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6-02-12 12:25涂舒云朱朝枝
台湾农业探索 2016年1期
关键词:农户农民农业

涂舒云,江 敏,朱朝枝



漳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

涂舒云,江敏,朱朝枝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进步,农民生产的分散性使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难以适应当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该文以漳浦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对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总体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有利于推动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实现农民的增收。

漳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对策

1844年英国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诞生,成为全球范围内合作社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发展至今,该合作社已有171年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的进步,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渐渐不适应当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的分散性,也使得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掀起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热潮,政府也着力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业经营体系,并出台了多种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鼓励、扶持政策与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成为建设新的农民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的热点。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增快,每年的同比增长率均超过30%,然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漳浦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漳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的分析,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促进漳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也为其他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并进一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市场竞争力,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

1 漳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分析

1.1漳浦县农业发展概况

漳浦县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南端,是农业生产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目前全县共有乡村人口793804人,其中农林牧渔从业人员273908人。主要农业产业为水果、花卉、畜牧、蔬菜、水产、食用菌等六大类。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108.94亿元,粮食、水产、园林水果产量均位于全省的前列。

1.2漳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漳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每年新增数量均超过100户。当前,全县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924户,出资总额50.5亿元,成员总数6827人,覆盖全县31个乡镇场、290个行政村,发展数量位居全市首位。这些合作社在开展农村技术培训、信息服务、搞活农产品流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市场风险大等问题。

1.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运作模式及特点

1.3.1能人牵头型能人在农村里通常发挥着榜样和领导作用,如各类生产大户、运销大户、技术能人等,这类人具有一定的技术和领导能力,自身农业生产规模较大且取得不错的成效,经验较为丰富,拥有较广泛的销售渠道,能够影响并带动周围的农户一起参与。如漳浦县的天成养殖专业合作社,该社即由经营能手牵头,先与客户联系好,铺设好产品的销售渠道,再由合作社带头将农民们组织起来,通过统一供应种苗和饲料、提供技术培训(如养殖技术、销售技巧)等经营模式进行运作。

1.3.2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产业化程度较高、有较为先进的技术和专属的品牌、市场渠道广,能很好地发挥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农户提供生产全过程的配套服务。而“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化解农民的种植风险,推动农业基地化发展,进而实现标准化生产。如长桥镇的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福建新润食品有限公司也通过“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发展订单农业。

1.3.3农超对接型为降低流通成本,保障市场供应,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经济纠纷,不少合作社采取了“超市+合作社+农户”这一基本模式,由农民、合作社与超市规范订立产前、产中及产后合约,统一栽培、管理和营销,通过签订合同,发展“超市农业”“订单农业”。如绿盈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法国“家乐福”、上海百联集团等企业签订购销合同,销售额达到3600万元。

2 漳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优势

2.1良好的区位优势

漳浦县是海西核心地带,是福建省南部的沿海县域,是全国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国家级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实验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东临厦门,南抵汕头,与台湾一水之隔,厦深高速铁路、沈海高速公路以及324国道、省道等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并配套有相应的铁路设施,海陆面积广阔,拥有267 km的海岸线和27个优良的海湾,区位优越、物产丰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农产品的出口和运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2优越的自然条件

漳浦县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降水条件良好,全年平均气温21.8℃,无极端天气。凭借得天独厚的农业土地资源,漳浦县的粮食种植和花卉、果蔬种植及渔业养殖已形成较大规模,农业生产项目品种繁多,成为福建农副产品、海产品主产地,是福建首个供港蔬菜基地县。

2.3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漳浦县是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正围绕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如建设生态休闲农业驿站等,不断扩大现代农业标准示范基地,并在全省率先规划创建漳浦农民创业园,建成扬基生物园、利苑大棚蔬菜等特色项目,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2.4对台对外农业合作体系日益完善

在我国首批设立的两个台湾农民创业园中,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就是其中一个。近年来,漳浦县不断加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建成科技服务中心、海峡两岸花卉集散中心、农业硅谷等项目。在政府的支持下,漳浦县相继成立了我国首个由台湾农民加盟的“漳台农牧专业合作联社”、大陆首家纯台湾农民投资的“台湾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漳州市首个“合作社指导服务中心、服务站”,为农民提供了一条龙服务,为促进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感情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有效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结构的调整,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影响漳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

3.1外部因素

3.1.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政策法规欠缺我国现行的有关农民组织的相关政策法规的整体框架尚缺乏全面的谋划,农民组织尤其是维权组织发展的大方向不够明朗,严重影响农民组织的未来发展。现有的法律或文件虽然对有关农民组织的优惠政策有所明确,但缺乏可操作性,强调力度也不够,很难落实到位,无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农民组织的属性、功能、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进行相关的规定,其法人资格、法律地位也难以确定,对农民组织的优惠政策也没有能够以立法形式加以保护[1]。

3.1.2政府的单向管理与农民需求出现断层现象

长期以来,政府在农民组织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地方或乡镇政府、村委会对农民的事情大包大揽,使得农民的“等、靠、要”思想更加牢固,很难自发形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村民自治组织[2]。合作社不能真正为农民提供他们最想得到的帮助,久而久之会导致各合作社之间发展不平衡,使一些处于较不利地位的农户失去生产积极性。

3.1.3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产销矛盾突出成熟的市场体系应当具有价格发现功能和信息引导功能,但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还不具备这些功能[3]。多数合作社更注重于技术的交流和探索,而不是专门为农产品打开销路,寻找市场,帮农民找信息。因此,农民无法准确地获取可靠的市场信息,在农业生产中渐渐失去主动性和方向性。

