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视域内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逻辑

2016-03-02 10:24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学院评价

李 军



应用型大学视域内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逻辑

李 军

(中国石油大学 胜利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实践能力是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逻辑起点,根据区域经济社会、行业以及学生发展需求,规划和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校内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构筑实践教学校外支持系统,建设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逻辑路径。

实践能力;应用型;逻辑;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也是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十余年来,由于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方案设计粗疏、实践内容陈旧、实践场所与经费缺乏、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缓慢等问题,独立学院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并没有充分彰显出其应用性的办学主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饱受争议。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后,职业教育重心上移,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期待转型并深度介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在此背景下,走出早期机遇性生存的独立学院必将在真正意义上迈向高等教育的实力性竞争,明确界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起点和路径成为独立学院保障教育教学质量首要面对的问题。

一、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逻辑起点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所谓逻辑起点就是一个过程或者事物的开端。这个开端或许并不尽善尽美甚至空洞贫乏,但正是作为“生命种子”的开端赋予了事物引身向前的冲动。也因此,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成为了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逻辑起点。

就人才培养的类型而言,研究型大学主要是通过学科教育培养学术研究的后备人才,其目的重在掌握和创造新的科学知识。学术性是此类大学办学的价值性特征。对于学术性的追求,成就了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是在满足学生个人学术研究价值的基础上兼顾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使其培养的人才大多理论基础较强而实践能力及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能力相对较弱,事实上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短板。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要求其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和类型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策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科技、经济和教育逐步走向融合的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且逐渐深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成为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现时性要求”[1]。要实施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解决社会就业结构性的矛盾,必须依靠高等教育的“应用转型”来完成,这是当下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必须面对的一个时代课题。而承担此项任务的主体就是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逐渐兴起和发展的应用型大学。

作为高等教育新生的一种生态类型,应用型大学不同于既有的研究型大学和实用技术型大学(高职院校),它以应用性作为其办学的价值性特征,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2],注重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立足于应用研究和开发,并由此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合法地位。独立学院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实力上扬和满足高等教育需求膨胀而诞生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实体,国家政策和教育制度的支持及硬性鼓励使得独立学院在办学初期并没有深切理解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相继经历了“复制母体同质化办学”的无奈和艰辛以及“分化转设”的危机之后,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纲要》对高等教育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强调,使独立学院在原有办学目的之外获得了办学价值的现实规定。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3]。由此,独立学院明确了自身存续发展的可能和潜质,确定了今后的发展路径,即将行走于本科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根据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原则,独立学院最终将拓展生存空间的功能性定位指向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各行业所需的适销对路的应用性人才。这意味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在历经波折之后具有了非常明确的区域性或行业性特征。或者选择其一,或者并行不悖。在充分考虑区域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继而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的实现能力,三者统一,独立学院最终将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确定为应对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

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逻辑路径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开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行业以及学生发展需求,规划和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校内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构筑实践教学校外支持系统,建设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逻辑的应然展开。

(一)先导:规划和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研究和改革探索、做好规划和设计是独立学院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首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人才培养方案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目前,尽管独立学院已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办学定位,但从社会和市场对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接纳和满意程度来看,其所培养的学生尚无法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需要,尤其是在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方面,根本无法满足从学术精英到技术劳动者的社会对接需求。原因在于,独立学院的诞生和人才培养定位的选择完全是被动性的附和当下教育制度的转型,而不是从市场、社会、学生发展、学校人才培养的实现能力等多元视角出发进行的主动的审视、研究和设计。主体发展意识的缺失,使得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不过是借鉴于其他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应付性的修正或表面性的修改,人才培养规格趋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流于形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的契合度极低。事实上,尽管独立学院依然需要从国家教育政策上定位自身的办学价值、拓展生存空间,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独立学院必须改善同区域和市场发展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和设计必须紧密契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市场行业的发展本质,以找寻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真正转型的突破口。其次,人才培养方案应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度。当下的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自动化、信息控制、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日新月异,各行业的应用性人才需求不断变化更新,从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需求。按照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原则,独立学院选择的实际上是一条错位发展的道路,即要在研究型大学和实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缝隙中拓展空间、寻找生机,弥合两者的差距,填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缺位。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抱残守缺、一成不变,要真正尊重市场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允许人才培养方案保留一定的弹性和灵活度,支持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与时俱进,支持修业年限的弹性学制,支持毕业学时学分的可置换性,支持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灵活调整,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发展需求。第三,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处理好各种教育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宽口径培养与职业能力养成、对口按需培养与夯实拓宽学科专业基础之间的关系”。[4]

(二)核心: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唯一形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固着”在单一专业能力培养的框架之内,学生对于综合应用性和创新应用性等实践操作问题的应对能力普遍较低。要改变这个问题,需要完成三种转型。

