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谚语搜集整理与出版

2016-02-13 10:57李树新
中国出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谚语少数民族民族

□文│许 晋 李树新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庞大的谚语系统。从古至今,搜集整理谚语都是历朝历代“采风”的重点,如东汉时辑录的《四民月令》就是通过采集当时流行的农谚而形成的最早的谚语专集。两宋时期我国开始全面采集谚语,出现周守忠《古今谚》等谚语大观;至明清时期,杨慎《古今谚》、杜文澜《古谣谚》、翟灏《通俗编》等高质量谚语辑录成果层出不穷,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进入20世纪,伴随着民俗学热,中国开始了一场以歌谣研究为发端的民俗学运动,同时也掀起了中国各民族谚语搜集、整理和出版的新浪潮。

一、萌芽期(20世纪初~40年代)

早在19世纪40年代,西方社会搜集整理风俗、故事、谚语、歌谣、曲艺的活动蔚然成风,此后一些外国传教士和通晓汉语的外国人士对中国的风俗、民间文学、宗教等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做实地调查。20世纪中国谚语的搜集工作就是由这部分人最先开启的。1902年上海美国长老会出版社出版了美国人史密斯编著的《中国谚语和俗语》,该书阐述了中国谚语的数量和流行情况等,1937年哈特(Hart)将搜集的中国谚语辑录为《俗谚七百首》。

在西方这种民俗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很多文人也提出谚语田野调查和搜集整理的重要性,如1913年鲁迅指出:“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详其意谊,辨其特性,又发挥二光大之,并以辅翼教育。”[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很多民俗学会也将流传于老百姓中间的歌谣、谚语、俚语等口传文学作为调查对象。如《歌谣》周刊在《本会启事》中明确提出,要注重研究民俗文艺中的英雄故事、地方传说以及歌谣、唱本、谚语等韵文。风谣学会创办的《民风周刊》在稿约中强调刊载的门类包括歌谣、传说、谚语等。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歌谣运动,一批水平较高的谚语集问世,如史襄哉的《中华谚海》(1927)、朱雨尊的《民间谚语全集》(1933)、费洁心的《中国农谚》(1933)等代表了20世纪上半叶我国谚语类工具书的编纂水平。

这一时期谚语的搜集整理和出版还出现一个新亮点——地域性谚语搜集成果丰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刘半农将用吴方言写成的清代讽刺小说《何典》标点重印后引发社会各界关于沪谚的广泛讨论,鲁迅认为此举开启了“中国知识分子搜集民间谚语的新趋势”。[2]此后,辑录某一地域谚语的书籍相继问世,如马星骥的《山东谚语集》(1932)、赵质宸的《河南谚语集》(1933)、李寿彭的《华北谚语集要》(1934)、胡祖德的《沪谚外编》(1936)、王国栋的《河南省谚语类辑》、曹伯韩的《长沙谚》、叶镜铬的《绍兴谚》等。据曹伯韩统计,这一时期我国各省出版的谚语书籍不下三四十种。

二、发展期(20世纪50~7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谚语的发掘与整理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地域性谚语的搜集出版保持猛增势头,《四川谚语(第一集)》(1961)、《四川谚语(第二集)》(1964)、《温州谚语资料》(1962)、《陕西谚语资料汇编》(1963)、《广西民间谚语资料》(1963)、《苏州谚语选》(1963)、《宁波谚语》(1970)等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这一阶段既有对前人优秀编纂传统的继承,也有新的开拓。如196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兰州艺术学院大学系55级民间文学小组编写的《中国谚语资料》(上中下),该书是一部完备的谚语资料汇编,共收录全国各地现代谚语4万多条,所收谚语都注明了采集地点,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谚语搜集整理工作的“开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谚语的搜集整理得到重视,一批有影响的民族谚语图书出版

20世纪50年代,中国加强对民族问题的调查研究,对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积累了大量资料。此后20年间,少数民族谚语的搜集与出版成效显著,其中蒙古语、维吾尔语谚语集最为突出,如纳·赛音朝格图编《谚语集》(1954)和纳·赛音朝格图的《谚语集续》(1956)、额尔敦陶克陶编《蒙古谚语》(1959)、孟和巴特尔、巴音巴达拉乎编《新谚语》(1959)、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的《蒙古语谚语简易词典》(1977)、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谚语》(1979)、苏格尔编《谚语》(1979)、翟宜地编《维吾尔民间谚语及谜语》(1957)、金占祥编《维吾尔族谚语三百句》(1958)、刘鹗等编《维吾尔谚语》(1962)等。此外,《傣族谚语》(1960)、《柯尔克孜谚语》(1963)、《凉山彝族格言谚语选录》(1963)、《白族民歌、谚语、谜语集》(1963)、《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族谚语选》(1978)、《柯尔克孜族谚语选》(1978)、《哈萨克族谚语选》(1978)也是这一阶段出版的优秀少数民族谚语集。

