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感因素与日语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

2015-11-25 06:29张丽梅
关键词:日语课前预习外语

张丽梅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201306)

关于情感因素与日语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

张丽梅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201306)

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对日语专业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习得日语的自信心、日语的喜爱程度等感情,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是影响自主学习和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情感因素;学习行为;自主学习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组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首次明确提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们把教育目标划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精神活动领域[1]。在20世纪90年代Moskowitz、Stevick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提出了语言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的认知,又要注重情感,培养全人的教育思想[2]175。尽管目前我国的各类外语教学大纲和教育目标中尚鲜有将情感培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明确提出,但从中国知网的相关论文数量来看,对学习者个体的差异和学习过程正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关于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情感因素是近年来外语(特别是英语)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情感易于感觉却难下定义,Arnold和Brown (1999)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emotion)、感觉(feeling)、情绪(mood)、态度(attitude)等[3]138,这些情感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性地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继而影响着学习结果。

本文通过调查数据,拟从是否喜欢日语、学习自信心和学习态度等几个方面,对日语专业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现状及情感因素对日语学习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

一、调查概要和分析方法

主要调查工具为参照各类外语教学问卷的设计方法进行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先后经过教师座谈、学生访谈、调查试测等环节,于2012年4—5月正式实施综合调查。问卷内容围绕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过程,涉及教师因素、学业行为(作业、课堂、课外学习)、学习环境、情感因素等问题,采用著名的里克特四点式量表进行设计。

本项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上海市6所高校(3所重点高校和3所普通高校)的近1 200名日语专业在校学生。有效问卷A大学405、B大学123、C大学335、D大学122、E大学79、F大学101;其中1—4年级分别为359、313、307、186;重点高校人数为607、普通高校为558,共计1 165份。

本次报告聚焦学生的学习过程,结合学生的日语水平,分析情感因素对日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数据通过spss软件结合Excel进行处理分析,主要以交叉列联表的形式进行呈现。

首先,通过“在班级中,你的日语水平属于哪个层次”,即依据学生的日语水平的自我定位结果,对学生进行三分组[上游+中上游(本文简称为“上游”)、中游、中下游+下游(本文简称为“下游”)]。通过“上游”与“下游”组间对比和项目交叉分析,以发现情感因素与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掌握日语学习过程所凸显的问题和特点。

二、努力程度与学业成绩

根据吴福元[4]等“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进步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调查结论:可以说对于大学生而言,尽管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外语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起持久作用的还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

根据日语水平和努力程度的交叉表,按照“非常努力”到“很不努力”的顺序,“上游”为52.8%、42.2%,27.4%,24.2%的顺序呈现递减趋势,而“下游”为14.3%、15.9%、32.4%、45.5%的顺序呈现出了明显递增趋势。也就是说,非常努力的学生中有5成以上为“上游”学生,仅有14.3%为“下游”学生。这一结果也说明了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与学业成绩为明显的正相关。

如果聚焦不同年级的“下游”学生,按照年级顺序这些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中,不努力学习的比率为32.3%、39.4%、45.9%、55.5%,也就是说在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中,自我放弃努力的情况,随着年级升高呈现递增趋势,到了高年级超过了5成。

既然努力程度与日语水平有密切关系,只要学生愿意付出努力就可以实现提高成绩、习得日语的目标。可是事与愿违,“下游”学生中选择放弃努力的居然占到5成。所以要解决这些学生的学习问题,首先必须找出导致学生不愿意付诸努力的各类因素。

三、情感因素

对学习者外语学习产生影响的非智力因素中,主要包括学习动机、情感、性格、态度、学习策略、学习环境等。而其中情感因素的影响最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美国情感研究专家道格拉斯·布朗(Douglas Brown,1987)指出,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凡是不成功的外语学习都可以归咎于各种各样的感情障碍[3]137,情感因素在语言教学和学习中是不可忽略的关键要素。

本文主要从“你喜欢日语吗?”“有信心学好日语吗?”“你认为进入日语专业是正确的选择吗?”“目前在努力学习日语吗?”等4个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上游”学生与“下游”学生在否定选择项上的比率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4个项目进行汇总后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上游”与“下游”学生的日语学习意识差异(%)

(一)你喜欢日语吗

交叉表数据显示:“一直不喜欢”和“开始喜欢,越学越不喜欢”的比率,“上游”学生中分别有4.6%、10.5%;而“下游”分别有20%、27.4%。换句话说从目前的状态来看“上游”中有15.1%的同学不喜欢日语,而“下游”学生中有47.4%的同学不喜欢日语。同时面对“进入日语系是正确的吗?”这一问题,“上游”学生中的比例为21.7%,而下“游中”有43.4%同学持否定态度。与“上游”学生相比,在这些“下游”学生的学习情感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消极倾向。

