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

2016-01-29 19:47陈雪娟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技能培养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摘 要】从词汇差异比较、民族习俗研究、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中的社会意义等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

【关键词】高职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43-02

语言不仅仅是语音、词汇、句法、语法的总和,还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语言和文化两者紧密相连。重视语言形式而忽略语言在具体社会环境中的运用,忽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就会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导致交际的失败。英语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不能局限于语言的形式体系,不仅要注重语音、语调、句法、语法是否正确,而且要考虑到语言在使用时所涉及的文化因素,使语言更加得体,符合目的语的社会规范。在实际交际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非常强,语音语调很标准,语法准确,语言表达非常流畅,但在与外国人实际的交际中,由于对所学语言民族的社会习俗,禁忌缺乏了解,常常令对方误解,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

高职外语教学中大量的外国语境被转换成本国语境,强调本族文化的准则和价值,胡文仲等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上对这方面重视不足,学生犯这类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教材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许多课本都包含着这样的“对话”: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Where do you come from?Where are you going? Are you married? 这些都是中文思想+英文的形式,都是一些文化禁忌,过于干涉别人的隐私。如果学生机械模仿,就很容易造成交谈的不愉快。显然,在高职外语教学中,如何进行系统的文化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拟从词汇差异比较、民族习俗研究、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中的社会意义等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

一、加强汉英词汇内涵意义及外延语用文化意义的对比

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语言中的文化因素,绝大部分蕴含在常用词汇及其语用意义当中。在实际交流中,语言上的“文化错误”要比语法错误更令人难以接受,因此,要缩短交流中的文化差距,消除社交中的不愉快,教学中要重视汉英词汇文化意义的比较。一些词虽然在英语里能找到概念相同的词语,却可能出现文化含义的不对应或假对应。例如,“红”在中国习俗里表示喜庆,新年时候,中国人常常在门口两侧贴上红色对联,放红色炮竹,敲着红色大鼓,舞着红色长龙,庆祝新一年的到来。而英语里,“red”则是一种暴力的象征。“牧童”一词在中文里是给人的联想是骑在牛背上的牧童,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情。而在英语里,“cowboy”常常让人联想起18至19世纪在西部广袤土地上一群热情无畏的开拓者,他们富有冒险和吃苦精神,是他们值得骄傲的“马背上的英雄”。“农民”一词,在中文里是具有忠厚朴实的品质,而对应的英语“peasant”在英美人眼中都是心胸狭窄、刁钻的农民。“龙”在中国人眼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是中国独特文化的凝聚和沉淀,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意识已经渗透入我国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而“dragon”一词在西方的《圣经》里是“魔鬼”和“撒旦”,邪恶和暴力的象征。当我们说一个人嫉妒心很重时,我们常常用“醋”这个词来做形容,而英美人很难把醋与妒忌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交流中进行语言编码时不能在“醋”这个字上直接加上英语“vinegar”这个新标签,这样会让英语本族人听起来感到莫名其妙,而应进一步解释其文化上的比喻意义。当一个汉语词汇有着与多个概念相同的英语词相对应时,翻译时要尽量选择与英语文化没有冲突,不让英语本族人产生负面联想意义的词。例如,要向英美人推销一种“白象”牌电池,如果直接翻译成“White Elephant brand battery”的话,可能没有一个人愿意买这种电池,因为在英语中“white elephant”只是一种华而不实的摆设物而已。再如,一个导游向外国客人介绍一个“金三角”经济开发区时,禁忌用“Golden Triangle”,此词让人误以为是东南亚一个生产贩卖毒品的地方。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汉英两种语言有各自不同的语素和语义结构,分表不同的概念系统。用英语同本族人交流时,如果只对语言进行单纯的概念意义的编码与译码,不加考虑其文化因素,就很容易导致对方误解。

二、加强对汉英两个民族风情和习俗的学习和了解,避免文化冲突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文化是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语言是思想的具体形成。”吴国华认为,文化可分为两种,一是大写字母“C”文化(即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二是小写字母“c”文化,即普遍的社会习惯或某一社会成员对其文化的适应能力。一个国家的正式文化对每个人固然有影响,但最有影响的是普通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所特有的文化形态。学生只学习目的语民族的正式文化,并不一定能避免交际中的禁忌。很多交流中出现的问题与障碍,往往是缺乏对对方民族风情和习俗的了解。因此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做到“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在英语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各种礼俗:

