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信息技术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应用

2015-12-23 09:30王晓会
魅力中国 2015年19期
关键词:特殊兴趣多媒体

王晓会

摘要:特殊教育指的是利用普通或是特殊设计的课程和教材给特殊学习者提供的教育及相关的服务帮助的教育。现代信息技术主要以计算机为核心,包括了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教室网络和因特网等网络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生动、具体,让学生更能接受,理解得更透彻,在掌握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

关键词:多媒体 兴趣 特殊 培养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将来能够适应信息社会,从现在就应该开始让这些孩子们学习简单的电脑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充分的利用这一点,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身为特教教师也应该充分的认识这一点,教学活动和教育教学是非常复杂的教学业务工作,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绝大部分局限于个体化的劳动,缺乏协作和联合。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技术成为当今热门学科,社会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逐年提高,教师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谁先获得资源,谁就有可能少走弯路,早成功。教师可以通过教育特色网站寻找自己所需资料。

1.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

特殊教育指的是利用普通或是特殊设计的课程和教材给特殊学习者提供的教育及相关的服务帮助的教育。广义上的特殊教育中的学习者一般通指所有与正常人不一样的群体,而狭义的就单指聋、盲、肢残等十一类残疾人群。通常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认为的特殊教育指的是狭义上的特殊教育学习者,下面我们将对这一人群进行具体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特殊学校的总数、招收学生和每年毕业生的数量在整体上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然而,随着我国开办的特殊学校数量和特殊学生人数的增多,毕业生的人数并没有减少,每年都会有部分学生不能够顺利毕业。同时特殊教育还存在学校信息资源贫乏,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和实验器材等方面的严重紧缺的问题。

2.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制定的特殊性

特殊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中客观存在很多困难。如手指、手腕不灵活,导致基本动作掌握不到位;观察能力、模仿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比较差,导致其掌握不了较复杂的操作;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情绪波动较大,记忆不准确,记忆保持时间不长等等。针对学生的差异情况,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措施。(1)手指、手腕不灵活有活动障碍的学生,他们在精细动作方面的协调性比较差。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偏向于运动能力,特别是精细动作能力,这类学生在操作计算机鼠标时特别困难,可以选用一些小鼠标,提高手的覆盖面从而提高移动鼠标的灵活性,还可以降低鼠标的灵敏度,降低鼠标双击的难度。(2)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尤其对自闭症学生而言,教学目标要适当控制认知难度。做到贴近生活,可以提高影音动画的学习资料的使用比例,鼠标指针可以通过软件设置为多彩动画式,尽可能维持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性。(3)有一定接受能力的学生。教学目标主要是从计算机的基础技能出发,贴近生活,学以致用,注重目标的“生活化”,主要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4)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由于各种障碍程度较高的原因,他们很难掌握基本的操作,只是对感兴趣的游戏或画图、涂色类游戏乱点一气,无法进行完整意义上的信息技术教学。对于这类学生,教学目标在于找出他们的兴趣点,从兴趣点出发引导他们多接触计算机,多和计算机玩,在玩中逐步掌握计算机使用的基本操作。

我国结合当今特殊教育的具体实际,对国家中小学信息化有了一定的部署,在往后一段时间内对信息技术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将以下四个层面推进:第一,在特殊教育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第二,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第三,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第四,积极开发并研制各类有利于残疾学生用的电脑等各种硬件和软件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康复设施。有了目标和任务,接下来就是实施过程了。

通常来说,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的实施主要是表现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各方面的需求,提供给学生最易接受最适合的服务方式和最有效的处理方式,注意调动学生的触觉、视觉和听觉等感觉器官,从整体上着手,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生动、具体,让学生更能接受,理解得更透彻,在掌握的同时能够熟练运用。

(1)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

缺陷补偿理论认为: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缺陷,那么将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比如对于听觉障碍学习者来说,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使得部分或全部语言和听觉能力,但是他们的视觉方面却是比普通人要强;而视觉障碍者,他们在失去視觉能力的同时,触觉和听觉方面相反的得到了加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他们的实际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做到扬长避短。

比如在视觉障碍学习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听觉上的发达,运用信息技术将那些对于他们来说难以理解的景物描写,通过播放表现这种情景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想象力;而对于听觉障碍学习者来说,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表现实景的影视文件和动画,真实突出课堂重难点。

(2)个别化教学的实现

信息技术利用了多种媒体的刺激,并通过交互性的形式帮助特殊学生获取和保持知识。从心理和生理角度来说,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比普通学生更为突出,因此,更需要对他们实施“因材施教”。比如在教授聋哑学生学习口语和读唇语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了。为避免课堂枯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设计友好、生动的界面,提高学生的兴趣,方便他们的反复练习。

(3)坚持适度原则

在特殊教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增强教学吸引力,提到课堂效率。但凡事都有个适度原则,过犹不及。信息技术优势虽然很大,但期望用它来代替教师的作用是不切实际的。假如说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重点就得不到突出,学生也会觉得厌烦,继而学习效果也就受到了影响,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运用信息技术是推进特殊教育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发展中还有很大的前进空间,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去做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特殊兴趣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立足特殊化,巧解数学题
档案见证基层民主在“特殊”选区的首次实践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怎样转化个别“特殊”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