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实践教学基础,服务于“能胜岗+能转岗”人才培养目标

2016-02-14 13:56魏胜宏唐国钢
镇江高专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周 军,魏胜宏,唐国钢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a. 实训中心; b.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夯实实践教学基础,服务于“能胜岗+能转岗”人才培养目标

周军a,魏胜宏a,唐国钢b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a. 实训中心; b.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212003)

摘要:在就业市场化和企业需求多元化的今天,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胜任岗位需求,而且要适应岗位发展变化需求。为此,高职院校应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途径,采取多项措施夯实实践教学基础,提升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和就业适应力,服务于“能胜岗+能转岗”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技术技能; 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当前,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就业的市场化和用人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就必须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

近年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结合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提出了“能胜岗+能转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能胜岗”实现就业,“能转岗”提升择业本领,体现为上岗有能力、变岗有实力、发展有潜力。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镇江高专采取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善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等措施夯实实践教学基础,强化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使其既能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又能在岗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继续学习的基础,很快适应新的岗位,有发展后劲[1],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改善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对教学设施的先进性和仿真性要求较高[2]。必须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提升其技术技能水平。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忽视实践教学,学生仅仅掌握理论知识,与真实的就业岗位要求相去甚远,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此外,缺少足够数量且比较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无法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针对镇江高专多年来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落后的现状,学校经过反复论证、多方调研,通过积极争取与政府、企业的支持和合作,想方设法加大对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将改善实训条件作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一,改扩建“一体化”实训室49个。依据行业、企业标准新建生产性实训场所,同时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融综合教学和技能训练为一体,通过模拟真实生产环境的教学情景,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第二,通过科研立项、联合办学、校企合作和社会捐赠等渠道,引入市场机制,吸纳行业、企业和财政专项基金投资,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紧紧围绕“能胜岗+能转岗”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建设符合生产和教学实际的实训室,配备现代化的实验实训设备,满足不同专业实训、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需求。近3年来,学校共投入3 000多万元,新建和改建校内实训基地58个、实训室134个,校内实训基地设备总值为7 500多万元,生均教学科研设备仪器值10 305元。第三,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符合顶岗实习要求覆盖全部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在保证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的前提下,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着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适应能力,使学生不仅胜任专业岗位基本需要,而且适应岗位变化发展需要,包括职业内岗位变换、行业内职业变化以及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需求。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做”一体,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生与员工互动、技能训练与产品加工相结合”。目前学校已建立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105个,确保了每个专业均有3~5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改善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近年来,镇江高专学生的整体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升,先后在多项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仅2015年就获得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25项,其中获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另外,近两年省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达88项,省校两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成效显著。毕业生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科技进步加速产业转型,高职院校要及时关注行业与职业整体发展变化。镇江高专提出“能胜岗+能转岗”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把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通用技能和职业素养。

一是理实融合强技能,适应岗位需求。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变理实分离的传统教学为理实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上来,让学生掌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操作流程,以迅速融入工作岗位,具备岗位胜任能力。将教学场所安排在实训室(基地)或生产现场,采用边做、边教、边学的实训教学。实践考核在笔试的基础上增加技能考核,形成以项目任务为基础的理实一体化实践考核体系,强调技能和素质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近3年来,镇江高专立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课题20项,有68门课程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二是转岗有基础,提升就业适应力。每一个行业都设有很多岗位。考虑到学生未来发展,必须培养其适应多岗位的通用素质和技能,以满足行业与企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求。学校与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互助共建等形式,努力把课堂搬到工厂、把工厂引进学校,打破学校和企业的体制和利益壁垒,在学校或企业实施多岗位轮训,使学生在行业中不同的岗位都得到锻炼。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实训、见习和实习等教学方式开展通用职业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企业岗位通用特征有效融入到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3],实现校企的有效对接。

三是吸纳企业文化,提升职业基本素养。在企业岗位需求多元化的今天,若发生岗位变动,劳动者必须适应新岗位。为此,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融入德育课堂,课下延伸到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环节,把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实训(验)室管理中吸纳企业文化,全面推行企业“6S”管理,以企业的模式培训和管理学生,营造职场氛围。

3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素质[4]。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就职于高职院校,这种从高校毕业生到职校教师的迅速转变,造成了多数教师虽然具备了高校教师资格,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另一方面,在生产一线企业工作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具备了实习、实训职业资格,却难以胜任理论教学。锻炼和培养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高职教师理论和实训教学水平,是实现“能胜岗+能转岗”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为满足我校教师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熟悉和掌握企业岗位技能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有必要通过资源整合创新培养机制和途径,完善“双师型”师资培训制度。

