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CT 技术在肺段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5-11-27 07:07周满春
现代医院 2015年9期
关键词:肺段右肺供血

周满春

周满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广东广州 510260

肺段隔离症[1]也可称为支气管肺隔离症,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肺先天性发育畸形,以一段肺由体循环供血为主要临床特征。该疾病以左肺下叶后基底段主动脉较为常见,占80% ~90%,且患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2]。实践证实,螺旋CT 检查不仅能够确诊患者的分型,还能够查看患者的肺组织受累与感染情况。笔者随机抽选2011 年1 月~2014 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30 例肺段隔离症患者,探讨放射CT 诊断技术在肺段隔离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1 年1 月~2014 年12 月接收的30 例肺段隔离症患者,其中男10 例,女20 例,患者年龄最大是76岁,最小是8 个月,平均年龄(37.6 ±2.4)岁,病程在3 d ~6个月之间,患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发热6 例,咯血3 例,胸痛4 例,咳嗽12 例,5 例患者在体检中发现。

1.2 方法

患者均通过16 排螺旋CT 机(西门子)进行扫描检查,利用胸部平扫与增强扫描进行检查。患者选择仰卧位,平扫操作从患者肺尖到患者腰部区域中水平扫描1 ~2 次,患者呈屏气状态进行螺旋扫描。扫描参数设置如下:250 mAs、120 kv[3],先开展平扫,层厚控制在5 mm 左右,螺距设置是1.5,随后患者开展CT 增强扫描,通过高压注射器在患者肘静脉位置将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入,剂量在80 ~100 mL 之间,注射速度控制在2.5 ml/s 左右。医务人员选择患者造影剂注射后18 ~30 s 进行扫描,从患者肺尖开始,一直到患者腰部,水平扫描1 ~2 次。获取数据资料进行重叠重建。另外,对患者进行X 线平片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观察CT检查征象。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准确率比较

经比较可知,CT 诊断准确率(96.7%)高于X 线平片(90.0%),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在诊断准确率上的比较 n(%)

2.2 CT 检查征象表现

所有患者的肺内肿块均存在异常的密度灶,其中10 例患者存在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占比33.3%,属于类圆型。4例患者在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占比13.3%,属于大片状,尺寸是8.4 ×4.6 ×2.6 cm,内部密度分布极为不均匀,存在小斑片状的含气灶,边缘较为清晰,不存在分叶,而在CTA 中显示患者病灶均是胸主动脉供血。3 例患者的病灶在右肺上叶后段右支气管旁,占比10.0%,属于块状,内部密度极为不均匀,多数属于液性密度,存在小带状分隔现象,边缘较为清晰,在增强扫描中,分隔与边缘的强化较为明显,除恶光成像中存在降主动脉与血管相连的现象。4 例患者处在右肺门旁,占比13.3%,与三角形较为相似,内部密度极为不均匀存在支气管含气影。2 例患者患者的右上肺片状密度较高,占比6.7%,且内部密度极为不均匀。2 例患者的病灶在右肺下叶外基底段,占比6.7%,表现为软组织密度,患者内部密度极为不均匀,且存在厚壁空洞现象,壁厚度极为不均匀,且不光整,存在宽液气平面,外缘极为不清晰,存在右肺门与条索状的高密度影相连接。在CTA 检查中,患者病灶附近的血管极为异常,和患者右侧的支气管动脉、位于患者右侧第5 ~6、7 ~8 之间的肋间动脉相连接。2 例患者的X 线平片与CT平扫中,患者病灶在右肺门旁,占比6.7%,属于类圆形的一种低密度灶,CT 值是12 Hu,密度较为均匀,边界也极为清晰。在普通CT 的增强扫描中,边缘存在强化,血管成像中显示患者病灶位于患者肋间动脉供血位置,确诊为肺段隔离症。2 例患者出现肺部反复感染,在X 线平片与CT 平扫中,显示患者的右下肺位置厚壁空洞,占比6.7%,存在液气平面,确诊是肺脓肿患者在内科治疗后,并未治愈。而在CT 增强扫描中,存在患者病灶边缘强化明显的现象,且增粗显著,以患者肋间动脉供血为依据而确诊,在手术治疗中也得到证实。患者放射CT 诊断影像见图1。