参照交叉表(表略)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上游”学生的这种厌倦情绪基本保持稳定(按照年级顺序分别为13.2%、12.7%、22.2%、13.5%),而“下游”学生的这种对日语的排斥心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现出了增长趋势(按照年级顺序分别为40.1%、45%、59.3%、55.5%)。可以说这组数据对比结果,非常强烈地给我们传递出这种信息:在学习上处于劣势的学生中,有近一半(平均48.3%)的学生对日语学习充斥着抵触情绪,而且这种抵触情绪伴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扩大化。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这些学生内心对日语的排斥和抵触情绪,就对他们的日语学习形成了严重阻碍。

(二)你有学好日语的自信心吗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类情感因素当中,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与自主学习最为关系密切。自我效能感是是指学生对自己能否利用所获得的技能或拥有的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于1977年由美国学者班杜拉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21世纪初开始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并引发了广泛的研究[5]。自我效能感既反映出自我效能感的动力性作用,也对学习行为起着同样重要的决定作用。

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理论,结合本次调查数据分析可以知道:自信心等情感

因素在日语学习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行为。

根据年级与日语学习自信心情况的交叉表数据(表略)可以发现:失去学好日语的自信,是“下游”学生中凸显出的另一个特点。“上游”学生中有11.8%的同学尽管学习成绩不错,依然缺乏自信。而与此相对比,共计54.8%的“下游”同学对日语学习失去了自信心,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好日语。这种不自信的感觉,在年级类别上并没有显示出变化(按照年级顺序分别为54.3%、55.8%、54.1%、55.5%)。也就是说缺乏自信心或者自信心不足是学习劣势学生群体中长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这些学习困难学生来说,增强学习日语的自信心非常重要。

(三)情感因素与努力程度的相关性

本次研究中情感因素和努力程度的相关系数中,努力程度与“你喜欢日语吗?”“有自信心吗?”“进入日语系是否正确?”等3项的Pea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86、0.627、0.854,为中度正相关和高度正相关。

特别是与“自信心”的关系中呈现出了高度正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学习越是努力(成绩越好),进而有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也促使学生进一步付出努力,由此而形成了语言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反之,也必然形成恶性循环。那么从“上游”与“下游”的各项差异上来看,极有可能在这两组学生的日语学习过程中分别重复着此类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

四、自主学习现状

以上就学生的努力程度与学习情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努力程度影响着学习成绩,而情感因素又与努力程度密切相关。那么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过程是怎样的呢?以下就学生在日语精读(也称为“综合日语”)课程中的作业态度和课前预习情况为例,结合任课教师的管理来解读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

(一)预习的重要性与现状

通过上课内容的听懂情况与是否做课前预习进行交叉分析发现(表略):没有定期预习习惯的学生课堂的“听不懂”的比例按照40.6%、46.1%、72.3%、83.4%的比率呈现递增,也就是说:课上听不懂授课内容的同学中有8成以上是不进行课前预习的同学。可以说预习与否直接关系到了课堂学习效果(pearson相关系数R=0.589,P<0.01,为中等显著相关)。

但是,课前预习现状不容乐观。从调查数据总体来看,有46.1%的学生是不进行课前预习的。不进行课前预习就进入课堂,试图依赖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来学习语言。这必然导致这部分学生课上忙于记笔记,而无暇积极思考和讨论,由此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由此可以说这部分学生并没有切实地关心自己的学习,而是将学习的责任直接推给了任课教师。而当下在教育研究领域,重视日语课堂教授法研究,轻学习过程研究的现象,某种程度上也正迎合了这种学习责任转嫁的现状。但事实上单靠多样化的课堂教授,只是单方面实现教学课堂效果和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无法将学习切切实实地拓展到课外,达不到实现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

进一步将“预习情况”与“日语水平”进行交叉分析发现:日语水平越低,课前预习的比率越低,也就是说预习与否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说彼此形成双向相关影响。

与此同时,学生的预习情况和教师的管理严格与否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R=0.673,P<0.01)。即:教师管理越严格,学生的课前预习比率越高。

数据的变化趋势上显示出:随着年级的升高,不预习的比例呈现出了微弱的递减趋势(按照年级顺序,分别为51.5%、46.1%、43.9%、39%),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预习的重要性而逐渐进行课前预习。由此也正凸显出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自主学习意识的欠缺

相对比之下,学生对于作业(书面和口头)的重视程度远明显高于预习。从态度的认真程度上来看,按照书面作业、口头作业、发言积极性、课前预习的顺序呈现出了递减趋势。

书面作业 口头作业 积极发言 课前预习

(84.1%)(77.3%)(70.5%)(53.9%)

