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研究——以兰新铁路沿线城市为例

2016-02-29 03:43夏永林甘晓娟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

夏永林,甘晓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6)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研究——以兰新铁路沿线城市为例

夏永林,甘晓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710126)

摘要:基于点轴布局理论和引力模型理论,以兰新铁路为着眼点选取了甘肃与新疆地区9个沿线城市进行研究,计算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局部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区域经济联系结构。结果表明,兰新铁路沿线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程度一般,区域经济联系呈现不均衡现象,网络中存在6个联系密度较低的凝聚子群,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仍需进一步加强。根据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发展现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兰新铁路;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

一、引言

目前,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正不断出现。李子先认为,夯实“上合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基础[1];袁丹和刘育红等指出,区域城市经济发展与相互经济联系结构将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目标的实现[2-3]。当前,国内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地区正面临“网球拍”似的经济格局,经济联系紧密的西安、洛阳等地呈网球拍的网状面,而河西走廊和新疆等地则如狭长的拍柄,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甘新两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结构有着密切关系。甘新两地是连接我国和中亚国家的重要桥梁,而连接甘新两区域的重要铁路干线——兰新铁路则是这一桥梁的主心骨。正如点轴布局理论指出的,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开始连接和吸引区域经济中增长迅速的城市和周边产业[4],兰新铁路正日益发挥着经济拉动作用。本文以引力模型为理论基础,以兰新铁路为落脚点,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局部建设进程中的空间经济联系网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甘肃、新疆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参考,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在西北地带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预处理

(一)研究对象概况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概况

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兰新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基于研究的典型性,本文研究对象选取兰新铁路沿线城市中地级以上的城市,分别是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哈密、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9个城市,不包括清水、玉门等5个县级市。从经济总量来看,9个城市的GDP从2008年至2013年呈连续增长趋势。2013年,兰州市GDP为1563.8亿元,是2008年的2.3倍左右;武威市GDP为379.1亿元,约是2008年的3倍;金昌GDP则是2008年的1.6倍,张掖GDP是2008年的4倍,酒泉GDP是2008年的10倍,嘉峪关GDP是2008年的1.6倍,哈密与吐鲁番的GDP均为2008年的3倍左右,乌鲁木齐GDP为2008年的2.8倍。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多,城市产业结构愈发合理。从2014全国统计年鉴可知,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三次产业构成分别约为13.5∶44.7∶41.8和17.6∶45.2∶37.2,虽然第三产业未占首位,但与第二产业的差距正不断缩小。由此可见,甘肃、新疆两地区的产业结构已得到很大改善,经济结构也逐渐趋于合理。因此,兰新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正保持良好的势头。基于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扶持和带动,兰新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必须抓住这一机遇,明确区域经济的网络结构与自身的经济地位,进而依托自身优势获得持续性发展。

2.社会网络分析法

在社会网络分析领域,任一社会实体均可看作为网络中的成员,“关系”作为网络分析的基础[5],是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核心和研究视角。社会网络分析法是采用代数模型和图论工具研究关系模式及其对网络中成员的影响的分析方法。近些年,随着城市群概念和区域经济学的不断发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正逐渐被用于分析城市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结构、判断度量城市间经济联系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等研究中。本文将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兰新铁路沿线9个代表城市为节点,构建兰新铁路主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网络,采用UCINET软件,将这9个代表城市的经济关系网络进行密度、中心度、中心势、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兰新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二)引力模型及数据预处理

经济引力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一定范围内的城市间会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联系,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存在着类似于万有引力的规律。学者们应用引力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经济联系方法[6]、城市与区域经济相互作用与整合[7]和空间结构[8]等方面。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典型公式为:

