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朗读方法教学研究

2015-12-23 09:30王开廷
魅力中国 2015年19期
关键词:养成习惯朗读语文教学

王开廷

摘要:朗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认识朗读的作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 养成习惯 掌握节奏

体验情境《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的目标要求: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音变成有声的语音,是对文字消息的再创造。在朗读的过程中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积极的投入活动,由视觉神经所感受到的书面文字经过传导中枢传至口,变成口头的有声语言,并且還受到耳的监视,比较输入和输出是否一致。从教学效果来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训练的。

1、正确认读,养成习惯

笔者在教学时要求班上的每一名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自己动手预习,看准字形,查找字音,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对读书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久不忘。”因此,学生朗读时一定要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笔者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查字典比赛活动、朗读比赛活动,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朗读兴趣。

2、熟练朗读,掌握节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吐字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笔者常常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就能正确朗读的桎梏,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已故电影制片厂演员邱岳峰同志曾写过一篇有关朗读的文章。他说;“不要去念字儿,而要去说事儿。”中央电视台的赵忠祥老师在给《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封信里也说:“朗读时,要避免浮在表面上念字儿,还必须运用丰富的内心现象,也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各种人物形象就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景色也展现在你面前,作品中所描绘的情节发展也如同你亲身经历。”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感觉开头难读,所以往往是为了读而读,不能尽快进入意境,读起来生硬造作。这时要加大读的量(次数),朗读量的加大,定会引起质的变化,这里的质,是指对隐藏在文字背后精义的理解以及对其他文字的理解。如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在学生预习之后,笔者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然后学生们分组试读,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梅花超凡脱俗、不畏严寒、傲雪开放的特点。一篇文章开始时并不一定能领悟极其深刻的含义,但只要通过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3、感情朗读,体验情境

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指出:“学者求神气,而得之音节,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颂之,神气出矣。”此处之“神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准了字句.掌握了音节,熟练朗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神气”,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上升到对文化的品位、鉴赏的层次。小学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来那么多的包含文字中的生活场景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带领他们读呢?

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向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及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在教学中设计以读为主,以读激情,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配合采用多媒体声像手段,创设情境,提高效率,使学生很快进入到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的情感中。再通过学生真情实感的朗读,使人物的语言、动作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们通过动情的朗读,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时期。由于朗读可以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并在听说读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感知能力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养成习惯朗读语文教学
谈如何克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倦怠现象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浅谈初中物理启蒙教学策略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