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2015-11-27 03:01李国成余茂辉
华东经济管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贡献率经济社会进程

王 哲,李国成,余茂辉

(皖西学院 a.经济与管理学院;b.大别山区产业承接与创新研究所;c.应用数学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一、引 言

(一)研究的重要意义

为了积极探索一条符合安徽实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2008年起,安徽省先后确立合肥、马鞍山、淮北、芜湖和铜陵市进行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2011年,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更加突出统筹发展,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那么,目前安徽省各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如何,主要制约因素有哪些,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并得出结论,以便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英国的埃比尼泽·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构想是西方较早的城乡一体化思想。20世纪30年代,亨利·赖特提出了“区域城市”的设想,即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布的群体空间区域化布局;美国的刘易斯·芒福德主张通过制度安排和合理规划,即分散新建城市中心和构建整体化的区域交通网络,最终实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发展模式;加拿大的麦基提出用城市化空间模式(即Desakota)来概括亚洲城市化的空间模式,爱普斯坦与杰泽夫提出了三维城乡合作模型。总之,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城乡之间将出现“城乡隔绝、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3]。

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城乡一体化主要是针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二元结构状况提出来的。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城乡一体化的概念、主要内容等方面展开研究的。景普秋、张复明(2003)研究指出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应该集中在系统研究、领域研究与区域研究三个方面[4],徐成华(2013)将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进行研究[5],顾益康、邵峰从与传统体制对比的角度,分别来探讨城乡一体化概念。在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方面,白永秀、王颂吉等(2010)认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应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八个方面内容[6]。上述研究主要是从理论上对城乡一体化进行定性探讨,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学界从定量上对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少,典型的有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法(段娟、鲁奇等,2007)、网络层次分析法(完世伟,2008)、德尔菲法(苏春江,2009)、因子分析法(陈国生等,2009)分别对中部地区、河南省、湖南省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定量评价研究[7-10]。陈晖涛、郑传芳(2013)对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城镇化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11]。总体来看,国内对城乡一体化评价的研究仍然缺少统一、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方法上,鲜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定量评价。

(三)研究思路

本文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研究主线,从经济、社会、生活、人口和生态环境的一体化五个方面设计了五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又设计了若干个具体指标,最后构建了包含22个具体指标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将主成分分析法与评价模型相结合,对安徽省各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进行实证定量评价,计算16个省辖市在各个主成分上的单项得分和综合得分并排名,再根据得分结果,结合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各个市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进行探讨,最终得出相关结论。

二、城乡一体化进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要设计出科学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内涵出发,准确地把握城乡一体化的主要表现途径,并且遵循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综合考虑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和表现途径,结合专家意见,采用多层次结构,设计出5个方面包括22个具体指标的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12]。

表1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方法的选取——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简称PCA)法是通过恰当的数学变换,重新组合原始数据,把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综合成一组互不相关的新指标,用于代替原指标,能够消除指标样本之间的相关关系,成为该方法的独特之处,这样在保持样本大部分信息量的前提下,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少量主要指标;此外,通过分析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从中提取主成分为综合指标值[13],这样,简化了问题,抓住了主要矛盾,更好地揭示事物内部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一)评价数据及其处理

每个具体指标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2013年》和16个省辖市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计算之后,再对其进行同趋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安徽省16个市的22个具体指标的标准化数据,使其结果介于0~1之间。具体简化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16个市22个具体指标的标准化数据庞大,在这里限于篇幅予以省略。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着紧密的联系,工作中也存在相似性,推动转型并不是对财务会计进行否定,而是将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的优点进行融合。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公开、透明的同时,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因此应当对使用的财务资料格式进行适当的设计和调整。

(二)评价模型的建立

设X=(x1,x2,…,xp) 为p维随机变量,构造其中,Li为p维正交化向量Zi为X的第i主成分,各自互不相关[13]。假定∑是X的正半定对称协方差矩阵,通过求解它的特征值λi和特征向量,可知该正交化特征向量即为主成分Zi对应的系数向量Li。是Zi的方差贡献率,提取的主成分数量k一般应满足:

再以各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作加权汇总,最后得出综合值E,即:

称之为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13]。

(三)进行主成分分析

(1)数据标准化。根据Z标准化法,把16个城市22个指标的标准化数据输入SPSS18.0软件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描述统计量(见表2)。

表2 标准化数据描述统计量

续表2

(2)主成分分析。利用SPSS18.0软件,对标准化数据做主成分分析,得到22个相关矩阵、解释总方差(数据取前7条记录)和成分矩阵(仅取特征值大于1的)(见表3)。

表3 各个主成分解释的总方差

从表3可以看出每个主成分方差,即特征值,其值的大小表示对应成分能够代表原有信息的多少;以SPSS默认条件特征值大于1作为主成分提取标准。通过计算得知,第一主成分至第六主成分Z1、Z2、Z3、Z4、Z5、Z6的方 差 贡 献 率 分 别 为38.577%、18.230%、8.715%、6.933%、5.673%、4.964%,前六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149%(>80%),表明前六个主成分的数值变化就可以基本代表前述22个指标原始变量的变化,同时求得载荷矩阵,结果见表4所列。

