;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从规模扩张转向了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开始了职业教育自身的“转型升级”。伴随着这一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特别是专业课课程改革得到了高度重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职专业课教学改革如何向“内涵”与“质量”转型?笔者在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立足解决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现实和难点问题,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的新思考。

一、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的产生背景

(一)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生态呼唤新的教学变革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关注课堂生态,期望通过打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当前,中职课堂生态并不令人乐观,一些问题和现象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主要表现在:学生上课睡觉、上课说话、上课发呆、上课玩手机、上课唱反调等情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课堂秩序;教师每堂课都要花不少时间去纠正课堂中的不良现象,一堂课下来感觉较累,上课热情受挫;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低,基本处于被“学”的状态。面对这种课堂生态,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学生在课改轰轰烈烈开展的今天还会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能不能通过一种教学上的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呢?教学变革的方向在哪里?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课改现状催生新的课程改革

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形成了一大批课改成果,尤其在专业课的课程改革上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效,“学生主体、能力本位、行动导向、实践主线”的课程理念和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得到普遍认同和采用,教学质量得到了普遍提高,极大地推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和难点也逐步显现,这些问题,催生新的课程改革。

问题之一:项目选择与企业生产实际有一定差距。不少专业课的课程改革还停留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阶段,开发的一些项目课程来自于生活,与企业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当学生走进企业,会发现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在校学习的项目存在着较大差别,学生要想适应企业生产还不得不有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

问题之二: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联系不紧密。绝大多数的课程改革在推进时由学校来主导,仅是教师在做。这一组织形式势必造成课程改革无法与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真正对接,造成教学内容与行业产业发展联系不紧密,只能“闭门造车”。这种课改就造成所确定的教学内容无法对接到实际岗位需求。

问题之三:课改成果与实践运用有脱节。项目课程一直是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研究的热点和试验田。开发的一系列项目课程为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的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项目课程大多是从课程体系的某一局部出发的,没有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深入的解构和重构,因此项目课程的结构安排、学习项目的设计等环节缺乏系统性,实施有一定的困难。

问题之四:办学条件阻碍具体推进。任务引领,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虽已深入人心,但真正实施受制于诸多因素,如师资队伍、学校硬件条件、学校考核机制、校企关系、学生素质和数量等。以师资条件为例,石伟平指出:“职业教育改革最大的动力来自教师,但最大的阻力也仍然来自教师”[1]。大多数中等职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是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中培养出来的,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实际的企业生产认知很少,他们的专业素养阻碍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三)现代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赋予新的课改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纲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而且能够终身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一是要通过培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是学生走进职场的钥匙,是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石。二是通过培养使学生掌握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这是学生继续学习、适应社会、获得终身发展的关键。此外,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诸多文件中,还多次提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然而,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内涵理解不深,认为职业教育办学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根据企业要求办学,企业现在需要怎么样的技能就培养怎么样的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今后的再就业、再发展,在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关注不多。这样的培养一时满足了企业的需要、学生的期待,但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也告诉我们,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将学场与职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教育,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走向。

二、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的内涵剖析

“双场”指的是“学场”和“职场”两个场所。学场即学习场所,是指学生在学校如教室、实训室等场地进行学习活动的场所,是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场所。在学场,中职学生必须要完成两大任务:一是要掌握基本的文化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二是要获得今后职场发展所必须的基本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职场即职业场所,指中职学生毕业以后从事某项工作的场所。在职场,中职学生主要有三个任务:一是凭借自己的技能工作,获得报酬,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二是使自己的职业技能不断获得提高,服务好自己的专业发展;三是通过职场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合一,原指合而为一,合成一体,这里专指两者取向一致,如陶行知的学做合一,并不是说学和做合二为一,而是学与做的取向、要求、方向一致。“双场合一”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中职生目前的学习场所和今后可能涉及的职业场所之间建立一定的关系,使学生在学场所学与今后职场工作有机关联。我们把学生在学场所学与职场的要求相统一的关系称为学场与职场的有机融合,即“双场合一”。学场与职场的合一,既不是用学场来代替职场,也不是用职场来代替学场,更不是学场与职场相互结合产生一个新的场所。它强调的是二者为追求取向、要求、方向趋向一致而实现的有机融合。

