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民主体思想

2016-01-05 05:49巩永丹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民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民主体思想*

巩永丹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科学揭示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出发,论述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奠定了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根基。科学发展观的人民主体思想,是对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能动作用的最高肯定,它从发展观的意义上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动力是人民,目的是人民,成果属于人民。这一思想的形成,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事业最根本的理论准则和实践原则。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人民;以人为本

[收稿日期]2015-01-02

[作者简介]巩永丹( 1990-),男,甘肃康县人,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5.002

[中图分类号]D610.3

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始至终的价值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将人民主体思想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高度加以重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思想和实践原则。基于此,探究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根基,挖掘其科学内涵并领会其精神实质,能够进一步解决好广大人民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期将人民主体思想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一、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根基

“人民主体”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人民主体思想就是关于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思想体系。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科学揭示的基础上,从唯物史观出发,论述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形成了丰富而完备的人民主体思想体系,奠定了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根基。

(一)马克思人学视阈中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关系的主体

马克思人学是既唯物又辩证的思想体系,是在批判继承近代唯物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马克思把人置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环境中考察,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抽象人学”进行了批判,重新考量“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就是人的世界”等命题,在实践基础上阐释了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最终得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的结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而从事实际劳动的“现实的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人类关系的主体。现实的人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人是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体。

rately distinguished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rand triangle contradictions so that a breakthrough was made in the new diplomatic situation, and by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mutual relationship, he correctly graspe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 Sino-American bilateral relationship, thus contributing to Nixon′s visit to China and reconciliation of the two countries. Besides, he dialectically understood the unity of opposites and opposites of unity in both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involved in the eas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nd adopted the joint strategy of fighting against while uniting with the America. In this way, he made use of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five power centers in the world, cleverly employ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ino-American diplomatic relations as a key to open the door to the world, hence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against USSR grand from the idea of "one line" to the proposal of "a large-scaled coverage".

[Key words] Mao Zedong;international strategy;method of contradictory analysis;the idea of "one line";the proposal of "a large-scaled coverage"

现实的人是自然界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3在他们看来,“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324,一方面,现实的人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45这里的人和自然界都是现实的存在,二者是统一的。人的肉体、人的劳动和人的一切关系都是自然界的,自然界因打上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足迹和烙印而成为具有人的本质的自然界,即人化的自然界。这样一来,“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119如果没有“现实的人”这个主体的存在,就不会有人化自然的存在,更不会有社会的存在。

现实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现实的人由于在社会中生成而具有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6。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从本质上讲,现实性的人就是一种社会性存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既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关系的主体。就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204,“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187。马克思对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阐述,揭示了现实的人是“社会联系的主体”24,是从事社会劳动、社会生产的主体。

(二)马克思历史观视阈中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和活动主体。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295正因为历史活动由人创造,所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67。有生命的个人不仅是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单元,而且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构成者和承载者。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过程和人的创造物,人既是社会历史的“剧中人”,又是社会历史的“剧作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存在状态和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历史的状态和发展状况。离开现实的人及其创造活动就不可能有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

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主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最根本最革命的动力主体。一方面,“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585,人的需要是人们创造历史的前提,人的“能动的创造活动”的发挥得益于人的需要和对这种需要的满足。没有人的需要及其对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没有人的社会历史活动。另一方面,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紧密的关系,因而人的内在动力的发挥还得益于对人的利益的维护。从这个层面来说,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核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只有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激发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巨大潜能。

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享用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社会历史发展既为了人,又依靠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目的的人来说,人类社会是“为人的”,即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享用者;作为社会历史发展手段的人来说,人类社会是“人为的”,即人是价值的创造主体。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正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坚持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发展成果属于人。既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又把人民作为发展成果的享用者。这是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体现。

(三)马克思价值观视阈中人民是社会生活的最高价值主体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马克思价值观的本质和核心。它作为马克思的崇高理想,就是使“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137。革命导师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就是建立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联合体”,即“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39。按照经典作家的构想,共产主义实现了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同尊同荣、和谐共生和永续发展,即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449。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精辟写到:“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85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对异化劳动及由其产生的人的异化的最彻底、最根本的否定。因为异化劳动致使人的本性覆灭和人的历史主体地位颠覆。因此,共产主义才是回归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以及人的主体地位的根本选择。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只能在共产主义的生产活动及其成果中生成。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实践的人是社会生活的最高价值主体。

二、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体系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是人类社会的本原、主体,强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对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内涵、精髓和实质的把握,需要从发展观的意义上来理解。

(一)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

人民是科学发展的主体。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属性。人类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人既是这个系统的主体,也是推动其向前发展的动力。实现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实践的主题和主线。科学发展观的人民主体思想,就是把中国广大人民既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主体,又作为科学发展成果的享用主体。离开人民群众,科学发展事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缺乏动力和活力,就失去了物质承载者。同时,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主体,实现其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发展实践的最高目标。离开作为主体的人民,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离开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也难以实现。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或为了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的实质,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579,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立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发展、谋发展,始终做到一切以人民群众为先为上为主,始终做到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不动摇,使广大人民成为改革发展的伟大力量。推动科学发展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智慧在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就在于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人民是科学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在审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定格为社会生产与人的需要、利益之间的矛盾。科学发展观继承了这一思想,把社会生产的发展作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从更高的层次找到了解决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根本路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把广大人民群众及其主体创造性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强调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及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如果人民创造的一切社会财富不能由人民共享,人民的主体创造性就难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发展就会丧失推动力,甚至偏离轨道。所以,实现以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根本选择,在于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力量,并且是唯一能动的力量。离开人民群众,社会发展就难以实现;离开人民群众的主动创造活动,社会生产就难以进行。科学发展事业必须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在当代中国,推动科学发展关键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576,其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使人民的需要真正得到满足,真正使亿万中国人民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和根本力量源泉。

