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民族传统体育的抢救保护①
——以布依族铜鼓藤甲舞为例

2015-12-04 21:12王江萍杨中兵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9期
关键词:铜鼓布依族少数民族

王江萍 杨中兵

(1.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少数民族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心;2.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濒危民族传统体育的抢救保护①
——以布依族铜鼓藤甲舞为例

王江萍1杨中兵2

(1.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少数民族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心;2.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断代、失传、消失的危险,因此,保护濒危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迫在眉睫。如何有效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该文以布依族铜鼓藤甲舞为例,对其现状、基本特征和功能进行阐述,并就抢救与保护措施提出可行性论述。

铜鼓藤甲舞 民族传统体育 布依族 贵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并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了积极面对全球文化竞争不断加剧的挑战,促进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整合,需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价值,促进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在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软实力的价值,因此,如何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本土文化特色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

1 布依族铜鼓藤甲舞的起源

公元225年(建兴三年)春,南蛮首领孟获虽六次败于诸葛亮,但仍心有不服,请来乌戈国藤甲军前来助阵,藤甲军首战告捷,即对蜀军大进追杀,蜀军且战且逃,连败十五阵,连弃七个营寨。最后诸葛亮不得不自损阳寿,以火攻之,方才击退,成就了“七擒七纵孟获”的佳话。藤甲军大败蜀军的秘诀在于士兵身着藤甲战服不仅刀砍不进,箭射不透,而且较为轻便。因此,三国时代的藤甲军实际上就是一支极为精锐的两栖作战部队,铜鼓藤甲舞的发源则是作为增强士兵的体能,团队士气演化出来的体育锻炼方式。

相传乌戈国后裔就是长久生活在安顺市开发区幺铺镇歪寨村古老的布依族村民,铜鼓藤甲舞自古以来就是对乌戈国历史的记忆。铜鼓历史源远流长,《宋史·蛮夷列传》载:“西南诸夷,汉牂牁郡地……疾病无医药,但击铜鼓、沙锣以祭祀鬼神。”布依族将铜鼓视为祖先的传家宝、宗族的团结灯,敬若神灵,十分敬重。每到大年三十夜,家族长辈欢聚一堂,准备公鸡、猪头、自酿米酒等物品祭祀铜鼓后,击打铜鼓,欢庆重大节日。《乾隆贵州通志》有“仲家岁时击铜鼓为欢”之记载。击鼓有五层含义:一是欢庆丰收;二是恭祝大年;三是谨记祖德;四是祛除邪恶;五是畅怀心胸。布依语中的“布掉高”即为藤甲,就是藤子做的衣服。其材料是一种10~20 m长青藤,此藤有柔软、韧性强、不易折断的特点,通过晒、编、浸桐油等工艺制作而成,连接处用牛筋或麻丝缠绕,即可灵活穿着打斗。

布依族的重大节日即每年正月和六月六,歪寨村民先祭拜藤甲祖神并叙述有关藤甲的历史。表演时,人们身穿藤甲,手持盾、矛、弓箭、刀、枪等器械,用铜鼓伴奏,舞蹈分为十二段,一般由8人不超过16人组成,男女均可参加。铜鼓藤甲舞的完整表演,一般从正月初六一直跳到正月十四。早期的藤甲舞主要以表现战争为主,从藤甲舞反映的内容划分大致有3个阶段。除藤甲胄以外,手持当时盛行的各种兵械,双方兵戎相见,采用统一规范的步伐和动作。藤甲武士分成两军,鼓声指挥着各自队伍,鼓点由轻重缓急、单声、连声等方式规定了作战信息,分别表现进退、包围、突围,以砍下对方首级(头顶上缨络)多少决定胜负。双方以自身武功拼斗,时间为10~20 min一场,中途休息10 min,随即进入下一场,决斗难分胜负时,需打上五六场才见分晓。

2 铜鼓藤甲舞体育文化特征及功能分析

2.1 铜鼓藤甲舞体育文化特征

2.1.1 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与民族性特征

在贵州少数民族迁徙进入贵州的历史原因中,军事活动的需要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铜鼓藤甲舞的前身正是利用在歪寨村特有的地理环境中生长出来的藤条,制作出的藤衣,随着士兵出征,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受到布依族先民的喜爱得以传承,它植根于布依族人民独特的生存环境中,又作用于这个生存环境,充分体现着布依族人民生活的特点。安顺市地处黔之腹,滇之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加之山石众多,地理环境复杂,布依族人民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一方面养成了勇敢、勤劳、顽强的民族性格和奋斗拼搏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迫使他们团结互助,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铜鼓藤甲舞不仅凝聚丰富的民族文化、形式,而且将民族状态、精神也集中表现在舞蹈结构中,形成颇具特点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2.1.2 传统性

铜鼓藤甲舞在其核心表演中仍是沿用铜鼓伴奏,在音乐方面地方特色浓郁、步伐古朴,对阵双方以夺下对手帽子的红缨多少为胜,模拟战争气息浓的特点,以增强其趣味性,其之所以能保持原始状态,主要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有直接关系。首先,铜鼓藤甲舞流行区是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全境为山谷地带,交通不便利,其次,由于自然与社会的原因,长期以来,歪寨经济文化落后,与外界沟通甚少,未受现代文化传播的影响,使得铜鼓藤甲舞保持其原始而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表明铜鼓藤甲舞体育文化具有原始性特征。