图1 肺段隔离症患者放射CT 诊断影像

3 讨论

肺段隔离症属于我国多发的一种肺发育畸形,根据解剖可分成两种:①隔离肺由胸膜包绕,又名是肺叶外型,由静脉进入患者体静脉;②隔离肺与患者正常肺均存在同一脏层胸膜中,由静脉进入患者肺静脉中,又名是肺叶内型,与患者的肺支气管不相通,在发生反复感染后,和患者支气管相通,构建囊腔。以上两种类型均是由肋间动脉或是主动脉供血。该疾病属于先天性疾病,但也有少数认为肺段隔离症属于获得性疾病,关于其发病机制存在5 个方面:①干扰胸内结构的形成,造成患者多隔离肺,且肺动脉供血一直存在;②肺囊性异常发育,和支气管动脉供血之间属于巧合;③处于患者肺分离部位的肺动脉没有正常发育,依然沿用体循环动脉供血,并在出生后,影响患者的肺组织,导致其出现囊性病变;④患者以体循环动脉牵拉过程中出现肺芽为主要异常现象,并在发育过程中,肺芽移位,逐渐与正常肺部组织分离;⑤原始支气管树在形成中,支气管与肺组织分离,但是分离肺还承担患者的体循环动脉供血功能,但不存在肺动脉供血[4]。正常肺动脉在发育过程中,分支与原始肺组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无法确定其肺组织异常原因,肺动脉分支与肺组织肺芽未分离,保证患者正常的体循环动脉供血。

在大量的肺段隔离症临床诊断日常工作中发现,CTA 在肺段隔离症临床诊断中更具有优势:①检查所需时间较短,一般为30 s;②能够清晰地展示患者的支气管血管束结构,分析与病灶之间的关系,能够区别患者属于肺叶外型还是肺叶内型,其中肺叶外型肺隔离症和正常支气管之间不存在直接关系;③能够准确显示患者的肺内病灶[5]。在CT 扫描检查中,患者的肺段隔离症表现受到其与周围肺组织或是正常支气管组织是否存在继发感染的影响[6-7],依据患者病灶实际情况,可分为三种:囊实性、实性与囊性,内囊腔包括气性与液性两种,既可多发,也可单发。肺段隔离症在影像检查中普遍存在6 种表现,分别是:肿块、引流静脉异常、肺发育不全或是马蹄肺、迷走供血动脉、病灶和胃肠道或是支气管保持相通、横隔缺损等,其中以供血动脉异常最为常见。在肺段隔离症患者的供血动脉异常临床诊断中常用DSA、MRA、CTA,对于与患者肝脏、膈面距离较近的肺部疾病,可见患者迷走动脉。而在DSA 检查中,能够对患者的异常供血动脉进行准确、清晰的显示,是肺段隔离症患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8]。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选取我院在2011 年1 月~2014 年12 月救治的30 例肺段隔离症患者,在放射CT 扫描检查中,30 例患者均存在肺内肿块异常密度灶,且患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能够清晰地显示患者肿块的情况,显示病灶边缘,有利于患者疾病的确诊,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与李栋等[9]人的探究结果极为相似。

综上所述,肺段隔离症在CT 诊断中的特征较为典型与多样化,若发现患者两下肺,特别是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存在异常血管样结构、囊实性、囊性肿块,且在检查中发现是主动脉供血的话,可确诊为肺段隔离症。

[1] 罗源利. 儿童肺段隔离症的X 线和CT 诊断[J]. 现代医院,2009,9(10):45 -46.

[2] 梁庆乐.肺段隔离症的螺旋CT 诊断[J]. 中国CT 和MRI 杂志,2010,8(2):17 -18,21.

[3] 周静然,杨 峰,余 河,等. 多层螺旋CT 后重组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CT 和MRI 杂志,2014,12(5):47 -49.

[4] 曲洋海. 多层螺旋CT 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价值[J]. 中外医疗,2012,31(28):169 -169,171.

[5] 叶丽燕.肺段隔离症采用放射CT 诊断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6):222.

[6] 胡树志.多层螺旋CT 及各种后处理技术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5):2727 -2728.

[7] 肖运平,肖恩华,梁 斌,等.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11):1600 -1603.

[8] 侯朝华,冯慧贤,霍 彬,等. 多层螺旋CT 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26(8):1118 -1120,1134.

[9] 李 栋,张志泰,区颂雷,等.肺隔离症的外科诊治分析[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8(3):135 -137.

猜你喜欢
肺段右肺供血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合并肺腺癌1例
选择性肺叶切除治疗同侧多发结核病灶一例
辣语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感染性病变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41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技术要点
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三维重建在儿童先天性中心气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右肺中叶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