第一,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学校制定了《关于继续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明确职称、福利等相关待遇在同等条件下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根据高职院校的国培和省培计划,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重点本科院校、科研院所或具有相当实力的高职院校研修,跟踪和了解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拓宽知识领域,提升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学校还多批次选派教师到加拿大、新西兰、德国等国家培训进修,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镇江高专“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12%,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第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镇江高专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进行校企合作统一规划,定期安排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掌握岗位操作技能,熟悉企业工作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技术要求、用工标准,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参与相关专业生产工艺编制、关键设备操作及管控、质量管理与控制,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产品技术研发、经营管理和课题研究。现已安排多名教师到多家国有企业挂职,担任技术研发部门负责人,参与技术攻关,并与省市等大中型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第三,以赛促教,提升师生技能水平。职业技能大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专门出台激励保障制度鼓励师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教师指导学生参赛,能促使教师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通过比赛,不但使教师了解到专业领域新技术和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而且也能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通过比赛,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锻炼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4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以协作和互惠的基本原则为基础[5],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实践环境,共同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现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互惠。校企合作[6]是高职实践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之路和希望之路,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

为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互补优势,学校搭建了以专业(群)为载体的校企合作平台,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特点,与行业主导企业合作,探索多样化“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通过该平台,深化具有各专业(群)鲜明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真正体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经过多年实践,主要从以下3方面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一是校企共建企业冠名班、系、学院。积极推进各专业群牵手一家以上知名企业共建一个冠名班或冠名系或冠名学院的校企联姻工程。校企共同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和实施教育教学,形成企业主导的专业对接产业新的合作机制。目前,镇江高专多个学院和相关企业以多种合作形式成立各种冠名班、系、学院。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平台和就业机会,也将优先录取毕业生。

二是深入推进“校中厂”和“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院系依托专业优势,在相关合作企业指导下,采取自主发展、借壳发展等多种形式,培育和孵化具有“校中厂”性质的实训基地。以服务教学为目的的产业性实体,作为企业的项目部,按照企业的有关要求开展生产经营。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后,推荐或引导学生进入“厂中校”,即将“教室”搬到车间、事务所或酒店大堂等相关合作企业,理论教学由学校教师负责,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学生“工学结合,边学边做”直至毕业。目前,学校建立了电子实习工厂、现代企业管理全景体验中心(VBSE)和汽车、物流、影视等几十个专业“校中厂”,和省、市相关企业联合建立近百个“厂中校”性质校外实训基地。近年来,学生顶岗实习覆盖率达到100%,岗位对口率平均达到88.5%,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企业录用顶岗实习学生的比例达到42.3%。

三是企业协同,搭建项目导向的科技创新平台。以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主要方向,校企协同攻关。企业既是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又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运用的主体。目前,学校已与100多家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

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起专业实践平台,同时为渴望创业的在校生提供创业实践项目,助学生就业创业。只有在校企合作中、在生产经营实践中,才能培养“能胜岗+能转岗”技术技能人才。也只有在真实的、复杂的现场环境中,学生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掌握岗位技能。

5结束语

“能胜岗+能转岗”人才培养理念,是一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提升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学生成才需要的现代化高职教育理念。在高职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的今天,分析企业的岗位胜任需求,研究企业的岗位发展变化特征,建立符合岗位胜任特征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6],会使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明确、方向更清晰。

参考文献:

[1] 王桂龙. “四平台八模块”高职课程模式的结构、特点与实施[J]. 教育与职业,2010(3):18-20.

[2] 黄炜,沈利平,张义平.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设备先进性问题的探讨[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18(4):11-13.

[3] 缪向辉. 谈基于岗位胜任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J]. 辽宁高职学报,2013,15(7):87-90.

[4] 李树峰. 从“双师型”教师政策的演进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J]. 教师教育研究,2014,26(3):17-22.

[5] 黄大明,黄俊明,黄伟,等. 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40-143.

[6] 贾乙. 基于胜任特征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研究[J]. 亚太教育, 2015(35):18-20.

〔责任编辑: 胡菲〕

收稿日期:2015-12-29

基金项目:2015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2015SJD778); 2016年度镇江市人才发展专项研究立项课题(镇社科字〔2016〕22号)

作者简介:周军(1974—),男,安徽肥西人,高级实验师,高级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数据挖掘研究;魏胜宏(1964—),男,江苏镇江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控制工程研究和设备管理、实验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8-8148(2016)03-0018-04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serving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based on “being capable of the oriented position and transferable to other positions”

ZHOU Juna,WEI Shenghonga, TANG Guogangb

(a. Training Center b. Institut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Zhenjiang College, Zhenjiang 212003,China)

Abstract:In today’s employment marketization and need diversification of enterprises, the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make students fit for job demands, but also 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job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implement the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s and the ways, such as carrying out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taking various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base, promoting students’ post competence and job adaptability, and serving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based on “being capable of the oriented position and transferable to other position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chnology and skill; practice teaching; talent training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