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自然观察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影响

2015-12-23 09:30孟宪新
魅力中国 2015年19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美的美术

孟宪新

在小学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年纪较小,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所以在课堂中有必要设置一些有趣的内容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所谓将大自然与课堂相结合,是指在课堂的课件中多用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的图片来让学生观察;或者直接将课堂设置在室外的公园等地,使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并且结合地方文化,从而在大自然中发现美。

一、利于学生从自然中更直观地感受美

知识来源于生活,艺术来源于自然。将课堂设置在室外,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更加直观地感受自然中的美,将书中学习的理论与在自然中的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与实践能力。大自然中的每一处景物,都是值得观察、值得鉴赏的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想要画出更美好的画作必须要善于观察,从自然之中汲取营养,作为自己的素材。例如,可以仔细观察树叶的脉络、树木的年轮、花瓣的分布等细致的事物,来体会景物带来的不同感受,提高对自然的观察力以及自身的鉴赏能力。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多让学生了解更具特色的地方。例如在南方地区便可观察当地的树木、花草等与北方有什么不同,或者在一些极具特色的古城可以比较此地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城市风格的异同,以此来深入学生对美的思考。

二、利于發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对自然进行观察时会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对美术的求知欲与兴趣。而老师只需通过引导,用启发式的教育最大程度地给予小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询问,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或者让学生有效地将自己看到的美用手中画笔展现到纸上。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逐渐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让同学们讨论哪些是美、美在何处,使同学们充分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体会美,从而帮助同学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增强美感,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可以将课堂设置在一些博物馆、艺术馆之中,带领学生们参观艺术品,感受家乡的艺术风格,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参观景德镇瓷器制造的过程,其烧造历史代表了中国瓷器走向海外的进程,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提升美术素养,同时能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利于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层级不同,所以传统的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每个同学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独特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肯定、鼓励,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将他们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创新意识运用到绘画之中,促进学生培养自我认可的心理,对学生的画作做出中肯的评价,增强其自信心,反思前面的错误,让同学们在学习创新的过程中提高培养其个性化,以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大自然中有效地进行绘画实践,提高美术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同样也是一种艺术,鉴于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将自然与课堂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小学生自身就具有一定的想想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使课堂更有效就要对讲课形式进行创新。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用自然与课堂结合的形式来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更加有趣。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美的美术
美术篇
打破平衡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