1.问侯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必然会有拘于形式的问候语出现,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有学者认为中国人从上古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又不断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经常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由于重视吃,因而发展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至今,中国的饮食文化都世界闻名。同时,为了共同抵抗自然灾害,古代人往往喜欢同族聚居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的村落,由于一个村的人都是远近亲戚,因此邻里之间都非常的友善,串门串户是非常随意的,大家相互见面时,就会关心地问:“你吃了吗?你要去哪里?”或者明明看见一个人在砍柴,也会明知故问:“你在砍柴?”而英国人从古就生活在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上。海在英国人的生活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与海洋相关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大不列颠人的至宝。由于四面环海,以及受到海拔高度的影响,英国的天气变化得很快,在英国北部更是明显,这会儿还是大晴天,下一刻可能就会跨风下雨,阴晴不定的天气,让英国人每每出门都会带上雨伞,从而,天气也成为了他们最关心的话题,慢慢就演变成了一个寒暄语,谈论天气只是为了找到共识和相同点,然后接着聊下去。例如,一位英国人突然对一个中国同事说:“Is it cold,isnt it?”可是那天刚好阳光和煦,比前几天还温暖,这个中国同事就如实回答:“不,不冷啊。”这位英国人当场就愣住了,一时间说不出话。这就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在日常寒暄中要遵守“yes”的准则,否则,就没有共同话题,就聊不下去。美国人喜欢用“How are you doing?”来进行聊起共同话题,如果不遵守“同意,赞同原则,而直接说“I am bad.”而不是“good”,也许话题就无法再继续。还有一个误区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学生往往习惯用汉语问候进行交流。见面的时候也说“Have you eaten the meal?”别人会误以为你想请吃饭;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别人也许会纳闷:“怎么能干涉我的私人问题呢?”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在跨文化交际中,日常对话中应肯定赞同对方的观点,这样才能使交流顺利地进行。

2.中国人的自谦与西方人的自赞。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比较崇尚集体主义,国家,集体,学校,家庭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的利益,语言中凡涉及社会应酬与人际关系的词语无不打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的烙印。中国人有很多指代自己或与己有关的谦词,如“寒舍”、“薄酒”、“敝人”、“在下”、“犬子”、“贱内”、“不才”、“老朽”、“拙作”、“窃以为”、“愚见”。接受礼品或谢意时中国人也要自谦一番,说“不敢当”、“有愧”、“过奖”之类的话,而且,礼物还不能当客人面前打开,生怕别人说自己贪心。客人到家里做客时,主人会一个劲儿地说些自谦的话,如“家里摆设简陋”,“屋子有点小”。招待客人吃饭时,尽管备了一桌的好菜好酒,嘴上还是说,“家里没备有什么好菜”。如果客人是外国人,心里一定很纳闷:“我们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住起大房子的”,“为什么用这么一大桌不好的饭菜来招待我?”这就由于用语习惯的不同而导致误解,产生笑话。英美国家推崇个人主义,追求个体自由和个人利益是人的权利,强调个人突出,没有这种厚彼薄己的自贬传统。当受到表扬时,英美人则坦率地认可,使用“Im so glad…”“Its so lovely”,“Thank you”等语句。客人送来礼物时,会当面打开,并用言辞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西方人可以在公共场合赞美女性的容貌或者服饰,如:“你今天晚上多么迷人啊!”“你穿上这条裙子真是太漂亮了!”但中国人比较含蓄,一般不习惯于异性对自己的这种恭维。

三、注意学习两种文化中相同的非言语行为所产生的不同社会意义

所谓非言语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它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言语交际的有效途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可能会使用同一种非言语行为,但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意义。例如,在汉语和英语中,点头表示赞许、同意、肯定,而在印度、希腊等地,意思恰好相反;在美国,人们常把拇指和食指搭成一个圈,剩下的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用以表达“OK”,即同意或没问题,而在巴西却是“肛门”的替代语;在美国,目光正视对方,是正直和诚实的标志,而在中国,正视对方会被认为是粗暴无理,所以一般故意回避直接的目光接触。

四、结语

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进行大量的教学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普通文化,即日常社会习俗,也要掌握有关的正式文化,即政治,地理,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各方面的具体文化;让学生了解常用词汇内涵并能通过妥当的言语辨认和表达不同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通过大量系统的听看具有不同背景的人的对话材料,从而熟悉他们的言语特征和非言语特征,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王治奎.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4]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外语学刊,1990(3)

[5]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6]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

[7]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外语学刊,1990(3)

【作者简介】陈雪娟(1979- ),硕士,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技能培养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劳技教学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践与探索
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幼师手工课教学和动手能力实践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