人民是科学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95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发展是为了人的愿望的满足,为了实现人的目的。同时,人又是社会发展的手段,社会依靠人而发展。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实践表明,人既是目的,也是实现目的的手段。科学发展观作为人类历史最高形态的发展理论,其首要的问题就是发展的目的问题,即为谁发展。“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明确回答了人是发展的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107“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12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10]因此,一切为了人民是科学发展观最本质的规定性和最显著的特征。

(二)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的精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的精髓,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1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12]“就是每个人以每个人为本,就是人人以人人为本。”[13]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和目的,也是检验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社会发展是否进步是由人民群众的价值尺度衡量的。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和发展成果的直接享用者。人民群众需要的满足和利益的维护同整个社会发展进步呈正相关。社会发展越进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越能得到维护和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就越能得到提高。在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4]。对党而言,就是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做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为人民做实事、办好事,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对政府来说,就是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的社会历史主体地位。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5]。人类社会的不断变革归根结底是由生产方式的不断变更决定的。由于作为主体的人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的因素,没有人就必然没有生产劳动。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人自身的实践方式,即人自身的生存方式。人的实践方式的本质就是人的创造活动,正是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活动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人们实践活动的变革和社会关系的变更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只能是人及人的实践活动。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导者、推动者,也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建构者。社会形态的变更与人的实践方式的改变具有相关性。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的历史主体地位的肯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做到始终坚持人民历史主体地位与人类社会发展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为崇高理想奋斗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人为本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始终把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这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人们为了生活而创造历史。人们创造历史,进行“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为之奋斗而建立的新社会必须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93。无产阶级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奋斗,这个过程必须以不断满足人民需要、改善人民生活为前提和基础。以人为本,就是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发展实践的重要目标,就是把为民造福,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以人为本”不仅强调改革发展的成果属于人民,而且强调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人民的经济权益是人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物质保障,是每个社会成员最起码的权利。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保障人的经济利益,尊重人的经济自由,“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800。人民的政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深刻的表达,是每个公民享有政治自由的直接体现。政治权利作为一种人权,就是让每个公民享有充分的政治自由。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文化权益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生动写照。人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是整个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最根本的就是尊重人民参与文化创造活动的自由和维护人民享用文化成果的权利。人的社会权益集中体现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平等享有各种机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不同个体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人民有选择机会的自由。

(三)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的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人民主体思想,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是把人当人看待,使人成其为人。这从根本上明确了人在一切发展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回归了人的最本真状态和最本质特性。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就是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这从根本上明确了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归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意义上来说,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体,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坚持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普遍的理论准则和实践原则。

三、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唯物史观的新境界。对于调动亿万中国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伟大中国梦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价值

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73,它以人为核心并从根本上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规律,论证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指出了人类社会与整个自然界的良性互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选择,证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的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的精髓,是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总结和思想成果。这一思想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本,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尊重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性和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性,不断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取得新进步,不断在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方面取得新成效,逐步将以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相结合。这既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又与中国改革发展的具体实际相适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结晶。纵观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进程,东欧国家巨变,苏联迅速解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协调好经济社会与人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没有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首位,没有充分发挥并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审视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渐辉煌、欣欣向荣,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主体和成果的享用主体,只有团结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成果,才能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在社会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人民主体思想是关于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法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针,是在历史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升华。人民群众是党的根基和力量源泉,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始终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纵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九十余载的历程,人民群众始终是党的基础和血脉,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力量。离开人民群众,党就没有了根基,社会发展就没有了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就不能实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正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深刻认识得出的必然结论,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一步提升。这表明,党在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将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将把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作为办事情和想问题的实践原则。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必然结果,表明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二)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的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是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九十多年的奋斗中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人民民主。它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决定了国家的主人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就是人民民主。科学发展观的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逻辑必然,它把发展的主体、动力、目的和标准定格在人民身上,有利于集中民智谋发展,集中民意促发展,珍惜民力推发展,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高度,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实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是推进执政党建设的指针。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结出了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明确了党与人民的关系,回答了“依靠谁”“为了谁”“如何行”等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力量源和生命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巩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不断教育、宣传群众,组织、团结群众,依靠、代表群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和最可靠的胜利之本。新时期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建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做到为民用权、为民系情、为民谋利,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为了解决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等问题,这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景,是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解”的根本选择。然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它既受现实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又受整个社会上层建筑的影响,不可能超越一定社会的客观现实条件。当代中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最强音,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部署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指明了路径。这无疑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无疑能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无疑能够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才能推动社会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人民主体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法则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原则,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线索和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与目标,是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方向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8.

[9]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 党的十八大反腐倡廉精神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 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

[13] 李青.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210.

[14]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50.

[1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On the Idea of People as Subject of the

Outlook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Gong Yongdan

(InstituteofMarxism,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ally revealing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and starting fro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arx discussed historical and valuable subject of the masses, laid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or the idea of people as subject.The idea of people as subject of the outlook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top recognition for the people′s principle position and active function, revealed that the subjec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s people, the driving force is people, the objective is people,and developmental results belong to people. The formation of the idea, further enriching the theoretical treasury of Marxism,is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criterion and practical principle that guid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hina.

[Key words] the outlook 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the idea of people as subject;the masses;people-oriented

猜你喜欢
人民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