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宇教授“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理论应用举隅*

2016-01-29 22:19王笑莹张世鹰华蔡虎志陈青扬指导陈新宇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长沙410007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5期
关键词:温阳胸痹阴阳

王笑莹 张世鹰 舒 华蔡虎志 陈青扬 指导 陈新宇(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7)



·薪火传承·

陈新宇教授“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理论应用举隅*

王笑莹1张世鹰1舒华1蔡虎志2陈青扬1指导陈新宇1,2△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7)

胸痹证在内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可见于现代内科学分类下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胃病,甚至神经官能症等多系统疾病。陈新宇教授认为,《金匮要略》中“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可以作为胸痹的诊疗大纲,遵从中医整体观,从阴阳角度将“胸痹”分为“阳微甚于阴弦”“阴弦甚于阳微”“阴阳不调”3类,在温通经脉的基础上,补泻调和,疗效满意。

阳微阴弦胸痹温通辨证金匮要略

陈新宇教授为湖南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首批全国优秀临床人才。陈教授临证数十年,擅长心脑血管疾病等内科杂症。在分析病因病机时,陈教授常强调要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1],从阴阳角度考虑分析疾病性质。陈教授认为,治疗疾病的目的就是调和阴阳,用药物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在处方用药方面,陈教授擅用经方,常以仲景方加减化裁,每每获效。下面以胸痹为例,对陈教授诊疗理论做一简要阐述,难免挂一漏万,望诸同道指正。

1 阳微阴弦释义

陈教授认为,阴阳之道贯穿整个诊疗过程,而治疗疾病,根本就是阴阳调和的过程[2]。因此,对于胸痹一证,首要把握病机,即金匮要略中所说“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陈教授认为,《伤寒》《金匮》皆与内经理论密切相关。因此,在理解运用“阳微阴弦”经文时,应从内经中关于阴阳的阐述着手。陈教授认为,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之第九》中,开篇所提出的“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可分几个层次理解,其中第1个层次为脉象的描述,也是原文中字面含义;第2个层次是病理层次,即胸痹一证的病因病机[3]。

1.1脉象陈教授认为,“阳微阴弦”作为脉象的描述有两种理解方式。第1种可将关脉作为阴阳划分标准,寸为阳,尺为阴。寸脉属上焦,尺脉属下焦。第2种理解方式为诊脉时的脉位,即“阳”为浮取,“阴”为沉取。陈教授认为,不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阳”脉都当浮而有力,“阴”脉都当绵绵不绝。但是,胸痹之脉却“阳微阴弦”,“微”者阳气虚,“弦”者实邪盛,此脉象体现的为正气不足,阴邪积滞,胸中气机闭塞不通,故为胸痹。

1.2病理陈教授认为,虽然“阳微阴弦”在原文中描述的是脉象,但脉象恰恰体现了疾病的状态。陈教授认为,正常的人体状态应为“阴平阳秘”,并且,在脏腑气化过程中,应以阳气为主导[2],“阳主阴从”。但“阳微阴弦”所提示的与正常状态相反。一般认为,“阳微阴弦”为脾肾阳气不足,水饮、痰涎、瘀血等凝聚[4],阴邪阻闭阳气,阳气不能布于胸中则为胸痹。陈教授认为,除此之外,阳微阴弦的脉象还可能提示阴阳不调,以至于阴阳无法相守,而致上焦气机不畅,气滞[5]而为胸痹。

2 胸痹的分类与治疗

陈教授认为,中医“胸痹”重在描述症状,定位在上焦。在现代医学体系中,该症状可见于西医心脏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甚至消化系统的多种疾病,如“心绞痛”“冠心病”[6]“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衰”“呼吸窘迫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炎”“肺气肿”,甚至“慢性胃炎”等。在临床上,胸痹一证变化多端,但究其本源,仍本于阴阳不调。陈教授认为,如内经所言“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是否充足畅通,直接影响着身体状况。因此,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陈教授用温法作为调和阴阳的基本方法[2]。陈教授在临床诊疗中,将胸痹一证按照阴阳不调的程度与性质不同,分为3类,列举如下。

