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食话

2016-01-08 10:09
月读 2016年1期
关键词:臊子大锅腊八粥

当我们习惯了公历纪年,阴历的很多普通日子大都忽略不计,但每到腊八,餐馆必定贴出一张腊八粥的美图,引诱过往的人走将进去,来一碗热腾腾的八宝粥。

喝腊八粥是腊八最主要的习俗。我小时候喝的腊八粥,倒不是什么八宝粥。因为那时的乡村,还没有那么多熬粥的材料。记得是用大铁锅熬上一大锅小米粥或大米粥。熬出来可以加红糖,也可以加油盐。无论怎样都很香,主要是因为大锅熬制,文火慢炖,燃烧的是木柴,木柴燃尽,余温犹存,可以继续温煮良久。腊八粥一定要在大锅里熬,才有感觉有味道最正宗。现代的燃气灶和小铝锅,无论加的材料多么花样翻新,也熬不出那种粘稠和醇香。

腊八的习俗由来已久。先秦时,“腊八”是古人们祭祀司啬神、昆虫神等八种天地神灵、祖先的日子。汉代逐渐固定为腊月初八祭祀,称为“腊祭”。《风俗通》中说:“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其先祖也。”人们猎取禽兽,用于祭礼的同时,也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和吉祥如意。两汉时,佛教传入中国,逐渐渗入中国的文化生活,“腊八”日与牧女为苦行四方的释迦牟尼献乳糜,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纪念日统一起来,称为“腊八节”。佛门弟子为纪念救助师父的牧女,就在腊八熬粥施众,积德

扬善。

有人认为,腊八粥是腊八祝的谐音,将蔬果干物一起煮粥,敬献农神,祷祝丰收,这也是腊八的本意。腊八粥一词,见于宋代。宋代《东京梦华录》中有“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的记载。在宋朝,每年腊八这天,朝廷、官府、寺院、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宋代诗人陆游曾在诗中感叹:“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说的就是腊八送粥的事。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更成为一种盛行的风俗。每年腊八时分,宫廷里,皇族们要向文武大臣和侍从宫女们赐腊八粥,同时在雍和宫举行隆重的腊八粥盛典。盛典从十二月初一就拉开帷幕了,总管内务府派人将腊八粥所用食材和盆碗家什、干柴等在府库备齐。初二到初五,用马车把这些原材料蚂蚁搬家一样运至雍和宫。然后,雍和宫的僧人们就投入到熬粥的准备工作中了。初六开始,皇帝再派官员到雍和宫进行监督指导,粮食要提前称好,柴火要及早放在厨房内外备用。初七早晨,皇帝派人下令升火,由经验丰富的僧人掌握火候,并依次放入小米、江米、红枣、核桃、桂圆、瓜子、葡萄干等食材。全程都有专人检查。在熬粥时,寺僧众徒还要念经祈福,二十四小时后,腊月初八拂晓,大锅粥终于可以出炉了。

据载,这种大锅粥共熬五到六大锅,新鲜出炉的热粥,第一锅最为精良,供于佛前,第二锅献给朝廷,第三锅送王公大臣和寺内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百官。第五锅给本寺僧众。这五锅粥用料有所不同,后面两锅简单一些。余下的粥,分给平民百姓。每年腊八早晨,京城百姓持碗起大早匆匆赶来,就是为了能尝到皇帝钦点的那一碗粥的别样味道。雍和宫腊八粥的盛典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

在民间,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做腊八粥,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粥”字由两个“弓”和一个“米”组成,故称),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百姓们以粥祭祀祖先,馈赠亲友,合家食用。清代《燕京岁时记·腊八粥》中记载了那时腊八粥的食材种类:“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但其实,自家熬粥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地制宜,可以适当发挥,但一般都有大米、小米、红豆、花生、红枣等。

在腊八,除了喝腊八粥,还有腌制腊八蒜的风俗。腊八那天,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变得湛青翠绿,翡翠碧玉一般可人,绝对是饺子的黄金搭档。

在陕西地区,常用八种菜做腊八臊子面。这种热汤面加入八种菜,是腊八节必吃的面。现在的陕西面馆一般都有臊子面,以宝鸡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臊子面为酸辣口味,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余味绵绵。

还有一些地方有腊八煮酒的习惯,俗称“腊八酒”。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仿佛是过年的楔子,腊八一过,马上开始进入正剧了。(古禾)

猜你喜欢
臊子大锅腊八粥
一起喝腊八粥
马德里用大锅纪念新冠逝者
腊八节
岐山臊子面,酸辣味美馋死人
过年啦
被“大锅”改变的小镇
超级“大锅”FAST 正式开启“天眼”模式
陇东臊子面
这也是一道风景(3)
陇东“臊子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