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

2015-12-05 15:16刘长奎李敏
商场现代化 2015年25期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审计质量公司治理

刘长奎+李敏

摘 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上市公司通过实施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改变报告盈余的现象突出。目前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以应计盈余管理居多,涉及真实盈余管理的较少。本文以2011-2012年我国A股制造业154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公司治理与审计质量因素对上市公司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应计盈余管理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高质量审计工作对应计盈余管理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真实盈余管理没有明显抑制作用。

关键词:公司治理;审计质量;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一、引言

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一直以来是投资者与监管机构关注的热点。上市公司由于存在融资、扭亏与避税等多方面动机,会实施相应的盈余管理以改变财务报告业绩,从而达到影响利益相关者判断决策的目的。同时,由于会计政策选择空间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上市公司有机会通过选择有利会计政策或规划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过度盈余管理会降低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可能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损害投资者利益。公司治理与外部审计监督作为制约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两大重要因素,值得深入研究。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有效的公司治理与审计监督能够从公司内部与外部对其盈余管理行为形成制约,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盈余信息质量。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会为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发表审计意见过程中保持独立性提供保障,减轻管理层、董事会等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向注册会计师施压或干扰审计工作的情形,以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充分发现问题,发挥外部监督作用。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质量又会反过来影响公司治理效率。独立审计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委托代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以保证基于财务报告信息所做决策的有效性。内部公司治理与外部审计监督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1.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

公司治理产生于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公司治理下,股东、董事会、高管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会产生具体问题(Phlip L. Cochran, Steven L. Wartick, 1988),其中包括通过盈余管理实现自身利益的问题。公司治理作为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其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监事会及高管激励等方面的内容都会影响到公司具体盈余管理行为。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及信息披露质量受公司治理因素影响(Ganech, Wright,1996),公司治理不完善是导致公司进行过度盈余操纵的原因之一。公司股权结构失衡,存在控制权高度集中或“一股独大”时,则通过盈余管理向大股东输送利益的“隧道效应”突出(章卫东,2010)。而对于独立董事制度是否能够抑制公司盈余管理及大股东“掏空”行为仍存在争论,支晓强,童盼(2005)认为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公司治理中未发挥关键作用。针对高管持股情况,王克敏、王志超(2007)研究发现高管控制权增强会抑制由于高管薪酬引起的盈余管理行为。国内学者对于上市公司监事会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较少。总体而言,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存在制约影响关系。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公司治理结构特征会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2.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

外部独立审计可以提高财务报告质量,降低代理成本,为投资者决策提供相对可靠信息。高质量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地发现盈余操纵并加以纠正或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产生抑制效应,使财务报告更真实地反映公司经营业绩。Becker(1998)研究发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客户的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较低。徐浩萍(2004)研究显示,注册会计师出于风险角度考虑,能够一定程度上识别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及程度并反映在审计报告上。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外部独立审计是否能识别并抑制隐蔽性较强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尚未有统一的结论。众多研究还显示,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更为严重,会造成上市公司长期业绩滑坡。由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通常面临更大的声誉压力(DeAngelo,1981),因此在执行审计工作中会更加注重业务质量以降低审计失败风险。另外,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专业技能与业务经验方面通常优于综合实力较弱的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也通常较高。因此可以合理推断,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更高且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H2:高质量审计工作能够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2011年-2012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按下列情况进行删选:(1)剔除ST公司,此类公司因面临退市压力盈余管理行为特征复杂;(2)剔除数据异常或缺失的上市公司,以排除其对回归结果的特异影响。最终得到1543家研究样本公司。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国泰安数据库,使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模型设计

(1)应计盈余管理

本文采用截面修正Jones模型,将操纵性应计利润(DA)的绝对值作为计量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指标(AEM)。操纵性应计利润(DA)为如下回归模型残差:

TAt/At-1=a0+a1/At-1+a2(ΔREVtΔRECt)/At-1+a3PPEt/At-1

+ξ (1)