3.1.4龙头企业处于垄断地位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中,龙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垄断地位,表面上实行的是“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机制,但实际上农户更容易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在信息的获取和价格的制定方面,双方的信息也不对称[4]。这种现象将使势单力薄的农民利益严重受到损害,不利于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3.1.5融资困难,相关措施不足资金问题一直以来是限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瓶颈。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仍不完善,市场化的交易机制尚未形成,资金的供求关系失衡较为严重,“农民贷款难”和“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困难重重[5]。当地合作社的融资渠道十分有限,基本采取的是政府支持和银行贷款两种形式,并且大多数合作社更倾向于寻求政府的支持,对于银行贷款的要求和程序并不熟悉,而融资过程中的相关保障措施不足也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积极性。

3.2内部因素

3.2.1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有些合作社虽制定了章程和制度,但没有严格遵守和执行。在生产经营上各自为营,没有体现“合作性”和“互助性”,为成员提供的服务有限,红利分配制度也有失公平,管理缺乏民主性[6]。人员的不固定、成员对管理的参与意识不强、对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的依赖性太大等原因导致合作社服务质量不高,内部管理混乱,很大程度上对合作社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3.2.2人才短缺,管理经验不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批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出现“空心化”,导致人力资源缺乏,土地利用率下降,土地资源浪费更加严重,农业生产增长缓慢,进而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现阶段,大多数农民组织缺乏有技术且懂得经营管理的人才,有关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也存在对现代农业技术及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掌握不足、决策力不够、开拓意识不强等问题,且对合作社缺乏深入了解,相应的市场经济活动能力和经验不足,因而较难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3.2.3经营分散,农民合作意识不强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对农民的影响仍是根深蒂固。农民常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对生活的追求相对较低。这类农民通常以个体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自律,不适应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需要[7]。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往往势单力薄,求助无门。当前,漳浦县范围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联社不多,各自经营往往面临着抵抗风险能力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困难,这就对合作社的发展极为不利。

4 促进漳浦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加强政府引导与扶持,完善法律法规

在推进农民组织化发展的进程中,政府应该正确发挥其在整个发展环境中的主导作用,为农民制定符合实际生产情况、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首先,应转变、优化政府职能,适当“赋权”给农民。减少行政干预,转变大包大揽的行政管理方式,加强政策指导、法规监督及环境的营造[8]。如在各乡镇设立指导服务点,为合作社提供“家门口式”服务;与各大金融银行建立政银协作机制,解决合作社及成员融资难题。其次,要重视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各乡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为全县的农民组织和农民提供服务。最后,政府应完善农民组织的法相关律法规,如完善合作化及税收的优惠政策等,为漳浦县农民组织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4.2联户经营,促进农民土地流转

积极探索“土地作价入股”办法,深化提升“合作社+农户”模式,由乡镇服务中心负责登记,将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合作社,并通过合作社与农户双方签订“协议书”,作为农民土地作价出资的“保单”,保障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的合法权益,有效解决农户自主耕种的土地难以成片经营的问题。

4.3重视人才引进和规范内部管理,提高合作社运作效率

人才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键,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人才体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培育合作社领头人、辅导员以及专门管理人员,努力使其成为具有合作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创新性人才,为农村传统的能人队伍输入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可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培育相关专业的人才,通过对项目进行扶持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农业院校的大学毕业生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予以保障。合作社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内部的规范运行,因此,应该加强规范引导,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合作社的运作效率。

4.4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培育新型农民,首先应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因此,国家应更加重视发展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培养具备文化、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能力的新型农民。通过教育培训等方法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9],使农民尽快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更好地融入合作社,实现增产增收。

4.5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农户资金难题

针对合作社及成员受担保和抵押限制而难于贷款的现实问题,应敢于创新信贷品种,探索农业设施抵押贷款的新办法,制定相关法规制度,如设立专门基金对融资或贷款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担保和补偿,实现设施农业进行抵押贷款的新突破。同时,可以联合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拓宽民间的融资渠道,简便融资办法,放低融资门槛,帮助农户解决资金链上的难题。

4.6加强联社建设发展,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

组建合作联社是加强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增强合作社独户的实力、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体系的重要举措,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冲击,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可以在充分尊重合作社成员意愿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合作联社,抱团发展,但应体现“自愿、平等、互利”的基本原则,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广大农民的共同利益。

[1]谢军.农民组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65-67.

[2]李桂丽,霍学喜.我国农民组织化模式探索与创新[J].农村经济,2009(3):7-9.

[3]刘冬梅,绍砾群.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及解决思路[J].农村经济,2005(2):112-113.

[4]詹静.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模式探究[J].农村经济,2006(10):70-71.

[5]桑瑜.基于组织创新的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2.

[6]杜敬梅,王晓蕾.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分析与对策[J].管理学家,2011(4):9.

[7]阮成,胡润华,杨超.农民组织化:理论分析与现实困境[J].乡镇经济,2007(10):47-49.

[8]刘宁.论政府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中的主导作用[J].探索,2008(3):180-182.

[9]郭荣军.农民组织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4):35-37.

Development Status of Farmer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 Zhangpu County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TU Shu-yun,JIANG Min,ZHU Chao-zhi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China)

With the economic progres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farmers’production has become scattered,which made the traditional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hardly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rural economy,leading to a lot of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By taking Zhangpu County as an example,the overall development status of local farmer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was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Then,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Last,the 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ocal farmer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were put forward,thus to increase farmers’income.

Zhangpu County;farmer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development status;countermeasure

F321.42

A

1637-5617(2016)01-0042-04

10.16006/j.cnki.twnt.2016.01.009

2015-10-03

涂舒云(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农村发展规划与社区管理.E-mail:1029635435@qq.com

江敏 (1967-),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业多功能性产业和农业气象.E-mail:493455464@qq.com

猜你喜欢
农户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