2.1阳微甚于阴弦此正气虚为主,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女性常多于男性。病发可见心前区隐痛缠绵,午后、劳后、久行或可加重[7]。常伴面少血色,心悸怔忡,可见畏寒肢冷,乏力倦怠,纳呆食少等症。虚证胸痹患者对应的临床诊断较复杂,可能包含循环系统的心衰或心功能变化,也可能包括其他系统疾病,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甚至可能是消化系统溃疡或神经官能症。陈教授认为,虚证胸痹多为阳气不足,可能为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其中,心气虚者,多见气短乏力,心悸怔忡,自汗畏寒等,脉象多为弱脉或结代脉,如果行临床心电检查,多可见早搏,可循《伤寒论·太阳篇》中言“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肺气虚者,胸痹胸闷外可见气短咳嗽,《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之第九》[8]中列举了治疗“气结在胸”的人参汤及主治“胸中气塞短气”的茯苓杏仁甘草汤;脾气虚者,除了心悸胸闷,亦可见乏力纳呆,二便不调,少寐多梦等脾气虚或心脾两虚[9]症状,可酌情选用补中益气丸或归脾丸;肾气虚者,多见于老年人,除心悸胸闷等症外,亦可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五更泻等肾虚症状,在温阳胸中阳气基础上,可用金匮肾气丸、四神丸等温阳固涩之品,补元阳暖脏腑。此类患者中,亦可见心衰重症,气喘短气,浮肿乏力,可酌情用五苓散、真武汤等剂温阳利水,攻补兼施。

2.2阴弦甚于阳微此邪气实为主,患者多为中年或青年,可见体壮或偏胖,平素多食肥甘厚味或性情易怒,发病时胸痛胸闷多甚于心悸怔忡,时有活动后好转。在中医学理论中,实证胸痹多由病理产物而生,最为常见的为痰、瘀或痰瘀互结。痰阻胸中,可见胸中闷痛,气短咳喘,时可见患者咯吐痰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之第九》中提出瓜蒌薤白系列[5],其中瓜蒌薤白温阳宽胸,调理上焦气机,随着症状严重程度不同,搭配亦不相同。如胸痹短气,胸背痛,加白酒温补肺气;如胸背彻痛不能卧,则加白酒半夏,在温阳基础上加强化痰理气之效;如“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则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取桂枝温阳下逆,厚朴枳实宽胸散结。瘀血所致胸痹,多为刺痛,时作时止,时有夜甚于昼,多在运动后好转。伤寒论中并未对瘀血胸痛有直接论述,但遵循“阳微阴弦”“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诊疗原则,在临证时常以温阳为主,佐以活血,所谓“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在常用的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之外,可用桂枝汤加减,通血脉,逐瘀阻。

2.3阴阳不调此类胸痹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阴阳虚损,难以相衡,故常有心悸、胸闷、胸痛隐隐,甚至痛引肩背上肢,夜不能寐。或见于平素重思虑,少休息之人,思虑少寐耗伤阴血,阴不敛阳,阳不入阴,不能相调而见心悸胸痹。阴阳不调而胸痹的患者,或有平素体虚,但大部分并没有气喘、水肿等心功能减退的明显体征,在体格检查或临床化验中也往往没有阳性结果。此类患者多形体消瘦,情绪易波动,平素多思虑,胸痹发作常与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相关,可自行缓解,继而反复。此类患者多采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并治中》中主治“胸满烦惊……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0],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入茯苓、大黄、桂枝、龙骨、牡蛎,调和阴阳,镇惊安神。另有阴虚火旺之胸痹,症见胸闷心悸,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也属于阴阳不能相合,可用补气养阴之法,多以生脉散加减。由于此类患者多年纪较大,也可辅以补肾养血,精血充足则脏腑得养,方可气机顺畅。此外,阴阳不能调和致胸痹的患者,大部分精神负担较重,思考问题容易极端化。在诊疗时要耐心温和,注意交流时的语气和措辞,尽量减少患者的精神负担,增加患者对自身疾病康复的信心。

3 病例举隅

3.1案1患某,男性,60岁。初诊:2014年4月16日。主诉:阵发性胸闷、胸痛、心悸2年余。现病史:时有胸闷胸痛心悸,心悸气短。与情绪波动相关。含服救心丸后可缓解。每次持续时间约10 min至3 h不等。时有头晕头痛,双下肢麻木。纳寐可,便略干,尿黄。略有口苦口干,乏力。舌紫暗,苔淡黄,脉弦细。Bp 140/98 mmHg。既往病史:高脂血症,颈椎病,腰椎病。检查结果:心电图、平板实验及动态心电图均未见异常。诊断:胸痹。辨证:痰瘀互结。处方:黄芪30g,桂枝10 g,白芍15 g,瓜蒌仁10 g,法半夏10 g,黄连3 g,川芎10 g,石菖蒲10 g,丹参15 g,薤白10 g,郁金10 g,煅牡蛎30 g,延胡索10 g,龙骨25 g,茯苓15 g,白术15 g,干姜10 g,甘草10 g,大枣6枚。14剂,水煎温服。患者服药后自觉症状好转,以此方长期调养。