2.1.3 表演性和观赏性特征

民族传统体育得到长久流传和传承的重要特点即是表演性与娱乐性、观赏性、艺术性,三者相互影响分不开。铜鼓藤甲舞主要在重大的节日、喜庆、祭祀等场面中出现,表演和观赏就成为它的特点。首先是阵容强大的方阵,坚不可摧的藤甲,气势恢弘的铜鼓声,其次在对阵较量中,双方踩踏统一的步点,呼喊一致的口号,手持器械大步向前,最后实战中决出胜负,得到拥护者的掌声,整个表演内容丰富且饱满。铜鼓藤甲舞正是以它独特的形式组成了气势宏大、刚劲有力场面,给观赏者强烈的震撼,有很强的观赏价值。

2.1.4 群体性

铜鼓与藤甲舞是一个集体参与的活动,男女老少皆可参加,是布依民族特有传统体育舞蹈,不仅承载者丰富的布依族历史和文化,也蕴含着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健体强身,维持自己民族的强壮与生存,更体现出布依民族对人的速度、力量、耐力和身体技能的更高追求,凝聚着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2.2 铜鼓藤甲舞的历史功能

2.2.1 健身功能

铜鼓藤甲舞起源于古代军事体育,因此,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强健体魄是其首要功能,通过漫长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培养布依族人民自觉自愿锻炼的习性,并在生产生活之余,得到体力与精神的锻炼和调节。

2.2.2 娱乐功能

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其文化衍变的内在因素较重,环境闭塞,与外界接触少,在自然纯朴的生态环境中缓慢发展。铜鼓藤甲舞在这原生态的环境中,从军事训练逐步过渡成为布依族人民文化娱乐活动,以满足他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基本要求。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在重要的节庆日,铜鼓藤甲舞作为祭祀表演项目,以藤甲兵出征、战斗、凯旋等作为表演内容,配以铜鼓鼓点,表演人员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表情、整齐划一的动作,再现古老乌戈国的历史,这样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浓郁民族特色的项目,在当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喜爱和重视。

2.2.3 团结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加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稳定。20世纪50年代之前,铜鼓藤甲舞是当地布依族人民节日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本民族兴旺、繁荣、幸福的象征,同时,增强了本民族的凝聚力,作为桥梁和纽带,使周边的少数民族欢聚在一起,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3 抢救与保护

铜鼓藤甲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对本民族军事上的训练和防御功能是不可忽略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世纪50年代铜鼓藤甲舞的发源地安顺市歪寨村家家户户都还在制作藤甲胄,大型的祭祀节庆日还有隆重的铜鼓藤甲舞表演,而在60年代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四清”运动使得此项民族传统体育从此失传。至21世纪开始,部分民族学者和专家对铜鼓、藤甲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各个角度如:科研、新闻媒体、网络等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和推广,而对铜鼓藤甲舞的认识和挖掘还处于空白阶段,急需抢救和保护。

3.1 发展当地经济,恢复歪寨布依族铜鼓藤甲舞的表演,并完善管理体制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是建立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因此,这项措施需要得到当地政府在政策和经济保障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宣传平台的搭建,在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节庆日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训练恢复表演,实地实物看到演出效果及文化内涵,吸引企业开展保护性的投资和开发,扩大影响力,同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支助资金,对于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争取保护资金来源。

3.2 建议贵州省民委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濒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建立信息资源库

以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科技手段,全面而有效地存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料,并制定文化抢救方案和保护体系。选择一些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在其所在区域做文化、社会、经济进行可行性发展,逐步推广,以形成科学且有指导意义的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体系和民族发展模式。

3.3 通过国情教育路径,进入学生课堂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民教育则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血液。因此,通过宣传资料整理筛选后作为教学或讲座的背景,也可作为选修课程、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月宣传内容等等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并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演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 结语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文化为现代化服务,为民族振兴服务,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开始繁衍生息,并顽强地从远古一直走到近现代的古老民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过程中,布依民族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个性品质,藤甲被誉为古战争史的活化石,而铜鼓藤甲舞不仅反映出布依民族长期的社会发展历程,同时也反映出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社会习俗,是历史留给当今世界的宝贵财富,应得到保护和传承。

[1]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2]付晓东.对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8(4): 186-189.

[3]夏晟.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研究[D].湖南大学,2011.

[4]刘丽娜.对民族地区高校特色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大众科技,2009(2):116,148-149.

[5]朱依然.非物质为华遗产视域下民间体育的活态传承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05-109.

[6]冯胜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

[7]冯胜刚.关于正确定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4):117-121.

[8]林艺.近十年布依族研究综述[J].民族艺术研究,2003(4):37-42.

[9]马启忠,杨芝斌.布依族传统节日“六月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92.

G853/857

:A

:2095-2813(2015)10(b)-022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9.221

贵州省民委、贵州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编号:黔族专2012914。

王江萍(1978,9—),女,贵州安顺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及养生。

猜你喜欢
铜鼓布依族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少数民族的服装
广西铜鼓的演奏形态特征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Ecological Idea of Bouyei Ethnic People in ManagingNatural
东兰铜鼓响八方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广西铜鼓形制规律探讨
布依族武术与跆拳道的关联研究①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