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等级机测背景下“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

2015-12-05 05:43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声调普通话

熊 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1994年国家语委提出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200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我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及相应的教学工作已经开展近二十年,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国家普通话的推广和提高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现行的普通话测试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理念、内容还存在不少问题,其改革的任务艰巨,优化空间很大。本文以湖南部分高校为例,对当前测试背景下普通话教学现状、问题及优化进行科学、理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期望对当前的普通话测试及教学改革有借鉴意义。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教材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版本多,但内容相近,缺乏创新性

当当网上搜索关键词“普通话、测试”,图书共计307本。湖南省最早采用的是国家指导用书《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之后各地市在本大纲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本地用书。湖南最初统一使用的是《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湖南省语委办编写,语文出版社1999年出版),后来又出版了《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湖南普通话测试中心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现在统一使用的是《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湖南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历经三套教材。各校同时编写了自己的教材,如衡阳师范学院组织教师编写《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此书曾作为该校普通话课程教材,全校使用。翻开这些书的目录稍做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内容雷同,章节相似,主要包括语音理论、字词句练习、测试要求等,近二十年来教材的框架、陈述方式、理论要点等并没有随着时代发展和要求而变化,缺乏创新,测试中出现的新问题很少在这些教材中有阐述。

2.使用人数多,但缺乏操作性和实用性

普通话二级以上证书是获取教师资格证必要条件,这就决定参加测试的人员多,所需教材数量大,尤其在师范类高校几乎人手一本。这些教材在普通话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教师和考生的必备书。根据我校教学与测试观察,当前使用的教材对学生来说,学生更多关注其中的“词语表”、“朗读篇目”和“说话题目”,其他章节认真阅读者少;当前教材对任课教师来说,它主要发挥参考书的作用,教师往往有自己的教学体系,通常以现代汉语·语音篇为本,按照声、韵、调、音变的顺序进行传统教学,学校还另外配备了《教师口语》等教材。可见,当前普通话测试教材在操作性和实用性上还存在一定问题,没有被使用者充分接纳,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地方还很多,比如书中“样卷”过少,不利于测前实战训练,师生往往在网上寻找模拟试题,而网上的模拟题目及答案错误颇多;当前教材更缺少有关机测相关知识介绍,部分学校的任课教师接触机测机会少,师生对机测相关知识有渴求,且陌生,教材急需增加这些内容。

(二)关于教学内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缺乏识字教学,规范意识不足

识字教学本来是小学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但是现状是相当一部分考生识字量不足,严重影响了考试成绩。笔者在新闻专业和中文专业8个班调查发现,只有12%的人读过大纲全部词条,测试中笔者发现理科生、艺术类考生认字能力更差,如把“渍”读成“zé”,把“涮”读成“shuā”等。识字是普通话测试的前提,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相对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普遍下降,补充识字教学尤其是难点音、生僻字教学成为部分学生的必修课。另外学生规范意识不强,字音“缺陷”普遍存在,读音含混、随意,不到位,不饱满,这些可能跟教师强调不够没有引起学生足够重视有关。

2.错误读音顽固地存在,困扰着考生

方音顽固存在,学生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而教师的教学又多以语音基本理论为主,遵循“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课堂大量时间用在带读上而不是字音校正上,部分教师既不能从理论上传授学生有效的正音、纠音方法,也不能从实践上寻求到突破点,比如方音中的平翘舌音问题,教师如果不从根本上阐释形成平翘不分的发音生理机制而只是习惯性地指出不要把翘舌音发成平舌音,然后带读几遍,这样很难对症下药,其结果只能是学生无所适从,教师事倍功半。

3.重视字音教学,忽视语言的整体美

测试评分“朗读”和“说话”项目的分值最高,达到30分和40分,可见测试的重点不在单纯的字词而是“语流”。但实际测试中,我们发现朗读和说话学生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说话题目随意,普遍感到畏难,无效话语以及离题、雷同、跑调等现象常见,成为测试达标的“瓶颈”。普通话课程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去掉军训和考查,大概28课时。时间紧,朗读和说话一般安排4课时,其他20余课时主要放在声韵母的教学上,这种教学模式很显然重视单个字音忽视语流即语言整体美的表达。

4.缺乏思维训练,表述困难,言语吞吐

语言和思维是一对孪生兄弟,语言表达离不开思维,部分考生说话困难,如缓慢、找不到话题,东拉西扯,方言夹杂,究其原因,是还不能自如运用普通话快速进行思维。只有做到在不同场合方言思维与普通话思维自由转换,才可以说真正掌握了普通话的内在核心因素。而在实际的普通话教学中思维训练几乎为零。

5.缺乏心理训练,表述紧张,声音跑调

语言与心理同样紧密相关,言语感知、词汇提取、句子加工、语篇理解等都是对事物的知觉和理解。测试中考生读字词时常漏读、误读;朗读时语音跑调,回读、误读;说话词不达意,逻辑混乱,这些很大程度是心理素质不过关造成。心理“稳定性与应变性”也应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教学基本忽视心理的辅助训练。

6.缺乏“机测”教学,学生对测试畏惧

“机测”已经普遍采用,但是有关机测教学内容很少。普通话教师一般是测试员,采用机测前他们普遍参与测试,熟悉测试内容及流程等。机测后,部分学校任课教师基本不参与测试的组织工作(一般由教务部门人员组织),对测试的具体操作方法、流程、情景、评分等都比较陌生,教师难以准确向学生介绍机测情况。学生对机测陌生,既有期待又有恐惧,造成测试不能正常发挥。