表4 主成分载荷矩阵

续表4

从表3和表4显示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及各主成分特征值载荷量来看,第一主成分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最大,单个贡献率达到38.577%,表明其解释的变量变化占总变化的38.577%。这一主成分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系数、人口城市化率、非农业人口比重三个指标构成,可解释为经济社会结构指标,集中体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即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度情况。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8.230%,这一主成分由人口自然增长率、城乡绿化覆盖率两个具体指标构成,可解释为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反映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状况。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715%,这一主成分由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度指标构成,集中体现了城乡社会保障差异状况。第四主成分的贡献率为6.933%,这一主成分由城乡信息化差异度指标构成,集中体现了城乡信息化差异度。第五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673%,这一主成分由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指标构成,集中体现了环保状况。第六主成分的贡献率为4.964%,这一主成分由农村生活用水安全程度、城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指标构成,集中体现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状况。

(3)计算综合评价得分。先计算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占已提取的六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之和的比重,以此为权重,再计算主成分的综合得分:

即可得主成分综合得分函数公式:

评价结果:根据(5)式的计算,得出安徽省16个省辖市各自的主成分综合评价得分(见表5)。

表5 16个市各主成分得分及排名

四、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对六个主成分的合理解释,并结合16个市在各个主成分的单项得分和综合得分,就可以对16个市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科学的评价。

本文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各主成分得分与综合得分的均值均为0,因此以0为参考基准,认为综合得分大于0的城市的城乡一体化程度高一些,并且数值越大,一体化程度越高;综合得分小于0的城市的城乡一体化程度低一些,数值的绝对值越大,城乡一体化程度越低。从城乡一体化总体进程看,铜陵、芜湖、马鞍山、淮北、宣城、合肥、池州7个市的综合得分为正数;黄山、安庆、淮南、六安、滁州、蚌埠、宿州、亳州、阜阳9个市的综合得分为负数。

主成分综合得分大于1,且处于前四位的铜陵、芜湖、马鞍山、淮北四市,其第一主成分得分也是处于前四位,且得分均大于5,对综合得分影响较大,表明这四个市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系数较小、人口城市化率较高、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大,说明这四个市由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较快,走在全省的前列,因此,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省会合肥市主成分综合得分主要受第一主成分影响,第三主成分也有一定的影响,表明合肥市经济社会结构转换也较快,同时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较小。宣城、池州2市综合得分主要受第一、第二主成分影响,且影响力均相当。主成分综合得分小于0的市,其各主成分影响力相对分散,除蚌埠、淮南第一主成分得分较高外,其余各市各主成分得分均较低,表明这些市没有明显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评价模型,对影响安徽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测度,得出各市的最终得分结果,并结合实际,对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系数、人口城市化率、非农业人口比重等。因此,要加速安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必须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一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全国一样,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已经渗透到安徽经济社会的各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了改善,但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不解决,会造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断裂。因此,要改革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构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良性机制,具体包括: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城乡一体的产业制度、城乡统筹的财税制度、城乡一体的教育就业制度、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机制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最终实现安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二是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人口城镇化率。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同时,城镇化又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要素集聚,产生多重联动效应。健康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发挥城镇化集聚经济的基本动力,强化其辐射带动作用,使城乡各种要素相互融合,城乡互为市场,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的统筹协调发展。2013年安徽的城镇化率为47.86%,比全国城镇化率的53.73%低近6个百分点。因此,以小集中与大均衡为原则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是安徽“十二五”向现代化迈进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路径。

三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减少非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能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互动并进的关系,这样才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新型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村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服务业的繁荣,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同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1]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3-26)[2013-12-08].http://www.dss.gov.cn./news_wenzhang.asp?ArticleID=325482.

[2]郑莉.兴皖富民,全面转型(2011年安徽“两会”专题)[EB/OL].(2011-01-19)[2013-12-10].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1/01/19/003681014_01.shtem.

[3]孙海,军张沛.2000年以来国内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区域经济评论,2013(3):107-118.

[4]景普秋,张复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2003(6):30-35.

[5]徐成华.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J].小城镇建设,2013(7):26-31.

[6]白永秀,王颂吉,吴振磊,等.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献述评[J].经济纵横,2010(10):118-121.

[7]段娟,文余源,鲁奇.我国中部地区城乡互动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1):7-10.

[8]完世伟.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经纬,2008(4):60-63.

[9]苏春江.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7):96-100.

[10]陈国生,向泽映,陈春泉.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6):925-928.

[11]陈晖涛,郑传芳.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7):86-90.

[12]王哲,李国成,余茂辉.安徽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0):22-24.

[13]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3-132.

猜你喜欢
贡献率经济社会进程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