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庆勇副教授应用薏苡附子散治疗胸痹心痛的思想初探*

2016-01-29 22:19钟小雪指导何庆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5期
关键词:薏苡方证症见

杨 韬 钟小雪 指导 何庆勇(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何庆勇副教授应用薏苡附子散治疗胸痹心痛的思想初探*

杨韬1,2钟小雪1,2指导何庆勇1△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何庆勇副教授在经方治疗胸痹心痛方面颇有心得体会,常用薏苡附子散来治疗胸痹心痛(寒湿阻痹证)。在学术观点上,何庆勇副教授特别强调“方证辨证”“谨守原方原量”“注重经方叠用”3个方面;在运用技巧上,何庆勇教授非常注重“缓急”二字的把握。临床上,何庆勇教授运用这些经验不仅治病所愈颇多,而且价廉效宏,深得患者认可。

何庆勇薏苡附子散胸痹心痛“缓急”的理解方证辨证剂量经方叠用

薏苡附子散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常用来治疗胸痹心痛(寒湿阻痹证)。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胸痹心痛是在胸痹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的一种严重病证[1],主要涉及西医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何庆勇教授酷爱中医,矢志岐黄,尤善经方,在经方治疗多种疾病方面颇有建树,特别对于疑难杂症,屡起沉疴,颇有临床心得。笔者有幸跟随何庆勇教授学习,发现其运用薏苡附子散治疗胸痹心痛,常有价廉效宏之功而得到患者赞赏。现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薏苡附子散介绍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讲“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何师认为临床上要使用薏苡附子散,重点就是把握“缓急”二字。关于“缓急”的解释有以下5种观点:1)当“时缓时急”讲。如清·程林在《金匮要略直解》所说“寒邪客于上焦则痛急,痛急则神归之,神归之则气聚,气聚则寒邪散,寒邪散则痛缓,此胸痹之所以有缓急者,亦心痛去来之意也”,程林认为此处“缓急”乃时发时止,时缓时剧之意。2)当“四肢筋脉拘紧”讲。代表医家有清代的徐彬和尤怡等。徐彬曾在《金匮要略论注》中说“缓急是肢节之筋有缓有急,乃胸痹之邪,淫及于筋也”,认为“缓急”是邪气及筋所致的筋脉拘紧;尤怡则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痹不用,则筋失养而或缓或急,所谓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者是也”,认为“缓急”是筋脉失养所致的筋脉拘紧。两者认识上虽有所不同,但都认为“缓急”是胸痹而兼有的手足拘紧。3)当“口目有急有缓,且偏痛一侧”讲。以清代邹润安为代表。邹润安在《本经疏证》中说“筋之系头项手足者,即为引纵……亦非引即纵,非纵即引,又未必乍纵乍引……然而五脏六腑之寒气……寒冲于左,逼热于右,则左急而右缓;寒冲于右,逼热于左,则左缓而右急”。邹氏认为“缓急”指的是口目有急处有缓处,且有左右疼痛缓急交错。4)当“急症”讲。代表医家如清代的周扬俊。周氏在《金匮玉函经二注》中指出“胸痹缓急者,痹之急证也”。他认为“缓急”是由胸阳不振,寒湿痹阻所致的急危重症。5)此外,当代医家刘渡舟认为“缓”字为缓解之意,是指治法,刘认为“缓急,指治法要缓解胸痹急剧疼痛”[2]。何庆勇教授认为第一种解释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即“缓急”二字是“时缓时急”之意。薏苡附子散主治的患者多为阳虚湿阻型胸痹心痛患者,患者症见胸痹心痛,遇寒湿加重,面色晄白,畏寒肢冷,周身困倦乏力,食少眠差,舌淡苔白腻,脉缓。此类患者遇寒湿之邪,如阴雨天或雾霾天等,则胸闷、心痛发作;若无寒湿之邪来犯,则胸痹、胸痛不发作,病情平稳。

薏苡附子散以薏苡仁、附子二药成方。《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薏苡仁为上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而附子为下品,“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3]。何庆勇教授认为薏苡附子散中薏苡仁除湿,附子温阳,二药配合,可除寒湿之痹。且薏苡仁甘而微寒,恐有助寒之弊,附子辛温可制薏苡仁之寒,二药合用,温凉相配,辛甘相化,共奏扶阳通痹之功。