“双场合一”教学指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系统提炼职场典型要素,以企业产品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以企业生产监控方式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将中职学生的学习置于企业生产的情境之中,寓“情”于“境”,以“情”导“思”,以“思”促“行”,使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实现学场与职场的有效关联;同时,在学场中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有意识地加强这些学习要素迁移的引导,使之能够作用到学生今后的职场工作之中,促进其终身发展。在“双场合一”教学中,从职场系统提炼有效学习要素是前提;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是基础;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是关键;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是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解决学场与职场相融合的问题时,主要思路是学场通过对职场的复制,使学生置于类似于职场的学场中学习技能,这一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较早地了解职场的要求。但从长远角度,这一办法必然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始终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不仅不利于产业的创新发展,而且不利于中职学生的后续专业发展,影响其终身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必然要求实现学场与职场的有机融合,而这种融合就是以学场为主体,将职场中与学场相关联的有效元素融入学场中,并努力将在学场中培养的综合能力有效地迁移到职场之中(见图1)。

图1

三、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强调引入学场的职场元素是系统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学习》一书指出:一定类型的学习效果与一定类型的环境、情境中的学习有关,一定的学习内容对应一定的最佳学习场所。为了创设良好的职场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少中等职业学校都千方百计地仿真企业生产,将企业的生产场景引入教学之中,营造了良好的生产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学校硬件方面的建设,特别是实训基地的硬件建设方面。虽然实训基地都是参照企业模式建设的,但很少有中等职校的实训基地与企业管理、企业生产是真正接轨的,特别是像企业一样运作,让中职学生平时真正置身于企业生产的氛围之中。其主要的原因是环境营造只是注重了学场对职场的简单复制,造成了学校和企业外表上相像,特别是实训场所环境较为相似,但内涵相差较大。如实训基地的功能仅仅还是满足中职学生的技能实训,其它功能被闲置,如对外服务、生产产品等功能还没实现。可以说目前实训基地的功能开发不仅让投入与效用严重失调,还不能满足中职学生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双场合一”教学则要求系统、全面地从职场提炼有效的学习要素,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要素影射到学场。这些“源于职场又高于职场”的学习要素使中职学生在学场学习时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浓厚的职场氛围,从而激发职业潜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加职业体验,培养职业情感,增强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职场提炼的常见学习要素包括:仿真的工作场景、典型的生产产品、完整的工作流程、真实的质量监控等等。

(二)强调职业情境由职场前置到学场

1.寓“情”于“境”。黑格尔认为:“没有激情,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都不曾完成,也不可能完成。”只有对所学的专业、从事的职业产生职业情感,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体会到更多的快乐,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将自己融入其中,促使中职学生终身学习。“双场合一”教学牢牢抓住这一点,以职业情感为核心,中职生在“境”中孕育出“情”,即在仿真的工作场所、完整的工作流程、真实的企业管理的职业情境下,中职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直观、零距离的职业情境氛围;通过了解、熟知自己的职业和专业,将职业不仅作为自己生存之本,更是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利器。

2.以“情”促“思”。在职业的情境之下,中职生感受更多的不是传统认识中学习,而是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逐渐形成了较为浓厚的职业情感。职业情感的形成势必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我为什么要学?”、“我要学些什么?”和“我该怎么学习?”可以说,“双场合一”教学以“情”促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习的目标、学习的需求变得有形,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因此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态度也相应从消极走向积极,教师可以真正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交与学生,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模拟的职业活动中。

3.以“思”促“行”。有思考的学习,中职学生才会有目的地在职业活动中有良好职业习惯的职业行为,才有可能获得长足的专业成长。一旦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习惯,中职学生就会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这是“双场合一”教学所追求的。

