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面深化改革背景的高等教育改革考量

2015-11-18 13:19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大学改革服务

□ 孙 超

中外教育发展史揭示了一条规律——如果一种教育形式或一类学校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必会创造出另一种教育形式或学校来适应特定的社会需求及教育需求。这就是说,教育如果不改革,教育必然会被社会改掉,被社会的发展淘汰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丛林法则,优胜劣汰。这是发展规律,也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社会形势。

改革是压力,也是动力

从西方大学发展历史来看,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和变革始终是服务对象的发展和变革所推动的。世界一流大学往往是那些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发展事业之中,并为之作出积极贡献的大学。工业革命发生之际,英国的大学相伴相随,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作出积极变革,并且成为推动英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19 世纪德国大学能够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学术中心,关键在于德国大学适应德国的高速工业化,创造性地将科学研究带入到大学活动之中,将大学从一个主要从事高等知识传递的教学机构,演变成为一个致力于知识生产的学术机构,进而满足了迅速发展的德国对于科技知识和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实际需求。20 世纪美国大学开始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崭露头角,重要的因素是美国大学明确提出了服务社会的理念,把大学的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使大学密切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大学成为“知识产业”的重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有人一谈起大学就要回到几百年前牛津大学纽曼的“大学理念”之中,殊不知当有的人迷恋于英国经典大学理念时,德国现代的研究型大学已经开始崛起;而当又有的人沉浸于德国大学模式时,美国基于社会服务的现代大学又正在成为主导。在有些人眼中,美国现代大学与经典的“大学理念”相差太远,简直是礼崩乐坏、杂乱无序、不成体统,但又不得不承认,美国现代大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领了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的潮流,对于美国发展和世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学理念”“大学之道”是与时俱进的,象牙塔式的“大学理念”不必去“坚守”,脱离社会的“大学之道”不应该“回归”。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探索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代世界一流大学都是顺应时势,通过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从而实现不断发展的。麻省理工学院坚持把为社会的利益而发现和应用知识作为中心使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麻省理工学院都积极参与与战争相关的科学研究,此后也一直为美国的重大科技创新作出特殊贡献,学校因此也从20 世纪初相当一般的技术学院发展成为以理工科为主的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大学。斯坦福大学从20 世纪50年代以来致力于把学校建成高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利用毗邻硅谷的地缘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园发展,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领创造了著名的“硅谷奇迹”,学校也成为众所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剑桥大学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把学校科研重点目标锁定在重大高新技术研究方面,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创办剑桥科技园,创造了世界知名的“剑桥飞跃”,学校也一直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英国华威大学从1965年建校起,就将企业家精神熔铸于办学思想之中,提出建立与工商界联系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大学”,从而能够在英国这样一个非常讲究等级和传统的国度中,迅速跻身全国大学前列。这些学校的办学特色都非常鲜明,都是抓住了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的契机,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进而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

从我国教育综合改革领域来看,就改革内容而言,教育综合改革首先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改革,涉及各级、各类的资源配置。

高校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按照政府确定的公益服务价格收取费用,其资源在一定区域或程度上可以通过市场配置。市场介入高校已是大势所趋,已成为事实:一是高等教育服务市场,高校是提供服务的一方,政府与学生是接受服务的一方;二是科技知识市场,高校是科技知识的出售者,企业和政府是接受者;三是劳动力市场,高校是劳动力的提供者,用人单位是劳动力的需求者;四是资金市场,高校是资金的需求者,政府、个人、组织或企业是资金的提供者。一方面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我们要有从市场获取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高等教育目前更多的资源获取来自政府。其次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发展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这里没有政府政策对高校的限制,就看老师愿不愿改、能不能改。老师愿不愿改取决于高校的政策能不能促使老师热心投入教学、投入教学改革;能不能改取决于老师有没有相应的教学型大学所要求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再次是管理体制改革,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高校办学自主权还有待于政府的落实和进一步下放。在学校内部我们可以在学院进行试点,若院系层面一下子不好做,我们可以在一些平台上做,比如说建设教师职业发展促进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实行预算制,激发办学活力,这是可以进一步探索和推进的。

就大学自身而言,改革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扣全面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从多方面综合推进:考试招生改革、培养模式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治理体系改革、学科体制改革,等等。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改革的重点领域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和改革保障机制,即“一个模式、一个机制、两个体制”。为什么这些领域要改革?改革的压力来自外部,不改革就会死亡;改革的动力产生于内部,要变压力为永恒的动力。那么,好的东西是不是不要改革呢?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好的东西也会有一个适应期,不是一直都是好的。美国即使是一个“超级大国”,它也要改革,美国总统奥巴马竞选的时候,一个重要口号就是“change”,就是“改革”,“改革”让他赢得了大选,赢得了连任。

改革既要有战略思考,也要有战术安排

一是不改行吗——对改革要有正确的形势研判。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背景下,高校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发展任务繁重艰巨,唯有不断迈开大步,才能缩小差距,唯有改革创新,方能扩大特色优势。高校前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近有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上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安排,下有广大教职员工希望改革、希望发展的殷切愿望,不改不行!

二是为什么要改——改革要有正确的政治导向。高校的改革必须为立德树人服务,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高校有几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根本职能;科学研究可以转化、促进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是广义的,一种是直接服务社会,另一种间接但更为重要的方式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后服务社会。我们要认识到,改革的形式和内涵是不同的,是好的改革还是坏的改革?是真的改革还是假的改革?判断的标准是要看是不是有利于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和本质工作,是不是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不是为立德树人服务。改革是手段,不是目的。改革的目的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是任务,不是作业。作为任务,只许完成,不许失败。改革是调整,不是折腾。要寻找一条最优化的发展路径,当不能确定是“最优”的时候,也要找一条“较优”的,起码是“满意”的路径。

三是改什么——改革要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要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但其内涵怎么阐述?路径怎么选择?与其他高校相比是差异化还是同质化?如果是同质化,能不能拼过别人?如果是差异化,什么是我们的特色?什么是我们的比较优势?要看到自身的劣势和不足,必须坚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改革,变单项改革为综合改革,变一般性改革为体制机制突破性改革。

四是改得动吗——改革要有正确的时机和条件。时机有了,条件有没有?要估算改革的成本,成本太高会改不动。条件有了,发展意识有没有?要有发展意识,不思进取也会改不动。一定要认清形势,居安思危,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找准事业发展的关键点、着力点和切入点,多做打基础、显特色、成优势、利长远的事情,下大气力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五是怎么改——改革要有正确的方法。马斯洛说过,“假如你手里唯一的工具是锤子,你容易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钉子”,“善用锤子的人倾向于把所有问题看成钉子”。彼得斯也发现,“一些政策制定者对特定的政策工具情有独钟,使用相同的政策工具去处理几乎所有的政策问题”。大学需要经济的杠杆,但只有经济就会失明。大学发展的动力驱动除了经济利益以外,到一定阶段以后,还要有声誉驱动,要留住尊严,赢得尊重。改革也会有失灵之处,但往往不是目标不对,而是手段不对,或者是方式方法不对。因此,改革要有科学的、先进的理念,要有科学的、先进的手段或者是方式方法,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既不抢跑,也不拖宕。譬如说教学改革,主要就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是很难改动,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师资数量不够,可能是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缺乏改的动力,也有可能是师资的水平不够,只能照本宣科,只能念稿,念PPT。同时,改革还要注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和软硬结合。

猜你喜欢
大学改革服务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改革之路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