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官本位之藩篱 回复学术之尊严——关于我国公立大学治理的管见

2015-11-18 13:20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大学教师

□ 王 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在各项事业已经上了新台阶、中国也更加国际化的今天,主要肩负高等教育任务的公立大学,其管理形式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其中在管理中的官本位、行政化现象有违大学教育发展规律,成为制约高等教育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因素,应该着力加以改变。

我国公立大学管理现状和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以公立大学为主,私立大学的发展仍处于初创阶段。由于投资主体不同,两类大学在管理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里只就公立大学的内部管理问题略述浅见。

机构庞大、重叠,办事效率低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我国公立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这种体制下,大学形成了两套庞大的班子:一个党委书记、五六个副书记、十几个党委部门;一个校长、少则五六个多则七八个副校长(甚至还有校长助理)、十几个行政部门。由于各级党政领导实质上不是由教师选出来,而是由上级任命的,并几乎都是专职的终身制,所以对广大师生也难有敬畏之心。

庞大的管理人员掌握和消耗着学校宝贵的资源。以办公用房为例,从校级到院级(包括各处室)几乎所有的正副职每人都有单独一间办公室。相比之下,即使有影响的教授也没有单独的办公室,至于一般的教学人员更是许多人挤在狭小的房间里,并且办公设施简陋。数额巨大的办公费、人头费、应酬费更是占去学校经费很大比例。

官员强势,师生主体地位缺失。学校的经费、设备、基建、人事、后勤、学务的支配权,几无遗漏地掌握在官员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是口号与文件上的花样,对于纯学术问题的决策,学术委员会也形同摆设,最后拍板的还是党政领导。

学校倡导项目主义,教学水平下降。管理者对教师的考核、晋升,存在严重的项目主义,而项目成果有没有真正价值,作为教师会不会讲课,受不受学生欢迎,这些在评价、晋升教师时并不占硬性的权重,反而是项目级别、经费数额成为重要、甚至决定性因素。鉴于这种导向,教师们整天为项目疲于奔命,导致不认真备课、敷衍课堂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大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形成原因

我国公立大学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既有思想观念上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

官本位思想严重而悠久。官本位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而且流传至今。古有“学而优则仕”,近有“父母官”,尽管孟夫子等都宣扬过民重君轻思想,但即使到了新中国,官本位的影响也很严重,缺乏对民众历史地位的真正认同。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等等,这些真知灼见和实践真理只停留在报告上、口头上。

领导的产生缺乏民主和制约。大学本来是教育机构,带有很强的学术性、专业性,但如今也如“衙门”一般,校长由市政府或省政府任命,其来去上下全然没有师生的知情权、选择权和话语权,民主治校成为空谈。那些校长、书记、处长们,其中不少人本来就是高学历,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由于长期脱离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已经从内行变成了外行,而他们走上领导岗位往往就是专职的、终身的,远离业务一线,却握有决策大权,结果只能是贻害教育事业。

管理意识浓厚,服务意识淡漠。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是其核心任务,所有教职员工都应围绕这一任务开展工作。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教书育人提供优良的服务和制度保障,给他们营造尽可能宽松的学术氛围,提供尽可能全面周到的教学服务。如果掌权者只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领导”为中心,那就是大学管理工作的错位。

国家财政投资规模较小。在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国家投资滞后的情况下,各大学资金不足是面临的严重问题,这除了行政开支不合理的占比因素外,主要还是财政投资规模较小。在我们的邻国日本,东京大学每年的经费都在100亿元人民币以上,偏远省级的国立大学新潟大学每年经费也在六七十亿元人民币,这其中大部分是国家拨款。相比之下,我们除了几所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学外,多数大学办学经费难望国外同类大学项背,一些大学甚至依靠银行贷款维持学校正常运作。这种情况下,走关系、争项目成了一条出路。只要能搞到项目就是英雄好汉,有了项目就有了“孔方兄”,有的学校甚至规定项目资金在4万元以上才有申请正高的资格。此外,教育部门对大学的评估、社会对大学的实力排位等也是促使大学过度重视科研项目的原因。

我国大学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公立大学只有着力克服上述问题,才能有质的飞跃,才能谈向国外一流大学靠近。要完成这一愿景,具体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刻变革。

改官员主导型为专家主导型,树立学术权威。改革选拔制度,公立大学校长实行竞争聘任制,校内外、甚至国内外人员皆有竞聘资格。资格的审查权由大学各学科领军人物组成的校务委员会掌握,经过资格审查和竞选环节,产生三到五名候选人,最后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教师代表大会选出一名校长,并确定其聘期、任务、待遇等相关事项。副校长两名,由当选校长提名,校委会审批,分别负责学务和生活与后勤保障工作。院系负责人仿照此法执行。校长既要向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更要向本校的教师代表大会负责。学校重大事项由校委会决策,校长、副校长主要负责落实责任。

精简撤并机构,崇尚服务师生。仿照日本国立大学管理机构设置:校院两级各只设置两个机构,即后勤生活保障(日本叫“厚生”)和学务,所有现有处室全部按性质归到这两个机构中,并且实行敞开式集中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不仅方便师生学习生活,而且有利于相互监督,协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除了教学科研人员为教师编制,其余人员皆为职员,并担负服务角色。

改善教师办公条件,恢复教师应有地位。管理机构精简后,腾出的大量办公用房分配给一线教师使用,并配置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据笔者所见,国外的公立大学管理人员只有校长和副校长等极少数人有单独办公室,其他所有管理人员都在敞开式的两个大办公室办公,相反,教师(甚至教学秘书)都每人一间独立办公室,而且内部必要设施齐全。有了较好的办公条件,无疑有利于提高广大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和工作积极性,进而推动教学科研水平。

重视教学工作,给予一线教师更多的倾斜。大学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应该始终把前者放在第一位。有的学校提出要打造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这是违背大学定位的。古今中外,只要是学校,首要任务都是培养人。强调科研重要性没有错,但因此就否定教育教学在大学的核心地位肯定是不对的。学校的科研,也应该主要围绕育人进行。同时,要在评价、奖励、晋升等方面,向一线教师倾斜,放弃项目决定主义。只有这样,广大教师才会真正把精力放到教学上,才能在完成教师育人本位上付出更多心力。

国家增加教育投资,打下人才供应基础。教育拨款的欠缺,是各大学拼命搞科研项目抓钱的重要原因,这种导向违背了学术发展规律,甚至不利于知识分子良心的坚持。大学资金严重短缺,造成校院领导的功夫和本事主要表现在抓钱能力上,甚至不惜大大降低标准,招收社会学生,收钱发文凭,使任课教师和论文指导教师只能无可奈何。因此,按照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国家应该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至占到GDP5%,以充实的资金保证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大学教师
最美教师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大山里的教师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