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回归本色

2015-11-18 16:29居红兰
文理导航 2015年32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思考初中数学

居红兰

【摘 要】文章针对新课改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新、奇、趣的普遍现象,提出:在初中数学教学应问题多一点、思考探究多一点、能力提高多一点等的前提下,再追求课堂的新、奇、趣,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出现“失真”现象。本文结合具体实例,谈谈数学课堂教学的回归本色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思考;探究;实践活动

在新课改的实施和全面推进下,课堂教学追求形式之风成为不少课堂的低效、无效的主要诱因。许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新、奇、趣,极尽浑身解数使课堂教学迎合新课改的主题,一味追求形式,使课堂教学就像一幅艺术品,极具观赏性。小组合作频频开展、情境创设层出不穷、学习兴趣调动得淋漓尽致。可是,轰轰烈烈的课堂背后,审视我们的教学,形式多了些、花架子多了些、问题少了些、交流少了些、能力提高少了些。

因此,呼吁数学教学的本色的回归有重要意义和实践意义,回归本色,课堂教学实实在在,才是有效课堂。追求新、奇、趣的同时,追求“实”才是数学教学的真谛。

一、情境少一些、问题多一些

情境教学固然可以给学生创设生动、直观、妙趣横生的氛围,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情境的创设,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教材实际出发,创设生动、富于情趣的情境,有助力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唤醒思维。但教师往往挖空心思布景设情,结果却不如人意。因此,情境的创设适可而止,起到一定的效果就可以,并不是多多益善,也绝非越新、越奇、越趣才好,只有适合才是最好。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一位教师设计了很多的情境:展示北京天安门的正门的图片、展示斯里兰卡的塑雕图片、展示印度的泰姬陵的壮观、展示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的高耸、展示加拿大国旗的对称、展示澳门特区的区徽、展示戏剧中的各种脸谱、展示各种车标的精美设计、展示翩翩起舞的花蝴蝶的图片等等,如此众多的情境,的确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但如此众多的图片,也使学生应接不暇。

其实,为了展示生活中的对称美,未必非得展示如此多、面面俱到,只要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如展示翩翩起舞的花蝴蝶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蝴蝶的特征,用绘画功能,从蝴蝶的正中间画一个竖线,引发学生的注意:仔细观察,直线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吗?简单的情境,一语中的的问题提出和引导,直接将教学的主题一览无余地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动起来,投入到学习中。

一个好的问题情景具有延续性,衍生性,教学时,这一个情境可以起到贯穿教学始终的作用,否则,多而华丽的情境给人一种华而不实之感。

二、低效活动少一点,思维感悟多一点

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的同时,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增加思考感悟环节。课堂活动虽然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事情。

但在教学中,往往学生“手动”而“心未动”:操作活动多了,而思考感悟少了。

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让学生做个风车的活动,毋庸置疑,这一活动的开展,体现的是做中学、学中做,但仔细回味这个环节,只有“做”才能真正实现“学”吗?这个“做”无疑是低效的行为,因为做个风车耗时间,目的就是为了验证风车是轴对称图形,根据这一特点,而制作风车,意义不大。但如果在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特征之后,开展一个“益智”游戏——“猜一猜、想一想”活动:在艺术字中,很多是轴对称图形的字,你能想出来一些吗?学生们想出许多汉字:日、工、苗、品、非、本、木、林、森、口、田、由、申、甲等,有的想出许多英语字母也是轴对称图形,如A、B、C、D、E、H、I、K、M、O、T、U、V、W、X、Y等,显然,通过这个游戏的开展,学生们放飞了思维,心动、意动、课堂随之也动了起来,彰显活跃的气氛,乐学的氛围。

三、问题力避空而泛,交流多一些

思维始于问题,巧妙设计问题是促进师生间交流的纽带。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巧妙地问、巧妙地答。提问越有技术含量,越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但教学中,不乏随心提问的现状,教师随心所欲提问,学生漫不经心、无需思考的回答,看似即问即答,师生配合天衣无缝,但少了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仔细探究,不利于创新思维的提升,创新思维的培养。

1.开门见山地问

在新授课前,教师一般都会复习提问,以实现“温故而知新”。此时,开门见山而提问未免不是高效之举。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什么?”、“如何解方程?”、“完全平方公式有哪些?”、“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求解的根的公式是什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等,这些提问,直接是对知识的关注,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如果这个环节,再用情境法、游戏法、故事法等,未免不使课堂显得臃肿。

2.创设情境而问

创设情境而提问,容易捕捉学生的注意力。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用一张0.01mm的纸张反复对折,边对折边问:如果折32次,将有多厚?在学生们自由猜测之后,教师的“学习了乘方,就可以计算出来,对折32次之后的厚度”深深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外,教师的穷追不舍地问、层次分明地问,都可以起到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目的。

总之,在课堂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应关注什么、坚守什么、又该舍弃什么等都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部分,我们不应该追寻华而不实、冠冕堂皇的桂冠、不能心安理得地进行着不着边际的活动,在教学中,去伪存真、去虚求实、让数学的那份质朴还原给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返璞归真。

【参考文献】

[1]杨振宇.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管窥[J].考试周刊,2011年77期

[2]杨宇峰.课堂教学“三部曲”——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4年6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李堡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思考初中数学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关于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思考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