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校对趣事

2015-11-18 13:21王佳伟陈兵枝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陈继儒子夏王勃

□ 王佳伟 陈兵枝

校对,似乎是一件枯燥的事。但翻阅古籍,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校对的趣事,读来很有意思,也能给人启迪。

子夏,校对俩字成圣人

子夏是卫国人,孔子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记载,有一次子夏回卫国,看见有人读史书,那个人突然读了一句:“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亥耳。”子夏认为“三豕”是“己亥”之误,即晋国的军队伐秦是在己亥(干支纪日)那天渡过黄河的。三只猪渡河,不合情理,更与晋师伐秦无关。读史书的那个人特意到晋国史官那里核实,史官确认子夏的订正是正确的,“于是卫以子夏为圣”。子夏因此声名远扬,整个卫国都把他当成了圣人。

王勃,九岁即能校《汉书》

王勃,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王勃集序》中记载:“(王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欧阳修、宋祁等人合撰的《新唐书·王勃传》中记载:“(王勃)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九岁的孩子能写出好的诗文不奇怪,能读一些古籍也不奇怪,但能为颜师古作注的《汉书》“指瑕”绝对不简单,说是千古奇闻也不为过。颜师古可是隋唐时期的大儒,是历代为《汉书》作注者中的第一高手,更何况王勃这一“指”就是十卷。

宋绶,以“扫尘”比喻“校书”

宋绶,北宋学者。《宋史·宋绶传》记载他“藏书万余卷,亲自校雠,博通经史百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二十五记载,有一次,宋绶校一本书,校了三四次,书中还有脱漏、错误,事后宋绶大发感慨:“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缪。”“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这真是个形象的比喻!这句话后来成了校对领域的名言,业内广为传颂,其中可以看出校书之不易。

陈继儒,校书著书两相宜

陈继儒,明代文学家。他曾在《岩栖幽事》第六十二篇中说:“余得古书,校过付抄,抄后复校,校过付刻,刻后复校,校过即印,印后复校,然鲁鱼帝虎百有二三”。陈继儒为了印一本古书,进行了多次校对,其治学之严谨、校对之审慎可见一斑。然而,尽管他如此严谨,不知疲倦地校对,书中的错误还是难免。他所说的“鲁鱼帝虎”是一个成语,就是指文字在刊刻传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似乎印证了宋绶“校书如扫尘”之语。陈继儒诗文造诣极深,著作甚丰,有《小窗幽记》《古文品外录》《国朝名公诗选》《陈眉公先生全集》等名著,他在文学领域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校书这项工作。校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广泛涉猎、旁征博引的过程,期间所受知识的熏染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与日俱增的。

顾广圻,以思考“误书”为乐

顾广圻,清代目录学家、校勘学家。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学者黄丕烈在为《百宋一廛赋》作注时写道:“居士姓顾名广圻,元和县学生,喜校书,皆有依据,绝无凿空……深有取于邢子才日思误书更是一适语,以之自号云。”顾广圻校书皆有依据,不妄改,不想当然,不滥施刀斧,这种作法值得当代的编校工作者重视。特别有意思的是,顾广圻认为“日思误书更是一适”,即把每天对书中的错误进行思考当成一种乐趣,因此自号“思适居士”。顾广圻自称“思适居士”似乎还不过瘾,还将自己的藏书处命名为“思适斋”,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思适斋集》。由此可见,顾广圻是多么喜欢“日思误书”啊!也正因为日思日进,顾广圻校勘本领日益长进,当时的著名学者和出版家都争相聘他做校对工作。

鲍廷博,错字难逃其慧眼

鲍廷博,号渌饮,清代诗人,藏书家。清代文献学家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中引用了翁广平《鲍渌饮传》中的文字:“(鲍廷博)生平酷嗜书籍,每一过目,即能记其某卷某叶某讹字。有持书来问者,不待翻阅,见其板口,即曰此某氏板,某卷刊讹若干字。案之历历不爽。”鲍廷博果然厉害,众多书籍中的错讹之字在他眼里都无处遁形,且牢记于心,这正是博览群书,熟识版本,学富五车的结果。

沈括,记载不负责任的校书官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记载:“旧校书官多不恤职事,但取旧书以墨漫一字,复注旧字于其侧,以为日课。自置编校局,只得以朱围之。”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说,之前的校书官大多不尽职责,工作时会取来旧书,故意把某一个字用墨汁涂抹,然后再将被涂抹的字注在一旁,这就算是一天的工作了。后来设置了编校局,需要修改文字时,只能用红笔将需要改正的字圈起来,不能再涂抹该字了。校书官人浮于事,危害极大,幸好当时的朝廷给予了纠正。

清末著名史料笔记《清稗类钞》中有这样的话:“校雠书籍,非博学好古勤于看书而又安闲者,不能动笔……惟勤学好问隐居君子,方能为之。”看来,做校对工作要博学,要好古,要勤于看书,还要有大量的时间。另外,还得勤学好问,甘当隐居君子,耐得住寂寞。如此,方能胜任校对之职。

猜你喜欢
陈继儒子夏王勃
少年王勃
《论语》知多少?
王勃:如果能重来,我选择不坑爹
蜀中九日
孔子借伞
一字千金王勃
陈继儒的养生哲学
隐逸的最高境界是隐于闹市
孔子神算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