2. 气象部门的气象谚语调查催生了气象谚语图书出版

50年代后,各地气象部门及研究机构重视气象谚语的调查,出版大量反映各地气候变化规律和经验的气象谚语图书。如《天气谚语》(1952)、《湖北天气谚语》(1959)、《贵州天气谚语浅解》(1960)、《内蒙古天气谚语》(1960)、《天气谚语汇编》(1960)、《青海天气谚语》 (1960)、《上海农谚》(1961)、《气象谚语》(1965)、《测天谚语汇编》(1971)、《气象谚语汇集》(1975)等。气象谚语的编纂人员包括一部分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及气象播报员,如上海市气象局收集整理《民间测天谚语》(1974)、黄冈气象台整理出版《黄冈地区天气谚语集》(1970),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朱振全等在全国十多个省进行了广泛调研,了解天气谚语使用情况,1977年出版了《天气谚语在长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一书,该书对所辑录天气谚语进行科学化验证,明确了每条谚语的地区性、时间性和使用的条件,兼通俗性与科学性于一身。

在“文革”时期,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核心部分的极“左”思潮也通过“谚语”的形式展示出来,形成了具有“文革”特色的革命谚语。谚语集的搜集整理为学者研究“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的语言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繁荣期(20世纪80~90年代)

20世纪 80年代,中国社会全面进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民族语文工作成为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国家在促进民族语文的翻译、出版及古籍整理事业,推进民族语文的学术研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民族语文工作,少数民族谚语的搜集整理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批学者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了解民间谚语,各民族谚语选集如雨后春笋般问世。

新时期出版的少数民族谚语合集有几十种之多,如曹廷伟《中国谚语集锦》(1980)、鄂嫩吉雅泰,陈铁红编《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辑》(1981)、景龙编《少数民族谚语荟萃》(1984)、李耀宗等辑《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1985)、毕坚编《云南少数民族谚语选》(1993)、周江编《中国少数民族谚语全编》(1990)、杨浩青编《中国少数民族谚语分类词典》(1993)、马雄福编《五民族谚语》(1991)等。

这一时期还出现大量以单一民族谚语为对象的谚语集,其中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谚语辑录数量最多,如《蒙古族谚语选》(1980)、《蒙古族格言俗语集萃》(1988)、《维吾尔谚语》(1984)、《新疆民族谚语集锦》(1990)、《维吾尔谚语详解词典》(1999)、《藏族谚语》 (1980)、《藏族谚语选编》(1988)、《常用藏族谚语词典》(1992)。其他民族谚语集包括:《哈汉谚语词典》(1986)、《凉山彝族谚语》(1982)、《彝族谚语读本》(1992)、《拉祜族谚语俗语集》(1993)、《纳西族谚语》(1998)、《锡伯族谚语选》(1986)、《回族谚语》(1988)、《乌兹别克谚语选》(1980)、《达斡尔 鄂温克 鄂伦春谚语精选》(1993)等多种。这些谚语选集不仅大大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宝库,还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文化交流,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民族谚语选,大都以汉译的形式出现,因此引起了从事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与研究者的广泛兴趣。”[3]除以图书方式辑录少数民族谚语外,期刊也是新时期少数民族谚语搜集整理的重要阵地,《华夏地理》《中国民族》《山茶》《民族文学》等刊物都开辟“谚语”专栏,搜集范围涉及景颇族、基诺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纳西族等十多个民族的谚语。

1984~199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开展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工作,这段时间被誉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的“黄金时间”。1997年国家“十一五”时期重点文化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编纂工作正式立项,对20多年来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取得成果的一次全面汇总。《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分为“甲编书籍类”“乙编铭刻类”“丙编文书类”“丁编讲唱类”,其中“讲唱类”含传说故事,民间歌谣、戏曲、谚语等几大部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中《达斡尔族卷》《鄂温克族卷》《鄂伦春族卷》《柯尔克孜族卷》《羌族卷》 《土族卷》《撒拉族卷》《维吾尔族卷》《乌孜别克族卷》《锡伯族卷》 《哈萨克族卷》等都收录了本民族的经典谚语。《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对各民族谚语的搜集整理和出版,进一步壮大了我国谚语编纂队伍,也促使谚语调查搜集整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新时期谚语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还向纵深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自20世纪80年代起,文化部启动了重大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中国谚语集成》是该项目十部文艺集成志书之一。20世纪最全面、规模最大的谚语普查、采集、挖掘与抢救工作开启,散落在民间浩如烟海的谚语资源得以变为有形的文化财富,反映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谚语文化遗产得以全方位呈现。80年代后先后出版了《中国谚语集成·宁夏卷》(1990)、《中国谚语集成·河北卷》(1992)、《中国谚语集成·湖北卷》(1994)、《中国谚语集成·湖南卷》 (1995)、《中国谚语集成·浙江卷》(1995)、《中国谚语集成·山西卷》(1997)、《中国谚语集成·广东卷》(1997)、《中国谚语集成·江苏卷》(1998)、《中国谚语集成·贵州卷》(1998)、《中国谚语集成·上海卷》(1999)等十几种,加上各地出版的地、县级分卷,达上百种。20世纪末《中国谚语集成》系列丛书“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各民族谚语创作和流传的面貌,体现出中国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们对谚语搜集、整理、翻译、研究的水平及成果”。[4]

20世纪中国谚语的搜集整理和出版是中国谚语史上的黄金时期,实现了三大突破:谚语调查方法从书本古籍考证向田野调查转变;打破以汉族谚语为主的编撰思路,少数民族谚语编辑出版得到空前发展;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谚语调查和辑录成为这一时期最大的亮点。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注释:

[1]王大桥.文学人类学的中国进路与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91

[2][美]洪长泰.到民间去[M].董晓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33:258

[3]但国干.少数民族谚语的特色[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4) :75-79

[4]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1辑)[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8

猜你喜欢
谚语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