(三)关于教学主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普通话”是大学通识课,尤其在师范院校各个专业开设,课时多,教师需要量大,但教师素质、学历等参差不齐,部分院校一些只接受过短期普通话培训的人员担任了该课程。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教师自身普通话优秀就可以兼任该课程,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也认同只要有测试员资格证就有资质担任该门课,很少考虑其语音学理论素养,这导致部分一线教师只能带读或示范,教师难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学生实践,难以及时辨析学生的错误读音与表达,难以及时传授科学的有效的方法矫正学生错误读音。

二、改进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依据语音学、播音学、语用学以及自身20余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修订、完善教材

我们可以在当前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修改一些内容,如“样卷”可以多安排一些,这样便于学生考前进行大量的模拟练习;“词条”数量可以增加一些,词条是学习普通话的基石,大量教材词条数量不够,学生必须购买其他书来应试,这给学习带来极大不便;增加机测相关内容,如机测程序、机测操作方式、机测评分、机测模拟、机测注意事项等。

教材的编写也要注意实用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比如编排上尽可能简明扼要,关键讲清楚声、韵、调、音变以及测试(要求和评分)这五个方面,一些非重点内容比如异读词审音表、词语搭配等不要充斥其中,内容过于繁杂,学生分不清主次及重点,将无所适从;训练习题也应该大量增加,普通话课天然具有实践性,教材应以训练为主,理论为辅,抓住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战操练。

(二)改革教学内容

1.增加识字教学,加强字音的规范意识

灵活运用普通话测试大纲上的2500个一级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表,制订详细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集中识字强化训练,尤其是难点音、生僻字强化训练,以弥补因识字量不足对测试造成的不良影响。教学要强调字音的规范标准,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到位,避免“缺陷音”与“错误音”,并让学生认识评分标准中“缺陷”与“错误”的区别,使学生在语音规范上有足够的重视。

2.改进方音矫正的方法,重点加强声调教学

方音矫正,必须具有针性,通过听音指出其“症结”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地找到矫正方法。以平翘舌音为例,首先指导学生找准平、翘舌音的发音部位,可采用“手势法”,即用一只手稍微弯曲代表口腔上颚,另一只手代表舌头,两手成阻,从前往后移动,形成“平舌音”“缺陷音“”翘舌音“”卷舌音”,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不同的位置发出不同声音。纠音时不能单纯强调舌尖抵住上齿背或上齿龈,更要强调变更舌部的状态,原本平伸的舌头必须自然稍向后缩,如果不改变舌的位置而强使舌尖抵向硬腭,发出的音势必僵硬不清晰。还可以用图表法指导学生,图表更具有直观性,如图1,观察z和zh舌尖的位置和舌头形状的不同,前者舌体平放,后者舌尖带动舌体翘起,让学生慢慢体会。

图1

传统的普通话教学以声母和韵母为中心,声调处于次要地位,其实声调水平决定普通话的基本面貌,声调是判断一个人所说的是方言还是普通话的分水岭。学好了一种语言的声调,就掌握了这种语言的“神韵”。学生普通话难以改善,进步不明显,很大原因是固守方言的声调。声调教学必须强调高低、升降、曲直、长短这四个特性,声韵及音变教学中声调应该贯穿始终。笔者将声调作为本课程的第一章节,安排了3个课时,强调声调的重要性、声调的实际读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后面的声韵母及音变教学中,声调贯穿始终,历经两年课堂实践,效果显著,学生普通话水平明显提高。

3.建立普通话“一准二美”的教学理论体系

普通话教学,一要注重科学性和准确性,二要注重艺术性和审美性,建立普通话“一准二美”的教学理论体系,即既要使语音到准确、清晰、圆润,又要提高语言表达的内涵,提升其情感层次与审美层次。具体而言,字词教学要声韵调准确,也要字音清晰、饱满、响亮;朗读教学既要读清楚字句也要正确理解作品、准确传达作品及作者的情感,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达到一定审美效果。“说话”训练既要普通话标准,也要教会学生用普通话快速进行思维,迅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口语作品的完整构思与表达。现行的测试评分仅仅考查语音的准确度,应该说是不全面的,对语句理解得是否准确、细腻、深入,这本身就是语言准确性的标识。

4.增加学生心理、思维素质的训练

普通话测试与学习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大声表达,流畅表达的能力。我们除了通过即兴说话、登台朗读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心理、思维素质之外,还要让学生对测试的程序、等级、内容、评分细则、要求等有大致的了解,使应试人认真谨慎地进行测试;考前多做模拟训练,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测试中情绪稳定,减少不必要的丢分。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普通话教师队伍如何优化?一是从整体上改善教师队伍,加大教师任职资格门槛,清除不合格人员,让语音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足的教师担任该课程,对语音理论水平低、实践能力差的人员管理部门要及时清理整顿。二是从教师个人来看,专业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语音及语言学理论素养,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多听老教师课,多参加培训,多自我训练,既要能语音示范又要能准确辨析学生读音,总结有效的办法,及时、科学地纠正学生错误读音与表达。

结语

“普通话测试与训练”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发音能力、正音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普通话准确、流畅、圆润,有感染力。期望本文对实现普通话教学目标,对普通话教学的改革有实际意义,也期望对当前普通话测试改革有所启示。

[1]刘照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新修订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湖南省语委办.普通话训练与测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湖南普通话测试中心.普通话训练与测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陈辉.普通话训练与测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5]姚喜双.普通话口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姚喜双.普通话水平测试(PSC)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7]吴弘毅.实用播音教程:第一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普通话教学声调普通话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职业学校普通话教学的优化方式研究论述
中职学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媒体时代的普通话教学与创新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