其中Pi、Pj表示人口,通常为市区非农人口指标;Vi、Vj表示经济,通常为城市或市区的GDP或工业总产值;Dij为两城市距离。基于兰新铁路沿线城市的铁路利用率小于公路利用率这一现状[9],本文将Dij定为城市间的最短公路距离。原始数据来源于《2014年新疆统计年鉴》和《2014年甘肃发展年鉴》,收集整理了9个城市的最新发展现状,如表1所示。根据引力模型公式,计算出兰新铁路沿线主要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值,如表2所示。

表1 2014年兰新铁路沿线主要城市的基本情况

表2 2014年兰新铁路沿线主要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值

三、基于兰新铁路沿线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

根据兰新铁路沿线主要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值,应用UCINET软件绘制这些城市空间经济网络结构图(见图 1),并进行密度、中心度、中心势、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一)网络密度分析

密度(Density)反映网络中各个成员间联系的紧密度,密度越大说明城市间经济联系越多。经过计算,兰新铁路沿线主要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为0.6741,这表明这些城市之间经济紧密度较高,各个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联结。

图1 兰新铁路沿线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结构

(二) 网络中心度和中心势分析

1.网络中心度

网络中心度主要是分析各个主要城市在兰新铁路沿线经济网络中处于何种地位和权力,一般由点出度和点入度来衡量。点出度(outdegree)衡量本市影响其他城市经济的程度;点入度(indegree)衡量本市受其他城市经济影响的程度。通过UCINET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兰新铁路沿线主要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网络中心度

(1)点出度分析。酒泉的点出度为21.184,最高,占9个城市点出度之和的41%,反映了酒泉在兰新铁路沿线城市经济网络中处于经济核心地位;同时也可以看到兰州和乌鲁木齐两个行政中心的辐射力并未体现。这是由于兰州和乌鲁木齐分别位于兰新铁路的东西两端,时耗长、运费贵等因素限制了与其他城市经济联系的频繁度。而酒泉则位于兰新线的中部,基于区位优势、能源优势和新兴航空航天事业的辐射影响力,与周边城市间的知识技术扩散和产业转移正逐步完成,经济影响力也逐步扩大。点出度仅次于酒泉的城市是嘉峪关,两者的点出度之和占9个城市总和的79%,这一结果明显反映了两个城市显著的经济影响力。嘉峪关与酒泉相邻,同样作为能源型城市在甘肃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辐射作用。武威、金昌因与酒泉、嘉峪关相邻,经济发展受到相应的带动,点出度高于兰州、张掖、乌鲁木齐、吐鲁番和哈密城市等。

(2)点入度分析。比较点入度值发现,除了酒泉、嘉峪关、兰州外,武威、金昌和张掖的点入度也较高。作为兰新铁路沿线区域经济中的活跃城市,金、武、张是甘肃省旱地商品粮基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区。孙春明也曾指出,张、金、武是河西走廊中部城市群的核心[9],近些年它们凭借着位于城镇密集区的区位优势,积极与其他城市建立经济合作,合理利用内外部资源,促进了自身发展。

(3)通过观察图2中的折线走势可以发现,大部分城市的点出度与点入度非常接近,表明了这一城市发展的对外依赖性与自身成长性的平衡发展。其中,嘉峪关、武威和乌鲁木齐的点入度略高于点出度,这表明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偏向于依靠对外部资源有效的利用和整合。

2.网络中心势

中心势能够反映兰新铁路沿线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图的中心趋势,点入度中心势和点出度中心势值越接近于1,网络的集中趋势越明显。通过计算得出,点出度和点入度的中心势分别为10.702%和10.583%,两个值较为接近但均不高,说明这9个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并不集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只是极少的城市,大部分城市都处于网络的边缘地带,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凝聚子群

采用UCINET软件进行凝聚子群分析,进一步明确兰新铁路沿线城市经济网络中城市间相对直接紧密联系的现状。结果发现,兰新铁路沿线经济网络中存在6个子群。第一子群是酒泉,第二子群是嘉峪关和张掖,第三子群是兰州和金昌,第四子群是武威,第五子群是哈密和吐鲁番,第六子群是乌鲁木齐。子群间的密度系数如表3所示。有学者指出,当网络中存在较多且相互间缺乏交往的凝聚子群时,将不利于整体网络的发展[10],本文将进一步分析6个子群间的联系。

