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词汇习得的频率效应框架研究

2015-12-05 05:43王晓丽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二语词汇学习者

王晓丽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筑起了人类交流的基石,根据不同规则汇聚为不同的信息流,具有神奇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傅小平曾指出,“学习者掌握词汇的多寡和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影响思想表达的丰富与准确程度”[1]。然而,学习者习得二语词汇的过程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学习者不断积累,不断强化目标词汇,才能实现词汇从接受性转化为产出性的飞跃。笼统地说,一个词汇出现在的频率越高,越容易为学习者掌握。而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老师的讲授方法、词汇的难易程度等都会影响词汇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频率效应理论指导二语词汇习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二语“习得”与“学得”的辩证关系

为了更好地研究二语词汇习得的频率效应框架,首先需要区别二语“习得”与“学得”的关系,这也是该框架提出的基础。曹志希在《二语习得内容与形式的认知研究》一书的前言中对“学得”和“习得”所做的区别比较明确:语言学得是指学习者通过研究、训练或请教等途径直接获取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而语言习得是指通过习得者利用自身的生活技能技巧、或通过习得者的主观努力或通过习得者的其他社会行为等途径间接获取的语言知识或技能[2]。虽然学习的途径不同,语言学得和语言习得都处于人类语言能力发展的连续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言学习是有意识地习得语言的过程,语言习得是无意识学习语言的过程。而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语言学习者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语言知识,因此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始于有意识地的语言学习,在学习者学会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基础上,继而推动语言习得的纵深发展。语言教学是语言学习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实现第二语言习得的保障。因此,本文中二语习得涵括了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层面,正如中国汉字里的“学习”是“学”和“习”的总称,是“学得”和“习得”的辩证统一。

二、语言的频率习得观

行为主义的频率观将行为看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并充分肯定了频率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行为主义学习原则的理论基础上,Lado认为语言的语法系统其实是一个习惯的系统,即:学习者学习语法的过程是培养一种习惯的过程[3]。他认为,通过反复接触某一语言项目,可以使其在大脑中的联结加强,进而不断加深对该项目的习得,促使其使用的自动化。

联结主义的频率习得观认为,人的大脑神经天生具有搜索过去的经历并且建立与新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力。因此,学习者在学习某一语言项目的时候,通过反复不断地输入该项目,能使神经节点间的联系加强,从而进一步习得该语言项目。语言的反复输入可以使学习者语言项目习得从量变到质变。因此,在学习者习得词汇的过程中,输入次数越多,越容易被记住,而且学习者输出词汇的频率越高代表其习得越深。

认知主义频率习得观的代表人物Ellis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范例的过程,通过积累大量的过去经历的语言范例,才能达到流利使用语言的目的[4]。所积累的范例之间互相联系,在大脑中构成一个网络,并体现出以中心趋势为特点的语言规律性。因此,语言学习者需要接触足够多的范例,才能准确、流利地总结出该语言的规律性。同时Ellis指出,学习者对语法的学习不是仅仅学习语言规则,而是需要掌握大量的语言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以频率为导向的规律。因此他认为语言学习就是通过输入频率和练习频率不断加强并深化。

不同的理论虽然从不同的视角解释语言习得的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频率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过去的四十年来,行为主义理论的地位被削弱,但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如火如荼的发展使得研究者重新重视语言学习中的频率效应研究。事实上,只要认可语言的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前提和基础,就应该重视频率,承认其对二语习得产生的重要作用。

三、二语词汇习得频率效应框架

基于以上理论,本篇论文构建了一个关于词汇习得的频率效应框架,涵盖了频率作用于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的各个过程,主要包括:输入频率,输入阻隔,词汇的发展过程,输出裂痕和输出频率五个主要过程如图1。