首先,改变单一性专业设置,向按照行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专业设置转型。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和平台。按照通常的理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炼和概括,而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根据其构成要素(譬如知识、能力和素质)层层分解为诸多指标,这诸多指标的归纳整合就形成了高校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表面上看,这似乎确保了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然而,这也恰恰限制了人才培养的宽度、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降低了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专业阈限,造成学生就业出口狭窄。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应用性的办学价值具有明显的行业指向性,就是说,专业布局要适应行业特征,专业口径要适应行业发展,人才培养要满足行业需求[5]。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按照行业发展需要,调整、改造、重组现有的单一性专业,拓宽专业口径,转为设置综合性专业,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其次,改变实践教学内容按理论课程单项设置,向复合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课程转型。传统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内容尤其是实验类课程大多按理论课程单项设置、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重复和验证为实践教学的主导目的。转型后的实践课程则应以有效性作为实践教学内容选择的标准,在保有基础性实践课程的基础上,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为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最大限度地打破实践课程彼此间的界限,拓展专业实践技能的领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第三,加强实践课程体系的应用转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实践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加强课程间的有机联系,避免课程重复,强化基础,突出应用。将既有的实践课程由验证性或认同性课程转变为应用性或创造性课程,重在通过培养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水平和创新性;将单一课程或专业化课程转为融合课程或广域课程,通过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内容的糅合或多门相邻学科内容的合并,增强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广度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化水平;将同质性课程或统一化课程转为异质性课程或多样化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适应学生差异性能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将分段式的系列化课程转为阶梯式的模块化课程,以职业要求为指导,把实践内容分为基础技能模块、核心技能模块和发展技能模块,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给予每个模块不同的比例,既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关键:加强实践教学的校内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设

管理学的控制理论认为,要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对在动态环境中的组织进行控制活动,以保证组织活动的过程和实际绩效与计划目标即计划内容相一致[6]。因而,加强实践教学校内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设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

首先,要明晰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即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规格,并对实践教学的各课程和各环节分别设立相应的质量标准,包括实践条件、实践准备、实践内容、实践过程、实践效果等系统的流程及规范,明确各门课程和各环节在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彼此之间的衔接与合作;要根据不同的实践方式分别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指导性文件(譬如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施方案、教学任务书等)、实践教学日志、实践教学作业、实践报告单等一系列教学材料,用于跟进实践教学过程,确保实践教学过程系统、规范,保障实践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要完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要研究区域内经济与行业发展的特点、技术要求和执业标准,积极跟进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结合学校实际,明确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重点;要优化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结构(如年龄、学科专业、学位、职称、学缘结构等)以及专兼职和“双师型”队伍结构,努力构建“特色+稳定”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专业化成长建设、聘任和绩效考核制度建设,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及改革,善于将科研成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资源转变为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新课程、新实践,增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效性。第三,形成快速、通畅的实践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即围绕实践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打通多维度、多层次的信息反馈通道,以夯实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的基础。要充分采集和利用来源于校内外各种渠道的反馈信息,诸如组织实践的教师、参加实践的学生、实践单位、毕业生、用人单位等等,强化信息的分析评价,通过建立工作改进机制,及时反馈并监督整改,以实现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反馈、提高的完整闭环系统。此外,还可以建立校院系三级实践教学督导机制,根据分工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对实践教学课程及各环节进行督导检查,实现对实践教学的有效调控;区分短期亟需和长期建设的实际状况,建立科学灵活的实践教学投入机制,围绕实践教学的场地、设施、器材、经费、人员等各项需求组织有效的管理实施,建设优质高效的实践教学校内保障和服务体系。

(四)保障:构筑实践能力培养的校外支持系统

美国学者亨利·埃兹科维茨和罗伊特·雷德斯的“三螺旋模型”互动理论指出,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政府、企业与大学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三重螺旋式”的互动关系[7]。将这种互动关系落实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意味着可以以构筑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共建校外支持系统的方式,将政府具有的政策性资源和物质性资源、企业具有的生产性资源和环境性资源、独立学院掌握的知识性资源和智力性资源相结合,通过互利、互惠、互补等联结性活动,密切三者利益关联,促进各方优质实践资源的有效共享、流动和重组,借此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

首先,实现校地企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传统的“学校输出、单位接收”的单向式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式主要面向劳动密集型行业或企业,培养技能型、操作型或实用型的一线工人,其各自强调自身利益,无法发挥校企整体效益的问题显而易见。与之不同的是,校地企三方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意在发挥三方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劣势,以谋求整体的长期的和谐的共赢式的发展。三方优势互补秉承的是政府主导、高校服务、企业支持的基本理念,积极打造融“合作、实践、应用研究”三者一体的校外实践基地。政府建基地、提需求,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提供资助,建设实践基地,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目标、建设计划和鼓励政策,吸引和接纳高校进驻基地;独立学院作实践、搞研究,积极发挥作为地方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较为紧密的优势,灵活设置专业,携手相关企业搭建合作开放平台,将专业实践训练与企业生产应用实践有机结合,围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深化产学研结合展开多元化合作,参与企业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企业要人才、保运行,以提供硬件支持和实践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将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和自身的技术开发及人才需求相结合,帮助独立学院在基地内建设实验室、仿真室、实习实训工厂、生产性工厂等。这种互动式、情景式、全方位的实践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融理论与实践、认知与应用为一体,有助于学生建立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应用技术思维。国外一些较为成熟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如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on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 based on learning)、小组协作教学、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等都可以有效借鉴开展,从而为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

