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读大学

2016-02-15 02:50熊丙奇
同舟共进 2016年1期
关键词:功利考研证书

熊丙奇

新学年开始,大学迎来700万“新人”,如何开始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各大学的校长、院长,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在开学典礼上给学生们寄语,今年也不例外。据媒体报道,在中国科学院大学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校长白春礼在致辞中劝勉新生“倾听内心、沉淀自我”。他说,“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希望你们能够放慢脚步,选准方向,打好基础,不要急于发表多少文章,不要过早地担忧就业前景”。而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开学典礼上,该院院长甘阳则在讲话时痛批现今不少大学“变味”的现象,“现在很多大学都变成了就业培训地,忘掉大学是知识的殿堂”。认为大学都在追求没有灵魂的东西。他还呼吁学生“要有点理想主义”。

对于校长、院长们的话,大学新生们听得很糊涂——高考报志愿时,老师告诉我们要关注就业前景,进名校就是希望今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可一进学校,学校反而告诉我们不要关注就业,这是怎么了?这大学究竟该怎么读?大学的“功利”与“非功利”

其实,中科院大学校长和中大博雅学院院长的话,用在他们所在的大学并无问题,但若推而广之到所有大学就有问题,因为每间大学的办学定位均不同。据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3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按照国际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定义,我国已在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笔者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尤其需要高校有清晰定位,这样才能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不同人才。但遗憾的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方式不正确,结果导致各大学千校一面。

我国是通过扩大原来精英教育学校的规模,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这和发达国家通过发展社区教育、职业教育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有着根本不同。这种大众化的方式,在迅速稀释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挤占了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的空间。目前,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37.5%,可社会的高考焦虑仍在,原因在于社会只关注最好的一本院校、985高校、211院校,而对其他院校并不待见。另一方面,各校的办学定位也让人看不懂——像北大这样的学校,学校领导曾对社会宣布,要培养高级蓝领,而一批职业院校,则宣称要推进精英教育,结果是所有大学都趋向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教育部门也用每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来考核大学的办学质量。在社会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语境下,就业成为选择大学的最重要因素。

其实,即使在大众教育阶段,也仍应有部分高校进行精英教育,这些高校不应以就业为导向,而应重视学生基础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与之对应,其他大部分高校则应进行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学生在选择精英教育学校时,就不应首要关注就业,而要关注这所学校给学生怎样的通识教育,进入这些大学后,自然按照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来规划大学生活;选择职业教育学校,则应重点关注就业,看这所大学能给学生怎样的就业技能,一毕业就胜任岗位要求。

当然,这并不是说,通识教育学校就无就业技能培养的内容,职业教育学校就无通识教育课程。大学需很好地处理“功利”与“非功利”的关系——通常来说,大学既有功利的价值也有非功利的价值,功利的价值,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非功利的价值,则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让大学生个体更完善。虽然非功利的价值,最终对功利的价值也有作用,但总体来说,很多学生更看重功利的价值,而忽视非功利的价值。在大学里,具体表现在,热衷“有用”课程,冷淡“无用”课程,关注就业类社团活动,过往的文学沙龙诗歌社戏剧社变得冷清,更有的学生,整-I"-~学习变为“证书化”学习,希望用考来的证书堆出灿烂的未来。

2015年5月,媒体曾报道,普通本科院校一名大学毕业生在4年学习中获得65个证书,可在求职时,投出的50余份简历却没收到一回面试通知。不排除用人单位对这名大学生确有学历歧视,可65个证书都没有打动用人单位,也值得一些正在进行“证书化”学习的学生警醒。证书是证书,能力是能力。证书过多有时反而令用人单位反感,用人单位会不禁怀疑学生的大学学习质量,更不说用人单位无法从这些证书中看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仅如此,还会让人觉得某些机构有滥发证书之嫌。

与证书类似,有不少学生在大学期间追逐社会实践经历。有的学生列出的社会实践经历竟有二三十次之多,在用人单位眼里,这不是说明经历丰富,而是说明学生浮躁、不踏实。因此,大学生应思考的是如何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设定明确目标,再根据目标制定提高能力和素质的方案,进而达成。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才会受用人单位青睐。

何谓高考“后遗症”

有些学生,在高考后即患上“后遗症”,症状如下:

其一,自觉已功成名就,开始享受人生。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老师常用“考上大学就好了”来激励学生奋战高考,让学生误以为高考后的大学生活轻松得不得了。统计显示,大学一年级是退学高发期,主要原因是学习达不到学校要求,多科挂科。

其二,对学校和专业不满,觉得混张文凭即可。

其三,没有老师家长管教,过自由生活。我国大多数学生是一路被规划、被管理而成长起来的,往往缺乏自主学习、自主规划和自主管理的能力,一旦离开被管理的环境,就容易失控。如我国大学生网瘾现象十分严重,被退学的学生十有八九与沉迷网络玩游戏有关。再如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也成一大问题。

高考“后遗症”还体现在当下“疯狂”的考研中。报道显示,我国2015年的考研报名人数虽有所减少,但也超过160万。考研之所以这么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有的学生认为高考失利,进不了理想院校,继而想通过考研来改变“出身”。目前,二、三本院校毕业生是考研的主力军,当中部分院校更以考研为办学目标,在新生刚入学时就动员他们努力考研。这让考研成为学生们的“新高考”,让本科成为了“高四”。考上名校固然可实现转变身份的梦想,但落榜的学生则易面临艰难就业的困境,因为他们大学的学习内容已被边缘化,盲目考研无法提升自身的实际能力。当然,在批判学生的错误认知的同时,必须认识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社会存在的用人学历歧视。当社会以学历“出身”作为用人准则时,我们又怎么能对学生们提出什么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呢?

大学生会否成为创业“生力军”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教育部门出台政策,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各地政府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措施。在政策的激励下,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比例有所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创业人群中,三年后仍在坚持的比例为47.5%,意味着超过一半创业者没有熬过三年。基于此,笔者要提醒,鼓励大学生创业必须理性——虽然创业失败并不意味着毫无收获,但贸然选择创业而导致失败,还是会给未来的职场和事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会浇灭其他大学生的创业想法。千生一面,更遑论就业竞争能力。当学生连找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时,希望他们自主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还给其他毕业生创造就业岗位,不过是异想天开。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一定程度折射出大学生创业的艰难,除了资金、人脉关系、不平等环境等,笔者认为不能排除学生自身能力的因素。

美国大学毕业生有20%选择创业,且创业成功率较高。不容否认,我国的政策激励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抛弃传统就业选择而投身创业,但要创业成功,还必须从根本上对大学办学和教育进行改革。首先,必须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让其结合办学定位,自主开设学科、专业及课程,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其次,在办学过程中,大学应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师资甚至学习时间,如果学生有选择权,就不存在休学创业的说法,学生可在求学过程中,选择先花一段时间去体验社会,感受创业。再次,对大学生创业的评价应更加公允,不能因他们选择在高新技术领域创业就赞扬,而在传统行业创业就冷嘲热讽,任何行业领域都需要创业者,才称得上“大众创业”。

与政府给大学生创业出台优惠政策相比,给学校自主办学空间,培养有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学生,让他们自主、多元地选择成才路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政府放权,减少对学校办学、人才培养的干预,才能给大学生创业打造良好的土壤,这样,大学生创业的春天就不愁唤不出。总的来说,今天“大学生如何读大学”这个问题,不仅是向大学生提出的,也是向政府和高校提出的,因为大学生如何读大学,与我们提供的读书环境有关。

猜你喜欢
功利考研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考研不易,更要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