2 运用薏苡附子散治疗胸痹心痛的学术思想

2.1方证辨证方证辨证是《伤寒论》的精髓。方,指经方,一般专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证,是指《伤寒杂病论》的证,是指证候,是用以反映疾病痛痒的客观“验证”[4]。“方证”就是经方的适应证,如桂枝汤证、柴胡汤证。方证辨证就是辨某方证以及人体发生病情时整体反映的证候。只要这两个证相对应,即可治疗,不必拘泥于西医是何种疾病[5]。经方立法严明,用药严谨,只要辨之得当,常常效如桴鼓。何庆勇教授深谙方证辨证之道,他认为方证辨证是用经方治疗疾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它的核心就是还原仲景当年看病用药的现场,还原仲景当时的辨证思路,拂去众多繁琐而不实用的过程,直接切中疾病要害,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在临床上,何师坚持方证辨证,所治众多。

至于薏苡附子散的方证,历代经方大家有自己的见解。清·高学山认为薏苡附子散的方证是:喘息咳唾,背痛短气,及不得卧,有时而发,有时而急[6];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张长恩则认为是:寒湿痹痛,时缓时急者[7];日本汉方学家尾台榕堂认为薏苡附子散的方证是:胸痹,痛有休作缓急者或一身痹而恶寒,或身体浮肿疼痛者[8]。何庆勇教授以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认为薏苡附子散的方证是:胸痛、胸闷,遇寒遇湿(阴雨天)加重。

在临床上,何庆勇教授常常据证用方,即有是证,用是方。如对于胸痹的治疗,何师常以瓜蒌薤白白酒汤为基本方,用治胸痹见短气者;如若患者有胸痛彻背,不得平卧,常用瓜蒌薤白半夏汤;但若胸前疼痛为牵涉痛,则可以考虑用桂枝生姜枳实汤;而胸痹时轻时重,遇寒湿加重者则用薏苡附子散。可见,何庆勇教授在治疗疾病时,会根据不同的症状而对方子加以适当调整,且多为整个方子的调整,少有单味药的加减。胸痹者,多有阳气不能外达,而用瓜蒌薤白白酒汤,主要运用薤白和白酒通达阳气之功,以及瓜蒌宽胸之用。而如若有时轻时重,甚或遇寒遇湿加重者,在前证的基础上,又有了阳气受损,寒湿内盛之弊,此时运用薏苡附子散则更有效。即见到胸痹心痛患者,若兼有症状时轻时重,遇寒遇湿容易加重的情况,只要舌脉大致吻合,便可以直接使用薏苡附子散治疗,而不必再从脏腑、经络以及气血阴阳辨证分析一遍。而患者表现的这一系列症状可以称为“薏苡附子散证”。凡是符合薏苡附子散方证者,无论是心脏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绞痛还是急性心肌梗死均可用薏苡附子散治疗。何庆勇教授这样的辨证分析思路简捷有效,便于临床使用。

2.2注重药物剂量“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药物剂量会直接影响效果,甚至改变治疗方向。如桂枝汤主要用于太阳伤寒表虚证,其中桂枝是三两。如果桂枝量改成五两,就变成了桂枝加桂汤,主要应用于误用温针或者发汗太过而发的奔豚气。何师认为,应用经方治病的另一关键就是药物剂量,要尽量还原到原方原剂量,不能擅自更改药物剂量,更不能随意增减药味。经方立法之严明,用药之严谨,非一人一时之力可超越,如果拘泥于后人定下的药物计量标准,不敢有任何逾越,因而减少药物用量或更改药物用量比例,往往难以体会到仲景当年用药的真谛,造成经方无效的假象。《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对薏苡附子散用量的记载为:“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据考证,汉代的一两相当于13.8 g左右[9],附子一枚中等大小的约为14.2 g[10],所以,运用薏苡附子散时应注意:薏苡仁与附子的用量比例应控制在5∶3左右。临床上,何师的常规用量是:薏苡仁15~50 g,附子9~30 g。