图1 二语词汇习得过程

词汇的输入频率和输出频率属于两种不同类别的频率。狭义地讲,词汇频率就是一个词项反复出现的次数的多少,然而,广义上的频率不仅指一个事物出现的次数(频率的次数),还包含其再次出现的时间间距(频率的间隔)和出现的方式(频率的类别)。任何形式词汇学习的方法都可以成为词汇的输入方式,比如抄写单词、听单词、默记单词和阅读文章记忆单词。同样,单词的输出频率主要指应用所习得词汇的方式、间隔和次数。在实际应用单词的过程中,输出单词的方式主要有说和写。频率效应框架中的输入阻隔,是指阻碍词汇成功习得的负效应,这些影响词汇输入的阻隔效应主要源自学习者的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例如,学习者的注意力,学习动机和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等。这种阻隔并非都是无意识的,当一个词反复出现令学习者感到厌烦的时候,阻隔就是有意识的阻挡。框架中词汇的发展过程是学习者对词汇的一个动态的、持续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维度,从部分词汇知识到确切词汇知识的发展;词汇的深度发展;从接受性词汇知识到产出性词汇知识的发展。一个完整的词汇发展的终端是词汇的输出,词汇输出的实现进一步强化了词汇知识的理解,增强了词汇的记忆效果,增加词汇的积累,从而使词汇的输出规范化。然而词汇从接受性知识到产出性知识的发展并不是一个连续体,词汇输出的完成是词汇发展的一大飞跃,它填补了输出裂痕,加速了词汇的进一步习得。输出裂痕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无意识的。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学习者的社会背景,文化因素以及自身的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造成的。

四、频率效应框架指导下的词汇教学架构

从频率效应框架可以看出频率作用于二语词汇习得过程的复杂化。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频率效率的规律,合理科学地利用频率效应指导二语词汇教学,从而使学习效果最优化。

(一)以词汇输入频率为基础

语言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读到的语言素材。他们通过加工这些素材在头脑里形成目的语的规则系统。王晓丽在论述二语习得的需求观中谈到“学习者二语学习的轨迹的是一个以零为起点不断向目标语无限靠近的动态发展的过程”[5]。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以输入为基础,二语词汇习得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听和读两种模式进行目标语的输入。词汇的学习既有直接式的词汇学习,也可以是间接式的词汇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听和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接触到词汇的释义、句子、语篇及语境,逐步强化学习者对目标词的广度和深度理解。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词汇输入频率的增加可以强化词汇的习得,因此教师要采用讲解、游戏、复习以及听写等不同的输入途径加强词汇的输入次数,从而不断让学习者巩固和强化习得,提高词汇习得深度和广度。刘明东研究发现,对于年龄教小的学习者可以采用歌曲教学的方式,因为绝大多数歌词具有“使用交流性的语言,重复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特征,是语言技巧练习的绝佳工具[6]。学习者也要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查阅资料,背诵文章等方法,增加对目标词的输入频率,逐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词汇输入的间隔和次数要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曾通过研究总结出人们对新鲜事物的遗忘规律[7]。他认为,人们遗忘的速度跟时间呈函数关系,是不均衡的。人们在最初的记忆阶段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会变慢。英语词汇教学中,老师要抓住这个规律,在新单词的初学阶段,通过不断输入刺激加深学生的印象,形成深刻记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单词强化的间隔,既不能间隔时间太久,也不能频繁强化,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傅小平指出,通过歌曲、谚语、绕口令、习语、说唱、诗歌、笑话、谜语等词汇教学手段不仅可以灵活地增加词汇的重现率,还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自我,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8]。

(二)以词汇输出频率为驱动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在二语习得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用目的语更好地跟其他人进行沟通,因此语言的输出能力就是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斯维因(Swain)的输出假说指出,语言的输出具备提高注意力、检验假设,反思元语言功能以及提高语言流利程度和深化学习的功能[9]。也就是说,通过语言输出,可以让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加强对语言的学习,使学习者将输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体系。

词汇学习中,词汇的输出不仅能加强学习者的词汇应用意识,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还可以提供学习者语言实践的机会,通过反复的实践和反馈,使学习者从有意识的词汇学习转变为潜意识的语言运用。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口语活动、写作以及翻译等任务鼓励学生将已知的词汇运用到真实的语言情境中,然后进行反馈修正,从而帮助学习者加深已知词汇的理解,最终实现词汇从接受性知识转变为产出性知识,实现词汇学习的飞跃。词汇输出理论凸显了词汇输出在整个词汇习得过程中的引擎作用,没有输出的推动,学习者对输入的词汇永远无法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三)缩小输入阻隔

