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6-01-27 04:44秦旭华
中药与临床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

秦旭华



《临床中药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秦旭华

[摘要]临床中药学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无论中医类和中药类学生均要学习。临床中药学脱胎于传统中药学,传统中药学课程有着长久的开设历史,有着丰厚的教学积淀。如何使之与传统中药学区分,更好的服务临床实际,成为临床中药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此,笔者从临床中药学教改的目的、内容、形式、手段和考核目标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供同道参考。

[关键词]临床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单位]成 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近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中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任务很重,作为长期工作在《临床中药学》教学一线的中青年教师不能置身事外。但如何改、怎么改,长期来一直是困扰着我的问题。下面就如何进行《临床中药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谈谈自己不太成熟的几点想法,也算是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恳请同道批评指正。

1 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任何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新的需求和新的形势,据笔者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众多招聘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当前的普遍需求是更重视毕业生综合素质,更强调实际能力。就中医药人才市场而言,中医类毕业生必须具备中医药基础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中药类毕业生则强调中药基础知识和基本研究能力。反观我们的毕业生,举例而言,中医类学生不认识自己临床处方上的常见中药,而中药类学生竟不知常见中药的基本功效和应用。此种较为常见的现象让我们这些从事临床中药教学的老师有些尴尬。当然,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因此,强化学生对中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临床中药学》课程的前身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建立之初的《中药学》课程,随着中医药现代研究的发展,从中药学这门大学科中,逐渐发展出《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一系列新的学科。为了与传统中药学区分,或称为更好的界定自己,在九十年代末,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逐步将《中药学》课程改为《临床中药学》课程,使之成为中药学大学科中的分支学科。同时,将《临床中药学》局限在以临床安全、有效和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主要介绍中药基本理论、性能及临床功效的一门学科[1~2]。对于传统中药学中有关基原、鉴定、炮制、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等等内容,分别归属到《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一系列相关的课程中去。这当然可以看成是传统《中药学》的大发展,但这样的课程设置,也造成了一些明显的缺陷和短板。

《临床中药学》课程,在我校主要为两类学生学习,即中医类(包括中西医结合类)和中药类。中医类的课程设计一般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临床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等,并不学习从传统中药中分出去的《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相关学科。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中医类同学对生药、鉴定、炮制等常识完全缺乏。这就造成了中医类毕业生,只知中药名和效,而不识中药具体形态,畸形知识结构造成了当前的窘态。而中药类学生则主要学习生药、鉴定、炮制、化学、药理等一系列课程,对中医临床应用方面很少涉及。学到毕业,往往连很多常用中药的基本功效和临床应用都知之甚少,这种“医药分家”的现象目前较为普遍。

因此,笔者认为《临床中药学》教学的内容改革其实就是两方面:一、对中医类的同学,我们多介绍一下生药、鉴定、炮制的相关知识;二、对于中药类的同学,将功效和临床疾病、使用特点多拓展一下。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就应从教材和教学大纲入手,应做到不同类别的学生选择不同版本的《临床中药学》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即医类的《临床中药学》补充和拓展一下生药、鉴定、炮制方面的常识,而药类的教材则补充和拓展一下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医药不分家,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中医药人才。当前,也有出版社编撰了分别供医类和药类使用的《临床中药学》教材,但从笔者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使用感受上看,二者区别不大,特色不鲜明。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将封面去掉,只看内容,教师和同学都很难区分二者的差异。同时,对两类学生使用的《临床中药学》教学大纲,无论在学时、讲授内容、重点、知识拓展和考核上都应做到有明显的区别和差异。

3 教学形式的改革

在教学形式(或称方式)上,老师台上讲,同学下面记,满堂漫灌是当前传统讲授法的特点。这点在《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中表现也较为突出,内容多,学时少,教师忙于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为什么这种满堂漫灌的教学形式如此流行呢?我们想想,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如此,传统的师道尊严也强化了这一形式。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成了这样——“老师讲,我们听”,不要打断老师的演讲,更不要质疑老师的讲授等等,这一传统教学形式严重的限制了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一方面,这样模式造成了学生不敢问,不能问。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孤立,缺少互动,造成了教课仅仅是背书,提高不大。古人云:“教学相长”,这生动的道出了教与学之间互动的重要性。只有教师与同学之间展开了互动,学生才能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能迫使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技巧的不断提高,从而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因此,笔者认为教学形式改革的核心就是增加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的热情。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中药的兴趣,是我们《临床中药学》教师的教学终极目标。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怕什么漏掉了、什么没有讲,而要引导同学课后的自主学习,让他们通过阅读书籍、查找资料来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成功的教学。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课程的需求来进行设计。具体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提问法、讨论法、阅读辅导法等等,教师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尝试,真正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交流、互动起来。

4 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中药学传统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教材、粉笔、黑板、挂图等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电脑、投影仪、网络等等都搬入课堂,应用于教学中。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应强调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尽可能的采用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更加生动和直观的进行教学。比如在医学类学生的教学中,我们通过辨识中药常见饮片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药标本馆中进行现场讲授,深入中药植物园去认识基原植物,介绍中药采集和栽培基础知识等等,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在药类同学的课堂上,我们模拟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流程并简要介绍中医基础的八纲辨证过程,让药类同学选择药物进行诊治,也会收到同学积极的响应。上述这些教学手段,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5 教学效果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学生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上,学期末的笔试当然是传统考核的重要环节。但通过引入多种考核方式,能更加真实、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和掌握的情况。为此,我校的临床中药学考核成绩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期末笔试60%、中药饮片辨识20%、出勤率10%、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10%。通过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我们基本摆脱了那种只看期末考试成绩较为片面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成绩更加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从而也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这种考核方式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如:课堂提问如何设计和评价,课后作业如何布置和评判,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热情和学习热情,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方式和方法涌现出来。套用一句流行语,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大家一起努力。不成熟的几点想法,大胆提出,供同道参考斧正。

[参考文献]

[1]王建,张冰.临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3.

[2]王建.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历程回顾与思考[J].中药与临床,2014,5(3):30.

(责任编辑:蒋淼)

The thinking of teaching reform on Clinical Chinese pharmacy

QIN Xu-hua//(School of Pharmacy, Chengdu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 Sichuan)

[Abstract]Clinical Chinese pharmacy is a very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both medical and pharmacy students. Clinical Chinese pharmacy come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y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experiment in teaching. How to differentiat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y and better serve the clinical needs are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in Clinical Chinese pharmacy teaching reform. The paper discuses the purpose, content, modality, method and assessment objective of teaching reform about the cours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teachers.

[Key words]Clinical Chinese pharmacy; course;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R 28; G 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26X(2016)02-024-03

[基金项目]成 都中医药大学实验技术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课题(JGYZ201205)

[作者简介]秦 旭华(1972-),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Email:1978537820@qq.com

[收稿日期]2015-10-06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