其次,构建校地企联合实践平台机制,即高校与政府、企业共建的一种互培、互聘、共享实践人才资源的联动机制。一方面,按照签署的共建协议,独立学院可以定期选送优秀的教师和学生进驻政府和企业,以挂职锻炼、现场考察、在岗技能培训、顶岗实践、项目开发、学术交流等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政府各部门工作和企业的生产实践,学习和掌握政府及企业先进的工作理念、流程、规范和技术,以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和学生的临场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可以聘请政府各部门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校任教,了解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与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共建符合实际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指导学生的校内外专业实践等。通过这种实践人才资源的有序转换、流动,构筑校地企联合实践平台,以联合教学的方式使独立学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区域的经济文化建设和企业的生产与技术开发,使之交叉融合、良性循环,在满足各方需求的基础上,最优化地达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适切性。需要注意的是,创建这种机制要全面优化校地企三方合作发展的软环境,独立学院应在保障师生利益的基础上,努力避免教学与共建合作安排冲突、三方权责不明、短期行为等不良问题的发生。

(五)基础: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育实践不是单向度的,在功能论的意义上,是一种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为目的的活动。因此,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必然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评价系统,涵盖各方主体需求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考量实践教学的效果能否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并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实践整改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

首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包括政府、独立学院和社会三个方面。以此构建的评价体系应是一个内部质量评价和外部质量评价相互结合,“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有机整体。内部质量评价以独立学院为主,外部质量评价则以政府和社会作为评价主体。国家主义教育体制下,政府毫无疑问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第一方评价主体。政府主导下的质量评价从2003年开始启动,诸如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学条件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评估等一系列源自于外部组织开展的、以促进和保障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政策性或指令性活动。这些评估活动的内容都无一例外的涉及到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第二方评价主体是独立学院,包括教师、学生及学校内部相关的组织运行管理部门。即要求独立学院应确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各类实践活动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校内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第三方评价主体是社会,包括学生实习及就业单位、毕业生和校外专家等。站在应用性的立场上,第三方评价因其在最大程度上具有考查和衡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和社会满意度的效度和信度而备受关注。独立学院作为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只有综合三方主体的质量评价,才能真正把握实践教学的运行状态,及时调整和改变培养策略和实施路径,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位。其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应是多元化的,具体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上讲,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对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各类实践活动安排、实践条件、实践过程以及实践效果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性指标进行评价和反馈,从而搭建起一个完整的闭合的循环系统。就其相应的评价标准而言,对于实践教学总体目标,评价的是其科学性、应用性、完整性和明确性,是否明确发挥了目标的科学引领作用,为整个实践教学活动指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对于各类实践活动内容,评价的是各类实践活动是否符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层次性要求,是否明确区分了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不同层次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以及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是否合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独立性和各类实践活动教学安排的有序性等;对于实践条件,评价的是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师资、实践教学基地、仪器设备以及教材等能否满足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对于实践过程,评价的是实践教学的管理架构是否科学、合理、高效,实践教学的组织运行是否畅通,相应的规章制度是否完备并契合办学实际;对于实践效果,评价的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与行业制定的专业标准的对接程度,包括学生的技术应用、岗位适应、学习创新等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情况。从微观的角度讲,可以分别从诸如实验实训课程、各类专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课程设计等具体的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着手,设计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第三,构建多元化的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整改机制,通过客观准确地分析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理清症结,撰写完整的评价报告,将评价结果按照不同的层面真实地反馈给不同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中肯地提出整改建议,以期查漏补缺,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是一个关注实践过程和实践逻辑的复杂的系统。借用法国著名哲学家布迪厄的观点,它可以表征为“一个生成和组织图式系统,这些图式在客观上是连贯的,它们在实践状态下运作”[8]。在当下高等教育制度不断变迁的宏观的实践场域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逻辑的生成既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应用性变革的自然演绎,也是独立学院办学主体行为的必然选择。

[1][5][7]李军.独立学院办学特征适切性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8-72.

[2]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05-02.

[4]钟秉林.强化高校办学主体地位促进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15(18):20-24.

[6]陈婷.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探索,2008(4):72-74.

[8](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61-162.

Logic of Developing Practical Abilities for Student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in the Sigh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LI Jun

(Shengl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ongying, Shandong 257000, China)

Practical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evaluating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e logical path to develop practical abilities for students is as follows: to plan and design a training program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o reconstruct the system of practice teaching courses, to strengthen monitoring and guarantee system construction inside the colleges, to build actively the outside support system in teaching, and to construct various evaluation systems. All of these should be done with the position on cultivating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nd meet the needs of regional economy, local profess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practical ability; application-oriented; logic; practice teaching

(责任编辑 吕玉英)

G647;G648

A

1008—6129(2016)05—0056—06

2016—09—09

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特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M217;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3GG215。

李军(1975—),山东青岛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应用型学院评价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西行学院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