(三)强调职场与学场的有机互动,相互影响

“双场合一”教学强调职场与学场之间的关系是双向,是有机互动,相互影响的关系。

1.职场到学场。这是指从职场提炼学习要素到学场组织教学,从而使学场中有更多职场的影射。“双场合一”教学认为不是职场中所有要素都适合于学场,学场之所以独立于职场,是因为学场有其更适于学习的地方和条件,一味的将学场当作职场来建设是不适于中职学生的学习的,也不适于中国的国情。从职场到学场的提炼必须立足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技术活动过程要求和职业劳动素养要求等要求。“双场合一”教学,强调从职场的工作场景、生产产品、生产流程、生产管理与质量监控中提炼出中职生的学习要素,即仿真的工作场景、典型的生产产品和完整的工作流程和真实的企业监控等,然后按照教育规律,有机融入学场,形成特定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评价(见图2)。

图2

2.学场到职场。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生职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职校生职业生涯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已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双场合一”教学关注到了这一现代职业教育的呼唤,强调从“学场”到“职场”,就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心理素质等对职场的影响和迁移,将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这些学习能力转化成学生的内在能力、内在习惯,进而迁移到职场。这种影响和迁移将促进学生走上职场后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在“双场合一”教学中,注重中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迁移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与一定职业岗位相关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过磨砺不断积累与提高,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适应职场环境、适应企业要求的过程同步(见图3)。

图3

四、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的实施基础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的整合和开发。因此,课程整合和开发是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双场合一”教学首要的,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的基础就是要围绕如何处理好“双场”的关系做好课程的整合和开发工作。基于“双场合一”教学的内涵和特征,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的课程整合和开发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以三个“紧跟”明确“双场合一”教学课程整合的方向

一是紧跟学生的需要。在“双场合一”教学课程整合中,要实现“职场”与“学场”的融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对课程进行整合。学校不同,学生不同,课程整合的内容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双场合一”教学课程整合的主体只能是学校和教师,学校主导,教师从“职场”提炼适合本校学生的学习要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二是紧跟产业发展的需要。不同地区的“职场”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双场合一”教学课程整合要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而调整、变化。特别是对专业课程及实践操作课程,要基于本地产业特点实施整合以提高学生将来岗位的适应性。三是紧跟教学的需要。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方式固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但教学有着自己本身固有的规律和要求,因此课程整合要遵循教学的逻辑要求,以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

(二)以三个“融入”明晰“双场合一”教学课程整合的特色

一是把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整合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会有点点滴滴的体会和心得。在课程整合中,教师应把平时教学过程中点点滴滴的体会和心得有机地融入进去,切实提高课程整合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问题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整合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认知和学生的认知总会有偏差。教师进行“双场合一”教学课程整合时,要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架构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切实增强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认可度。三是把专家意见、教师同行等方面的意见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整合中。教师在课程整合中,要注重博采众长,集各方面的智慧,不断创设真实的职业场境,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以三个“期待”明确“双场合一”教学课程整合的价值

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课程整合是以学校为主导的课程整合,具体来讲,学校层面的整合有三个“期待”:一是期待解决课程内容相互孤立的现象;二是期待解决课程内容重复较多的现象;三是期待解决课程内容梯度模糊的现象。新的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是以模块化的形式出现,但传统“学科式”课程教学仍然根深蒂固,要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模块形成一个整体,学校在实施时需将原有重复较多的教材根据本校的条件进行建构和重组,形成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主张,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既不等同于德国“双元制”,也与目前的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有所区别,更不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它是在研究中职教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对中职教学改革走向的新思考,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研究与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必将为突破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的难题、提升内涵与质量打开新的局面。

[1]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8.

责任编辑殷新红

姜汉荣(1973-),男,江苏南通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

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中职‘双场合一'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机电专业为例”(编号:XHJX2015033),主持人:姜汉荣。

G710

A

1001-7518(2015)27-0019-04

猜你喜欢
场合中等职业职场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