按语:陈教授认为,该患者为前所谓“阴弦甚于阳微”。该患者胸中闷痛,舌紫暗,苔淡黄,可知胸中痰瘀互结。“阴”结胸中,气机不畅,故有头晕胸闷;“阳”微不能行,体内代谢失调,可见口干口苦,血脂升高等症。故以瓜蒌薤白汤合桂枝汤,涤痰通阳,佐以化痰活血清热之品,收效满意。

3.2案2患某,男性,20岁。初诊:2014年3月29日。主诉:偶发心前区刺痛10年余。现病史:时有心前区刺痛,伴心悸。活动后易心悸。肢冷冬甚。纳可。多梦。舌红苔淡黄脉细涩。检查结果:心电图示显著窦性心律不齐;心脏彩超示三尖瓣返流,左室顺应性降低,心动过速。诊断:胸痹。辨证:心阳气虚。处方:黄芪30 g,桂枝10 g,白芍15 g,川芎10 g,当归10 g,鹿角胶10 g,煅牡蛎20 g,龙骨20 g,茯苓15 g,白术15 g,太子参10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干姜10 g,甘草10 g,大枣10 g,延胡索10 g。14剂,水煎温服。患者服药后自觉症状好转,心悸肢冷未作。以此方加减为膏方,长期服用,处方:黄芪50 g,桂枝50 g,白芍50 g,丹参60 g,川芎30 g,鹿角胶30 g,阿胶30 g,茯苓50 g,白术50 g,红参40 g,麦冬60 g,五味子50 g,防风50 g,干姜40 g,生地黄60 g,煅牡蛎50 g,龙骨50 g,大枣30枚。2剂,夏秋补益清膏1套,温阳振衰颗粒1盒,共为膏。

按语:陈教授认为,该患者为前所谓“阳微甚于阴弦”。畏寒肢冷,劳后心悸,此为气虚。虽病位在心,其本仍在肾。气虚则血行不畅,故胸中瘀血刺痛。阳气虚衰,不能与阴相守,故夜寐多梦。因此,方用桂枝汤合生脉散,温阳益气,龙骨牡蛎调和阴阳,佐以滋肾养血之品,补气和血,收效满意。后效不更方,以此方加减为膏方,长期服用,缓缓调养。

4 结 语

胸痹一证,病机不出“阳微阴弦”,其证无论虚实表里,寒热痰瘀,须首调气机,气机通达则痹自除。理气之法不外和阴阳,故遵内经所言“伏其所主”,虚实补泻,随机而变。在调和阴阳的过程中,行阳气,通经络应为首要之务,经络通,阳气行,方可补泻。如前病例,虽阴虚明显,仍佐加小量桂枝汤,取其温通之义,疗效显著。可知,“阳微阴弦”之证,应“以平为期”,无论温法、清法、和法、补法,根本目的都是气脉通调,自然“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1]陈新宇,陈青扬.《金匮要略》治病贵通学术思想及临床意义[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4):704-709.

[2]陈新宇,陈青扬.谨熟阴阳,以平为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53-56.

[3]熊抗美.“阳微阴弦”浅谈——结合冠心病100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1988,17(5):43-44.

[4]金丽.《金匮要略》“阳微阴弦”义理发微[J].吉林中医药,2001,21(1):3.

[5]田芸.胸痹辨治中“阳微阴弦”含义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3):451-452.

[6]盛小刚,潘光明,赖仁奎,等.《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篇在治疗冠心病中的应用体会[J].中医药导报,2010,16(8):15-17.

[7]沈绍功,韩学杰.胸痹的中医急诊辨治[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628-1629.

[8]曹颖甫.金匮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1.

[9]杨权生,潘俊辉,杨辉,等.扶阳益气法治疗胸痹的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7):657-659,600.

[10]苏宝刚.金匮要略讲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

R249.8

A

1004-745X(2016)05-0819-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5.0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173213/H2708);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11FJ3042);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201106);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5c1047);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1B341)

(电子邮箱:chenxinyuchen@163.com)

2015-12-18)

猜你喜欢
温阳胸痹阴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藿芪温阳丸醇提部分提取工艺的优化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肾病综合征采用温阳健脾汤治疗的效果分析
胸痹便秘患者的中医辨证施膳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