由表3可知,6个凝聚子群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密度系数较低,表明了兰新铁路沿线主要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较弱,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均衡现象。第一子群对第二子群的密度系数为9.895,但对其他子群的密度系数都很低,最低达到0.016,表明酒泉对嘉峪关、张掖等城市的经济联系紧密,而对其他城市经济联系一般,对哈密、吐鲁番等城市更是缺乏经济联系。第二子群对第一子群城市经济联系较大,对其他子群经济联系一般,与哈密、吐鲁番等城市经济联系疏远。第三子群兰州、金昌对第四子群武威的经济联系相对较大,表明两者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而对其他子群尤其是哈、吐两市的经济联系一般;第四子群武威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较少;第五子群哈密和吐鲁番与其他城市缺乏经济联系,但与第六子群乌鲁木齐联系较紧密;第六子群与其他子群的密度系数也较低,但在经济联系密度值上优于第五子群。另一方面,凝聚子群的分析与网络中心度的分析结果相符,相对来说,酒泉与其他城市子群的经济联系最为密切,在整个网络中的经济影响度最高。

表3 兰新铁路沿线主要城市空间

R-squared = 0.499

兰新铁路沿线主要城市经济网络是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的必经廊道,但从目前的经济网络来看,存在着经济不均衡的现象,凝聚子群数量较多且相互间的整体经济联系不紧密。例如,酒泉作为整个网络经济影响较高的城市,与嘉峪关、张掖等城市的资本、人才流动较频繁,但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疏远,还未形成明显的扩散效应。同样作为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乌鲁木齐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影响力。因此,每个凝聚子群的中心城市要积极带动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克服行政的不对称性与地域障碍,促进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11]。

(四)核心—边缘结构

通过对本文相关数据进行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后发现,酒泉、兰州、武威、金昌、张掖和嘉峪关处于核心区域,哈密、吐鲁番和乌鲁木齐则处于边缘地带。从网络联接密度来看,核心区域的成员联结密度为1.557,边缘区域的成员联结密度为0.179,而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经济联结密度仅为0.021。这一结果不仅反映了位于甘肃兰新铁路沿线城市经济联系较新疆城市联系紧密,也清晰地表现出甘肃与新疆经济联系较为疏远的现状,兰新铁路沿线城市经济网络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

四、结论与建议

总体来看,目前兰新铁路沿线主要城市的空间经济联系程度一般,各个城市还需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以促进各城市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具体表现在:兰新铁路沿线城市空间经济联系整体密度水平仅为0.674 1,暂时处于中等水平;关于网络中心度和中心势分析,酒泉的点出度和点入度最大,在经济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兰州和乌鲁木齐的经济辐射力并未明显体现,点出中心势和点入中心势的低值接近,也表明这9个城市经济联系并不集中;从凝聚子群分析来看,兰新铁路沿线主要城市经济网络中存在6个子群,其中酒泉与嘉峪关、张掖等城市的经济联系密切,而其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较为一般,特别是哈密、吐鲁番与甘肃的经济联系更为疏远,网络中存在明显的经济联系不均衡现象;关于核心—边缘结构分析,甘肃的兰州、酒泉、武威等城市为核心区,新疆的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3个城市则为边缘区,这一分析结果清晰地表现出甘肃与新疆经济联系较为疏远的现状。

为了加强兰新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促进兰新铁路沿线主要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夯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局部建设的经济基础,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提高自身经济水平,增强兰州和乌鲁木齐两省会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兰州应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先进技术,建设高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加快兰州周边省市的高速路建设,联动西安,发挥其物流中心的作用,形成嘉—兰—西经济发展轴线。作为西部边疆的特大都市和兰新线的重要节点城市,乌鲁木齐应响应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要求,促进石油化工业等第二产业的改造升级;充分利用特色文化和地理优势,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国际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打造国际性城市形象。

