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窦内窥镜脑垂体瘤摘除术的麻醉处理

2015-12-18 07:32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4期
关键词:脑垂体蝶窦垂体瘤

杨 卫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 郑州 450006

脑垂体瘤是常见颅内肿瘤的一种[1],而经鼻窦内窥镜脑垂体瘤摘除术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微创治疗方式,且麻醉方式的选择直接决定手术质量。本文就我院收治的行经鼻窦内窥镜脑垂体瘤摘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麻醉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行经鼻窦内窥镜脑垂体瘤摘除术的患者90 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术前均经CT、MRI等影像学方法确诊。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21~72岁,平均(46.1±3.4)岁;体质量43~86kg,平均(61.3±4.5)kg;麻醉等级为ASAⅠ~Ⅲ级,瘤体面积在13 mm×15 mm~29 mm×32 mm。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各10例,合并重度通气功能障碍1例,合并心电图异常12例。观察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20~70岁,平均(45.4±3.77)岁;体质量42~83kg,平均(60.5±4.1)kg;麻醉等级为ASAⅠ~Ⅲ级,瘤体面积在13 mm×14mm~29mm×31mm。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10例,合并重度通气功能障碍2例,合并心电图异常11例。2组均有程度不同的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肢端肥大、视物模糊等症。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麻醉等级、瘤体面积、并发症及主要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要求术前禁食。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仪,并于桡动脉穿刺,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同时对患者的呼吸、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主要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给予面罩吸氧,然后以丙泊酚、咪达唑仑、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给药剂量分别是1.5~2mg/kg、0.1mg/kg、3μg/kg和0.12mg/kg。缓慢静脉推注并行诱导插管。

A 组采用静脉复合麻醉的方式进行处理,并在手术过程中通过调节瑞芬太尼的用量控制患者血压变化,麻醉维持选择芬太尼,给药剂量为0.3~0.8μg/(kg·min),术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追加维库溴铵维持肌松;B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的方式进行处理,给予乌拉地尔静脉注射调节控制血压变化,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和异氟烷吸入,丙泊酚给药剂量为4~6mg/(kg·h),异氟烷吸入浓度为0.5%~1.0%,麻醉维持选择间断性静脉注射芬太尼及维库溴胺。患者在行气管插管之后,给予间歇正压通气,保持呼吸比为1∶2,频率在10~12次/min。要求术中血压下降程度不超过术前血压的20%[2]。

将鼻内镜经从单侧鼻腔置入后,确定患者的蝶窦开口位置,将蝶窦前壁打开,并将内窥镜送入到蝶窦腔内,再将鞍底硬脑膜打开,使瘤体完全暴露在视野下,完全刮除,使用生理盐水清洗术腔,并采用海绵填塞蝶窦处,然后实施鼻中隔创面复位,于鼻腔处填塞油纱条。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不同时间点血压、心率等变化情况及术后的清醒时间、躁动发生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情况,结果可见,2组患者各项指标的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A、B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分别为(5.9±1.3)min和(12.8±3.2)min,躁动发生率分别为6.7%(3/45)和44.4%(20/45),A 组指标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s)

表1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s)

观察指标 A 组 B组平均动脉压(mmHg)术前88.4±10.3 89.1±10.1术中 81.3±9.2 81.9±10.0术后 90.9±11.1 89.8±10.9心率(次/min) 术前 77.8±6.9 79.1±6.2术中 79.1±5.7 80.5±5.8术后82.1±6.0 82.3±6.2

3 讨论

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彻底的治疗,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经鼻窦内窥镜脑垂体瘤摘除术不仅创伤小、对患者的损伤小,且手术视野更为清晰,操作准确[3],术后恢复也更快,已经广泛应用于垂体瘤的治疗过程中。术中的麻醉情况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率和质量,因而,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了在手术过程中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患者的清醒时间、躁动发生率等情况,结果可见,两种麻醉方式均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维持效果,有利于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但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与清醒时间也有重要联系,清醒时间越早,越有利于术后恢复。A组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全静脉麻醉,起效快,苏醒时间短,术后躁动发生率低,显著优于B组,与朱立宏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共同印证了其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自雄,周意,华清泉.局麻下经鼻内窥镜垂体瘤切除术11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3):27-297.

[2]王惠拳,王蕴琦.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手术配合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67-68.

[3]孙志娟,梁佳敏.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J].医学信息,2014,27(5):261-262.

[4]朱立宏.经鼻蝶窦脑室镜下垂体瘤切除手术患者的麻醉[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5):677-678.

猜你喜欢
脑垂体蝶窦垂体瘤
发现脑垂体瘤压迫视神经一例
多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对不同分级脑垂体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治疗不同类型垂体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2与垂体瘤卒中及垂体瘤头痛的关系研究
蝶窦分隔确定海绵窦段颈内动脉位置在神经内镜手术中的应用
经鼻内镜治疗孤立性真菌球性蝶窦炎的疗效观察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路雪婧教授补肾养阴法治疗垂体瘤术后视野缺损病案1例
有些女性不孕是脑垂体有问题
孤立性蝶窦病变的鼻内镜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