另外,何师运用薏苡附子散的经验是,若是寒重甚者,症见恶寒怕冷,喜蜷缩,胸腹冷痛、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得温痛减,遇寒加剧,舌淡苔白,脉缓涩,则可以加大附子的剂量,一般附子用15~45 g,薏苡仁用10~30 g。但考虑附子有毒,何师在运用时,附子量常从10 g开始,如患者感觉良好,服药后无舌麻情况(以舌麻为度[11]),可以酌情逐渐加大附子剂量至起效。若是湿重甚者,症见头晕头胀,身体困重,纳食不香,大便黏滞,小便混浊,妇人见白带秽浊,舌苔腻,脉濡缓,则可加大薏苡仁的用量,一般薏苡仁用20~60 g,附子用10~15 g。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国家2002年2月下发的《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薏苡仁属于药食同源的植物,所以可放心大剂量使用。

2.3经方叠用经方叠用是方剂应用的特殊形式,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将两首或两首以上经方相合为用。它可以增加临床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在疾病复杂多变的境况中,力求达到全面、准确、理想的治疗效果[12]。何师临床上擅长经方叠用,抓主症,叠用2~3个经方,叠用后疗效更加明确、见效更快。根据何师的经验,若症见心下悸,烦躁,肢厥,而小便不利,舌淡少苔,脉沉细者,则合用茯苓四逆汤以回阳救逆,安神定悸;若症见心中悸,烦躁,腹中急痛,体瘦,舌淡苔薄白,脉弦涩者,则合用小建中汤以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若症见小便不利,小腹硬满,渴不欲饮,舌苔白滑,脉浮数,则可合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若症见心烦,腹满腹痛,便溏,舌红苔薄白,脉数,则可合用栀子干姜汤以清上温下,清心散寒。

3 典型案例

患某,女性,49岁,2015年10月23日初诊。患者1年前快走或活动后30 min出现左胸前区不适,以胸闷、牵涉痛为主,每次持续1~2 s,服用复方丹参滴丸罔效,夏天或晴天症状较轻,冬天或阴雨天加重。近1周诸症加重,快走30 min即感心前区疼痛伴全身乏力;甚为苦恼,遂前来求治。刻下症见:活动后胸闷,心前区疼痛伴全身乏力,遇冷或阴雨天加重,后背沉,大便2~3次/d,偏稀;夜尿1次;纳可,寐安;形体中等偏胖,舌暗红,苔薄黄,脉沉。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广泛T波倒置,低平。西医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辨证为薏苡附子散证,方用薏苡附子散:炒薏苡仁35 g,黑顺片20 g(先煎1 h)。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患者诉服1剂中药后胸闷、胸痛即减轻,快走30 min无明显不适。2 d后诸症痊愈,自诉加速快走1 h也无胸闷胸痛,亦无疲劳感。

按语:本案中患者症见活动后胸闷,心前区疼痛,遇冷或阴雨天加重,后背沉,大便2~3次/d,偏稀。从病机角度,寒湿之邪客于胸中,加之患者心阳不振,则胸闷,甚则心前区疼痛,遇冷或阴雨天加重;湿邪阻滞周身气机,则出现困倦乏力,后背沉;寒湿困脾,脾阳不足,失于运化,则出现大便偏稀;证属胸阳不振,寒湿痹阻。从方证角度,患者症见活动后胸闷,心前区疼痛,遇冷或阴雨天加重,符合薏苡附子散的方证,故辨证为薏苡仁附子散证。单用薏苡附子散方,谨守仲景原方用量,一剂即见效,2 d即痊愈,方证辨证之妙,经方之奇,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35.

[2]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88.

[3]清·孙星衍.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4]刘渡舟.方证相对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5.

[5]陈雁黎.胡希恕伤寒方证辨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4.

[6]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111.

[7]冯世纶,张长恩.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M]. 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52.

[8]日·尾台榕堂著;徐长卿点校.类聚方广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47.

[9]何庆勇.伤寒论钤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8-51.

[10]韩美仙.基于药物重量实测的经方本原剂量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05-11.

[11]刘沛.附子中毒与排病反应辨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9:164.

[12]何庆勇.经方叠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2-10.

R249.8

A

1004-745X(2016)05-0821-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5.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202803);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ZZ0908023)

(电子邮箱:heqingyongg@163.com)

2015-12-04)

猜你喜欢
薏苡方证症见
薏苡功能性酒研究进展及工艺优化
基于胡希恕教授下利治验探溃疡性结肠炎六经方证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养咽止咳桑叶方
贵州薏苡新品种(系)的性状表现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不同水温对2种薏苡种子的萌发及黑穗病的影响
《伤寒论》“方证辨证”思想探讨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
李发枝谈方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