(2)真实盈余管理

本文采用Roychowdhury模型,将生产操纵(PROD)减去销售操纵(SALE)再减去费用操纵(EXPE)之差的绝对值作为计量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指标(REM)。生产操纵(PROD)、销售操纵(SALE)与费用操纵(EXPE)分别为如下回归模型残差:

CFOt/At-1=b0+b1/At-1+b2St/At-1+b3ΔSt/At-1+ξ (2)

COSTt/At-1=c0+c1/At-1+c2St/At-1+c3ΔSt/At-1+c4ΔSt-1/At-1+ξ (3)

EXPt/At-1=d0+d1/At-1+d2St-1/At-1+ξ (4)

(3)回归模型

本文选取了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比例(BOD)、监事会人数自然对数(BOS)、高管持股比例(MGT)、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以及董事会召开频率(CON)这六个指标作为研究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特征变量;本文将是否为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AUD)作为衡量审

计质量的变量,来研究审计质量对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为控制其他因素对盈余管理程度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还选取了总资产自然对数(SIZ)、资产负债率(LEV)、资产周转率(TUR)、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GRO)、账面市值比(BMR)五个控制变量。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

根据所选变量,本文设计如下回归模型来研究公司治理与审计质量对公司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AEM=η0+η1BOD+η2BOS+η3MGT+η4TOP+η5CON+η6AUD+η7SIZ+η8LEV+η9TUR+η10GRO+η11BMR+μ (5)

REM=γ0+γ1BOD+γ2BOS+γ3MGT+γ4TOP+γ5CON+γ6AUD+γ7SIZ+γ8LEV+γ9TUR+γ10GRO+γ11BMR+μ (6)

四、实证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均值为0.0631,中位数为0.0422,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均值为0.1788,中位数为0.1244,说明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的程度高于应计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比例普遍符合《证券法》不低于三分之一的要求,监事会规模较小,高管持股比例较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审计质量指标均值为0.5418,由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和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数量基本持平。

2.回归分析

表2是公司治理、审计质量变量与上市公司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回归分析结果。回归模型中各变量方差膨胀因子VIF的值均小于1.7,不存在显著多重共线性问题;回归方程总体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建立效果较好。

表2 回归分析结果

***,**,*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双尾检验显著,括号内为t值。

由表2可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真实盈余管理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应计盈余管理无显著相关关系;审计质量与应计盈余管理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无显著相关关系;其他变量除董事会召开频率与应计盈余管理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外,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大股东超强控制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加剧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角色;高质量审计工作在抑制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外部监督作用,但对于抑制隐蔽性更强的真实盈余管理并无明显作用;独立董事、监事会与高管持股因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无显著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11年-2012年我国A股制造业154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两个角度,研究了公司治理与审计质量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文献回顾与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一股独大”现象是导致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因素之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幅度越大;(2)高质量外部审计工作可以有效抑制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水平,但无法有效识别并抑制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3)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监事会在监督和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面尚未发挥有效作用。本文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涉及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且研究样本偏少,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徐浩萍.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J].会计研究,2004(1):44-49.

[2]陈小林,林昕.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意见——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6):77-85.

[3]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2):49-56.

[4]顾鸣润,杨继伟,余怒涛.产权性质、公司治理与真实盈余管理[J].中国会计评论,2012,(3):255-274.

[5]吴水澎,牟韶红.自愿审计、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2006-2007年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9,35(3):124-133.

作者简介:刘长奎(1969- ),男,山东邹城,东华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财务会计、公司治理、时尚产业等领域的研究;李敏(1990- ),女,河南郑州,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务会计、公司治理等领域的研究

猜你喜欢
真实盈余管理审计质量公司治理
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所有权性质与盈余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审计服务收费放开,审计市场绩效将何去何从?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探究
独立审计、债务融资成本和信号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