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2015-12-23 09:30郑艳艳
魅力中国 2015年19期
关键词:朗读能力小学教学语文教学

郑艳艳

摘要:小学阶段有着与其他阶段截然不同的意义,学生各方面的基础奠定都需要依靠这一阶段的教学去达成,口语基础的奠定亦是如此。为此教师必须要懂得把握时机,在这一阶段做好朗读教学,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学习与练习得到提升,进而成为会表达且善于表达的人,为此文中将展开针对性讨论,作为教学改革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教学 语文教学 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知识的趣味性与学生接受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新知识点的趣味性越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也会越好。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利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手段单一,因此,学生非常容易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这不利于教师有效地开展后续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充分关注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学生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理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体会表达效果。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陷,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从而达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1.2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整体要求

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给传统教学形式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跟随教育形式发展的主流趋势,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变革势在必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形式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不和谐因素,如应试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实现自主学习,思维能力也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这显然不符合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突破能力提升的瓶颈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这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2.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朗读兴趣

如果想要培养、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或者音乐来烘托课文的内容,用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创造不同的课文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在学习赞颂竹子的高尚品质的课文时,教师可播放与竹子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竹子的特性,理解其所代表的高尚品质,与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在小学朗读教学中有一种常用的方法一一范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但语气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范读。范读有一个很好的作用,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情绪带入到文章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感受,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之在听的过程中受到启示,不自觉地模仿教师朗读的语气,从而提高朗读能力。另外,因为每个人的生长环境都不同,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水平和情感表达方式电有所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出现在朗读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朗读形式来应对学生的这种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读好书。例如,有些文章中人物較多,可以在学生全面了解人物之后分角色排练演讲课本内容;对于一些比较抒情的散文作品,可以通过配音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朗读的感觉,以多媒体的形式增加朗读的兴趣;关于感情比较复杂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读,比如欢快地读,诙谐地读,轻松地读,沉重地读……最后,经过不同方式的朗读之后,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

2.2多方法丰富学生朗读训练

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需要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书面文字变成口头语言,用声音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想法。例如,学习《病房里的故事》这一课时,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的感情线,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受人性的善良,真挚的情谊,以及爱和希望对于生命的作用。这样更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课文更深层次的情感,激起心中的波澜。

2.3摆脱朗读学习与训练的局限

当前在许多人的观念当中,朗读都是课上的一个环节,或是非常正式的过程,但实质上这种思想是对朗读训练影响最大的负而要素。朗读并不应当局限在校内,局限在活动中,可以是我们随时想到便念出的涛句,可以是一种完全渗透进生活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挂念显然是更加有力的。所以教师不应当用时间、空间、场合等条件去限制朗读的训练与表达,而是要给学生传递积极表达的意识,让学生不要再局限于朗读的时间、地点等刻板的前提,而是在课上课下都可以合理地进行朗读练习,也可以参与到朗读竞赛活动中。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应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平台上组建起朗读讨论小组,让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朗读作品发送到小组当中表现自我,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线上的朗读竞赛,展示声音的魅力,这是正面的引导思想,也是有利的引导方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朗读能力培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泽林,汪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3(4):103 - 104.

[2]薛海莲.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4):46-47.

[3]王红霞.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5):241.

猜你喜欢
朗读能力小学教学语文教学
“读”占鳌头,浓浓的语文味香溢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