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追问,构建高效课堂的利刃

2016-02-01 05:13翁惠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1期
关键词:笔者课文思维

翁惠明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课堂追问,是在课堂上对需要学生掌握的学习内容,为使他们彻底弄明白,一问之后再次提问,反复提问,直到学生融会贯通,透彻理解。成功的课堂追问能有效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反思,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进程;有利于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动”起来。实践表明,课堂追问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的目标。

一、以课堂追问为媒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目前,很多小学课堂,基本上是老师们孜孜不倦地把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尽可能详细地进行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记,遇到生涩难懂的古文,老师教得无可奈何,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归根结底,是缺少交流互动,学生大脑疲劳,没有进一步思考的动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应该适当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促成学生积极地课堂追问,因地制宜地借鉴、吸收和利用,把课堂追问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把知识点记牢抓住,还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199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孩容韵琳演唱了一曲只有几句歌词的《七子之歌》,当时让所有的观众动容。学习《七子之歌——澳门》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小女孩竟然能用不标准的发音和简单的歌词能打动亿万观众的心灵?同时请学生思考几个知识点:“妈港”的真名是什么?他的母亲是谁?是谁虏去了“妈港”的肉体?为什么他要回来?一系列“刨根问底”的问题,让同学们在解开一个疑问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个疑问,通过不断把这些疑问弄明白、搞清楚,层层递进,终于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感悟到了这首诗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以课堂追问为契机,探索新型教学理念

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追问”?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同时还要具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首先,对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加压、自我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理念重塑的过程。其次,需要灵活处理课堂所发生的一切预期之外的“神”提问。恰似一台直播晚会主持人,不仅要求他有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能够控制现场氛围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脉搏,与学生平等地交换意见,因地制宜掌握追问的节奏,既不能让课堂混乱得失去控制,又能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学习《长江之歌》一文时,笔者首先播放了这首经典的歌曲,随后,讲解了这首家喻户晓的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社会影响。紧接着,又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1984年元旦,东北沈阳市。一张明信片被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投入路旁的邮筒里。卡片上总共不足200字。当年的春天,这个年轻的作者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来到了首都北京。原来,他偶然参加了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的歌词征集活动。投入邮筒的那张明信片,就是我们现在朗朗上口的《长江之歌》,他的作品从四千五百多件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学生们感到非常惊讶,原来这个伟大的作品产生过程竟然如此平凡。伟大孕育在平凡中,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可能做出伟大的事情。通过这次课堂追问,让学生不仅了解到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也明白了一些人世间的道理。

三、以课堂追问为平台,积极诱导交流互动

如何让追问成为孩子们课上的习惯?首先需要教师放下姿态积极诱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鼓励他进一步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被动性的“要我学”逐渐过渡为主动性的“我要学”。这要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基础上,站在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牢牢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再恰到好处地进行追问。

在学习《楚王好细腰》一文时,笔者曾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为学生进行了简短的讲解。这时候,有个学生问道,“老师,难道他们真的不会感觉饿吗?”笔者用鼓励的眼神反问道:“你认为他们饿不饿呢?”学生回答:“肯定饿得难受!”笔者说:“对呀,哪些官吏即使自己饿得难受也不肯多吃,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时候,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笔者对他们的意见进行梳理后,肯定和称赞他们的想象力,对于他们勇于思考给予了鼓励,最后,笔者讲解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社会现实意义,使学生们印象深刻。时隔多年,一次在与学生的聚会上,还有学生提到当时难忘的情景。

加强课堂追问是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改革措施之一,如果抱着一套一成不变的教案讲课,就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我们要不断学习,深入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市泉港区涂岭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笔者课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