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2015-12-18 07:32郭君武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4期
关键词:球管双源蛛网膜

张 慧 郭君武 李 杰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 郑州 450014

脑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神经系统急症之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当前临床上检查脑动脉瘤的常用方法有CT 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双能量技术的CT 血管造影(DE-CTA)中双能量减影去骨技术可以高质量的去除颅底骨质,更加明确的显示颅底骨质及颈内海绵窦段的动脉瘤,对脑动脉瘤的早发现、早诊断、全面评价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2]。本文旨在探讨炫速双源CT 的双能量技术的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09—2014-05在我院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入院及怀疑动脉瘤患者52例,男23例,女29例;年龄31~76岁,平均(47±0.3)岁。所有患者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排除由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Ⅱ级34例,Ⅲ级15例,Ⅳ级2例,所有患者行头颅CT 平扫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行DE-CTA 检查,并于2周内完成DSA 检查及手术治疗。

1.2 方法

1.2.1 DE-CTA 扫描方法:采用第二代炫速双源CT 扫描仪,使用双能量技术扫描模式,扫描范围:自第2 颈椎至头顶,由足侧向头侧进行扫描。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4.5mL/s注射速率单相团注碘普罗胺(370mg/L)50~70 mL,选取注射对比剂的另一侧颈总动脉主干远端作为检测血管,触发阈值设定为80 Hu,自动触发扫描。扫描参数:A球管电压140kV,电流80mA;B球管电压80kV,电流340 mA;层厚1.0mm,准直器宽度0.7mm。

1.2.2 DSA 检查方法:采用设备hilips Medieal Systems Allura Xper FD20平板DSA 机。在DSA 机下,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00mgI/mL,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血管鞘,全身肝素化后行全脑血管造影。

1.2.3 图像后处理:将得到的2组数据传输到工作站(syngommvvp V40A),使用双能量软件(head bone remove)进行去骨,然后进行三维重建,使动脉瘤大小、形态及瘤径均能显示清晰,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诊断,确定有无动脉瘤,单个或多发,分布位置及测量瘤径。意见不统一时可协商决定,根据动脉瘤大小分为>3 mm 及≤3mm 来评价;不同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瘤体的长径、短径及瘤颈的横径的测量数据结果不同,以手术治疗的结果为评价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ECT 与DSA 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对比分析 经手术证明发现52例患者均有动脉瘤,DECT 检出43例患者有动脉瘤,合计46个。DSA 检出42例患者共49个动脉瘤。炫速双源CT 双能量技术CTA 与常规的DSA 影像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种方法检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及个数

2.2 DECT 与DSA 对动脉瘤测量结果比较 DECT 测量瘤体长径(5.36±2.25)mm,瘤体短径(4.16±2.01)mm,瘤颈横径(3.09±1.25)mm;DSA 测量值分别为(5.65±2.06)mm,(4.23±2.31)mm,(3.13±1.73)mm。DECT 与DSA相比动脉瘤瘤颈的横径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或后天性损伤导致的血管腔内压力增高而引起的管腔局限性囊状扩张。脑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原因,较大的动脉瘤会压迫临近的组织器官而致使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可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双源CT 采用双能量扫描,2 个球管的电压分别为80kV 和140 kV,且双源CT 由2套球管和相对应的2组探测器构成2套数据采集系统,2个球管能同时同步进行扫描[3],所获得的两组数据不存在位置和时间差,依据扫描部位不同及不同能量扫描时不同的衰减值,可以分离出只有血管的图像[4]。常规螺旋CTA 检查需要首先进行头颅平扫,然后再进行头颅增强扫描,2组匹配的数据需要通过减影才能获得减影后的图像,即单纯的血管图像,此数据要求患者在2次扫描时保持完全不动,困此需要患者很好地配合,而且2次扫描时的床和球管的位置要完全一致,否则会因为数据不匹配,导致减影失败。而DECT 一次扫描就能获得去骨图像,扫描及后处理所需时间较短,伪影小。

另外,相比常规螺旋CT 的CTA 检查,DECT 检查能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5]。DECT 是一种快捷的、方便的、无创的检查技术,不仅能够准确的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有无、大小、形态,还能3D 显示解剖位置,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虽被通常被公认为评价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由于观察角度的限制,会低估或高估动脉瘤的大小,也不能观察动脉瘤的结构、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6],而且DSA 检查时间长、有一定创伤性、费用较高等诸多因素,不易被患者接受。MRA 由于检查时间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烦躁制动差及有金属植入患者等不适合做此检查。总之,DECT 应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常规筛查方法,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动脉瘤筛查的首选。

[1]侯新民,胡俊,王海涛,等.双源CT 双能量扫描对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5,30(1):33-36.

[2]赵利娜,帅桃,彭涛,等.双源CT 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3,28(12):1 200-1 203.

[3]郭建新,冒平,牛刚.3D-CTA、2D-DSA 及3D-DSA 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中国CT 和MRI杂志,2011,(5):21-2;38.

[4]王一民,曹建新,杨诚,等.低管电压对头部减影CTA 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30(1):102-105.

[5]顾海峰,周长圣,李林,等.炫速双源CT 与普通双源CT 头部血管双能量成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对比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7(5):502-506.

[6]任刚,高宝山,邓东风,等.CTA 与3D-DSA 诊断颅内微动脉瘤互补性的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11):998-1 000.

猜你喜欢
球管双源蛛网膜
CT设备中球管维护及检测措施分析
CT球管的常见故障及维修技术探究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改进的双源蒸发模型潜在蒸发计算对比研究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
瑞能医疗:国产CT球管是怎样“炼成”的
——对话瑞能医疗董事长宋文昌
延长螺旋CT球管曝光时间寿命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