由数据的变化趋势显示出:与口头作业相比,学生似乎更加重视书面作业;与课上发言相比,学生更加重视作业。而有近一半的同学平时没有课前预习习惯。

与精读任课教师的严格程度相交叉分析发现,学生的作业态度与预习情况无一不和教师的严格程

度密切相关。也就是教师要求越严格,学生的课前预习比例越高,作业态度也越认真[6]。

体现在作业态度与预习情况上的差别,反映出可监控范围内的教师管理下学习和教师难以监控的学生自主学习上。与不可监控的自主学习相比,学生更加重视教师可监控范围内的各种形式的学习,可以说目前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状态依然体现出了被动态势。

(三)学习内容的决策

数据所示:单词(56.3%)、语法(53%)、听力(50.4%)和读解(28.4%)依然是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而相对比之下在作文(3.6%)、会话(5.6%)等练习却很投入极少。这也正体现了能力考试导向下的大学日语专业学习的特点。结合学习水平与学习内容决策交叉表对比发现:“下游”的学生在单词和语法方面的投入要明显高于“上游”学生,而在听力方面明显低于“上游”学生。

另外,数据(表略)还显示出了语言学习自信心与学习内容决策之间的关系。如果将学习按照自信程度大致分为“自信组”(非常自信+比较自信)和“不自信组”(不太自信+没有自信)的话,可以发现两组间在单词、语法和听力上显示出了明显的差距。

无论是母语学习还是二语学习同样都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在语言应用过程或一定文脉背景之下的逐渐习得。在掌握一定语言的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等练习,去理解、应用语言知识,而绝非靠记忆单纯的知识点来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这种将语言分解成孤立的知识点,脱离语言应用进行断点式记忆的学习模式,恰恰导致日语学习陷入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日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日语学习方法的进行适时的、有针对性地指导。

五、分析与启示

(一)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普遍对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等表现出来认真态度,而对于预习方面则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学生的被动学习、依赖教师管理的学习特点依然突出。

L迪·芬克指出:好的教育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发展作为学习者的强烈的、主动的自我意识。大学的日语专业教育和其他科目的大学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除了教会学生本专业知识,还要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责任感。

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责任感,获得学习自主性,如何以日语教学为载体,转变学生日语学习观念,培养学生成为有意识的学习者,是作为目前大学日语专业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从学习评价的反拨作用来看,档案袋评价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7]。

(二)关注学习情感、优化学习成效

在影响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中显示出了“上游”学生和“下游”学生的明显差异。结合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日语的喜欢程度和日语专业看法等方面的情感与努力程度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学业情感与日语学习努力程度表现出来明显的正相关。“与其他学科一样,语言教育也应该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因此,既关注认知也关注情感是语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2]187这种情感因素对日语语言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对学习者的情感关注和引导,与日语语言知识教学同等重要,应该引起作为一线教师的关注。

外语课堂深化改革的新途径应由知识传授型向情感渗透型延伸。这种延伸越真实,外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就越高[2]187。人文派教学法起始于60、70年代,与结构派教学法和功能派教学法不同,除了关注语言教学本身也十分关注学习者因素在语言学生过程中的作用。产生了全身反应法、暗示法、沉默法、社团语言学习法等教学法,这些方法特别注重学习者学习中的情感因素,近年来在我国高校的外语教育中逐渐得到应用。正确认识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重要作用,关注日语学习者的情感也是日语教育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六、结语

众多实证性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同时完成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心智日趋成熟并逐渐接近成年人。如果一味地对其实施灌输教学、压制性教学,或许可以暂时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既忽视了学习者的情感存在,同时难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与大学教育的人本主义教学目标终将背道而驰。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种教学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课堂,因为课堂上我们总要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他们是来自不同教育背景、情感丰富、又各自独立的

语言认知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存在各种差异,将他们作为分别独立的个体来平等对待。这必将促使他们更早更快地步入自我决策、自我管理的外语学习。正如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统一过程,谁重视“情感教学”这一“非正式课程”,谁就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内在驱动力会激励学生最终走向成功[1]。

[1] 李银仓.论外语教育的情感目标[J].外语教育,2005 (3):18-45.

[2] 刘振前,等.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3] 徐锦芬.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 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35.

[5] 丁安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实证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84.

[6] 张丽梅.关于大学日语专业教育学情调查报告——以日语学习意识为中心[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4 (1):27.

[7] 张丽梅.档案袋评价在促进日语专业课外学习中的作用—以三年级《综合日语》课程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6):1-9.

An em pirical study about emotional factors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ZHANG Li-mei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China)

Emotional fact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learner's affective state affects directly their learning behavior and learning.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to students of Japanese major show that Japanese language learning confidence,Japanese feeling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ttitude and effect of learning.

emotional factors;learning activity;self-directed learning

H36

A

1009-8976(2015)03-0099-05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3.027

2015-06-25

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2014SH0009A)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第七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资助(项目编号:ZGWYJYJJ2014A72)

张丽梅(1973—),女(汉),山东临沂,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日语教学。

猜你喜欢
日语课前预习外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大山教你学外语
做好课前预习
大山教你学外语
日常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