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提出有一种心理屏障,它阻碍习得者充分利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接收的可理解输入,造成了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成效不同[10]。这种被称为“情感过滤”的屏障就是阻碍语言输入的输入阻隔。在词汇习得的频率框架模式中,这种屏障是指影响学习者词汇学习的负面因素,主要是由于学习者对自身或他人产生认知或情感上的屏障而形成的。过往不快的学习经历、学习的注意力、教师的施教方法都可能成为这种无形的障碍,阻碍词汇的成功输入。

在词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习者,让他们意识到词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记了忘、忘了记的恶性循环。遗忘、反复强化是词汇学习的自然规律,没有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记忆方法。同时要鼓励学习者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克服学习者对习得无效的消极认知,避免习得无助感的产生。教师也需要了解词汇频率发展的规律和频率效应对二语习得产生的影响,科学的组织词汇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习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深化词汇习得,打通词汇习得的各个关节,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全过程,达到难以忘记的程度。正如傅小平所倡导的“将人本主义的思想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营造出和谐、民主、活跃的气氛”[11],词汇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融洽关系和教与学交互感染的动机都可以在心理上和空间上缩近师生间的距离感,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软动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为词汇学习这一艰苦的学习过程带来愉悦性。

(四)填补输出裂痕

文秋芳的输出驱动假说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输出驱动不仅可以促进接受性语言知识运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语言知识的欲望[12]。然而在词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不断的输入,习得了某些词汇及其深层意义,但却始终不能在词汇输出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在口语以及写作中出现的往往是其经常反复使用的高频词汇。也就是说虽然习得了某些词汇,在词汇输出过程中无法激活其在大脑中的联结,无法实现其在语言运用中的自动化。曹志希认为,人们掌握一种语言就是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信息系统,理解一种语言就是在大脑语言信息系统中加工语言输入的过程[13]。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要通过词汇输入来加强大脑内部的信息联结,形成相应的语言系统,通过不断练习、应用增加词汇的输出频率,在语言应用中进行反思检验,不断深化词汇的发展过程。

在习得二语词汇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语境以及有效的词汇输出方式,学习者容易形成僵化现象。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广泛阅读,掌握词汇的基本涵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等,通过反复不断的输入推动其向更深更接近目的语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和学习者都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对一些词汇进行口语操练或写作练习,先通过机械的方式建立其在大脑中的联结,通过词汇输出的驱动,加速学习者对词汇项目的学习过程,最终实现词汇使用的自动化。

结语

词汇学习是一个由词汇输入为基础,词汇输出为驱动,推动学习者词汇习得不断深化循环递进的过程。词汇习得的频率效应框架将词汇习得的过程与频率效应作用于二语习得结合起来,清晰地阐释了频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起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科学的频率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消除学习者情感、认知上的障碍,保证词汇学习的持续性和发展性。学习者也要自觉提高词汇学习意识,通过反复实践练习增加词汇的输入频率和输出频率,实现词汇习得的自动化。

[1]傅小平.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艺术[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16-218.

[2]曹志希,骆莲莲.二语习得内容与形式的认知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

[3]Lado,R.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M].New York:McGraw-Hill,1964.

[4]Ellis,N.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J].SSLA,2002,24(2):143-188.

[5]王晓丽.以需求为驱动的二语习得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81-183.

[6]刘明东,杜晓文.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6):12-15.

[7]Ebbinghaus,H.Memory: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M].New York:Dover,1885.

[8]傅小平.小学英语课外活动开展的艺术[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6):41-44.

[9]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In Gass S&Madden C.(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Newbury House,1985:235-253.

[10]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11]傅小平.创新:教学改革的灵魂[J].求索,2004(7):174-175.

[12]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1.

[13]曹志希,王晓丽等.二语习得信息处理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22-25.

猜你喜欢
二语词汇学习者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