第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城市间的地域阻碍。兰新铁路沿线9个城市分散于河西走廊和新疆内陆,兰、乌间的公路距离长达1 904.9公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遥远的距离导致了城市间的低运输性。目前9个城市间并未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兰新铁路与312国道都缺乏省道、县道等的连接交通。这限制了兰新铁路与国道对沿线区域经济的刺激作用,影响了兰新铁路沿线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的便利性。因此,要加强9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确立以兰州为中心的交通圈,巩固现有的一级交通设施,加快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连接南北东西贯通的交通运输体系,顺利实现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的顺畅流转。

第三,发挥城市特色,优化城市未来经济发展。酒泉、嘉峪关是重要的能源与钢铁基地,今后的发展战略要以共建酒泉、嘉峪关玉产业区、敦煌旅游经济区为蓝本,加快传统能源产业的转型,积极发展现代航天产业和特色旅游产业。地域上的接近性和经济支柱产业上的相似性使张、金、武3个城市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要继续发挥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兼顾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新疆东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哈密应以建设新型工业城市为发展目标,发挥交通枢纽优势,重点发展以能源化工为代表的重工业,积极发展服务业。吐鲁番是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与著名葡萄城,要重点发展瓜果加工业、特色旅游业,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四,加强省际区域联系,解决“行政区经济”现象。在兰新铁路沿线主要城市区域经济的分析中,新疆与甘肃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密切,这一方面反映了新疆与甘肃在经济合作上仍需加强的现实,另一方面也在本质上反映了“行政区经济”现象。这一现象是指因行政区划分割而形成的行政壁垒对区域经济形成了一种刚性约束,阻碍区域内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顺利达成。要解决“行政区经济”问题,新疆和甘肃要实现政府职能的适应性转变,加强双方政府的合作交流,完善兰新铁路沿线城市区域经济的跨行政区政策协调框架,共建协调立法机制与机构,建设跨区域能源保障、通讯信息等公共设施,以促进甘新两省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与物质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子先,孙文娟,何伦志,等.推动“上合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夯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J].开发研究,2014(1):59-62.

[2]袁丹,雷宏振.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联系与协调发展的社会网络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4(4):61-67.

[3]刘育红,王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2):43-48.

[4]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超越地理空间的内涵识别及其当代解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39.

[5]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70.

[6]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697-704.

[7]陈彦光,刘继生.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J].地理研究,2002,21(6):742-752.

[8]刘承良,余瑞林,熊剑平,等.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J].地理研究,2007,26(1):197-209.

[9]孙春明.兰州-乌鲁木齐铁路沿线城市间经济联系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10] 侯赟慧,刘志彪,岳中刚,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2):90-101.

[11] 廉同辉,包先建.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6):39-45.

(责任编辑:任燕)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along the Silk-Road

Economic Belt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aking the Cities Along Lanzhan-Xinjiang High-Speed Railway for Example

XIAYong-lin,GANXiao-juan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126, China)

Abstract:Based on Pole-axis theory, this paper selects the Lanzhou-Xinjiang High-speed Railway as the line of research, studies nine cities of Gansu and Xinjiang province and calculates the value of economic relations among cities drawn on the idea of gravity model, and analyses the economic structure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gree of economic contacts among cities along the railway is ordinary, and economic contacts appear unbalance.There are six small groups with low density,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economic relations among major cities.Finally, some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long the Silk Road Belt according to its economic condition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Silk-Road Economic Belt; Lanzhou-Xinjiang High-speed Railway; gravity model;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6)01-0062-05

作者简介:夏永林(1963-),男,江苏南京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甘晓娟(1992-),女,河南信阳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及管理。

收稿日期:2015-04-18

猜你喜欢
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
京津冀城市群现代物流网络构建实证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群地价分析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境外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影响中国创意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因素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