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11-18 13:51马宏建
文理导航 2015年32期
关键词:微专题初中化学应用

马宏建

【摘 要】与按照教材结构与顺序来开展教学的的传统模式相比,“微专题”模式可以集中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系统、综合地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形成化学思维。本文就“微专题”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策略,希望对改善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微专题;初中化学;教学;应用

初中化学学习内容多、时间紧、无作业、地位低,学生们刚刚接触化学课程的学习,面对茫茫的知识点往往找不到切入点,也很难构建起成熟的化学知识体系。因此,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相关化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形成完整的化学知识和思维体系。“微专题”强调围绕主干知识的一个中心词,设置立足于学情、考情,选择一些针对性强、切口小、角度新的微型专题,可以有效帮助解决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小问题、真问题和实问题。利用“微专题”设置教学内容,是既满足三维教学目标,又切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应用“微专题”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应用“微专题”有助于及时解决化学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设置“微专题”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某一个具体的化学问题。教师在吃透教材和课程目标后,根据学生能力、知识水平等基本情况对症下药,采取随堂“微专题”的形式进行“穿插练习”或“集中练习”,做好化学复习的查漏补缺。虽然“微专题”的主题是确定的,但其形式可以是多变的,可以是题型专题,也可以是知识点专题,还可以是练习中的易错题专题。依据以上几点总结出学习热点,设计类似“化学用语”、“离子的检验”等微专题,根据教学需要,每节课进行一个“微专题”教学,分别解决不同的教学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2.应用“微专题”有助于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微专题”设计的原则是把握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寻求找到一条主线把零散繁琐的化学知识串起,把各个知识要素整合成一个整体,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促进学习技能的“迁移”,避免了学习的“碎片化”。因此,通过选择高频考点作为“知识节点”,围绕节点横向联系,设置有效、典型的“微专题”,把零碎的化学知识化整为零,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例如在化学实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基本操作的学习中已经了解、接触了装置气密性检查的知识,随着所学仪器知识的增加,接触到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日趋多样,所用装置越来越复杂,因而有必要进行一次“装置气密性检查”微专题学习。

3.应用“微专题”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化学专业发展。“微专题”是为了帮助教师解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而确立并构建的,“微专题”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化学教师发现了解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通过对学生实时学习状况的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节奏,改善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交流,确保知识的有效传授。此外,“微专题”的设计过程也是教师二次学习的过程,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向结合,不仅拓宽了教师自身的知识面,也促进了其专业化方面的成长。

二、“微专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为依据,确定学习对象。课程标准既是教学内容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初中化学“微专题”应以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接收的知识为重点。例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初中化学学习阶段学生必做的8个实验活动,围绕这一课程标准,形成“8个学生必做实验”这一微专题,针对每一个实验逐一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能力;酸碱盐部分所涉及性质杂、反应多,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可依据该知识点,设计“离子专题”、“溶解性表专题”等微专题;铁、铜及其化合物,是初中化学中涉及面广、反应现象复杂的物质,可进行“铁、铜专题”学习。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的不同,导致每位学生对同一“微专题”的接受吸收程度不同。因此化学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学情,“微专题”的选择应以中档题为主,难度过大,大部分学生难以接受,而且解题耗时太长,无法达到教学目标;难度太小时,无法引起学生对专题学习的兴趣和重视。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师生有效互动。教无定法,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模式是否成功。在“微专题”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增加师生互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尤其增加学生说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提高学生参与率。例如针对“微专题”中例题的讲解,教师可安排学生先尝试讨论解题并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某些例题展开讲解,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做好教学反思。对“微专题”内容的及时巩固是决定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每结束一个“微专题”的教学,教师应当留两三道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微型专题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并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利用让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上黑板演练的方式,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并且依据答题效果的好坏来检验整个班级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教师的课后反思提供帮助。

总之,传统化学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连接并构建完整的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利用“微专题”进行有效教学,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化学教学方法的不足。针对初中化学学习内容多、时间紧、无作业、地位低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微专题”教学,从教学大纲、学生反馈的问题、批改作业时发现的知识薄弱点出发,设置“微专题”,把过去的“基础回顾”与“随堂训练”有机地引入教学活动,改变以往授课过程的枯燥乏味和低效低下,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突破口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并矫正自己知识的盲点和病灶,帮助学生解决实在的问题,纠正错误,建立并巩固化学思维系统和知识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达到真正有效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惠富.巧用“微型”专题,提高化学复习实效[J].中学教学参考,2014(7):102-103

[2]施振伟.浅谈“微专题”在高三复习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4(11):34

[3]郭建虹.固本浚源见微知著——“微专题”复习的实践探索[J].化学教与学,2014(10):19-21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微专题初中化学应用
化学“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设计的原则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