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新尝试

2016-03-03 00:02王礼平
新课程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诵读比较

□王礼平



诗歌教学新尝试

□王礼平

【摘要】诗歌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而诗歌鉴赏则又是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诗歌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在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诗歌教学要把握诗歌的特点,学习和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能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分析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提出一些方法,如诵读评议悟诗情、比较揣摩解诗意、描摹画面显意境、勾连补充促积淀等,以供教师来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诗歌教学;诵读;比较;描摹;勾连

诗歌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诗歌鉴赏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诗歌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诗歌教学要把握诗歌的特点,学习和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能从不同角度或层面分析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该通过何种方法来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平时课堂上的一些新尝试,以作抛砖引玉之效,希望和各位老师探讨。

一、诵读评议悟诗情

诗歌教学离不开反复的诵读,教师要在诵读中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启发学生读后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掌握常规朗读方法与技巧(如重音、节奏、语速、语调等),并引导学生深入诗文,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蕴,理解诗歌主题。如教学《雨说》,一学生在朗读“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一段时,把“走得很轻”“温声细语”两个词语读得很轻,而“织”“丝缕”却读得很重。笔者抓住这个教学契机,适时引导学生开展了下面的讨论:

师:老师发现,你把“走得很轻”“温声细语”两个词语读得很轻,而“织”“丝缕”两个词语却读得很重,能说说这样读的原因吗?

生1:我觉得,诗歌中“走得很轻”“温声细语”要读得轻柔、温和,因为这两个词强调春雨的温柔,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春雨是悄悄地来到孩子身边,体现了春雨关爱孩子而又生怕惊扰孩子的美好情态。而“织”“丝缕”两个词语则让人形象地感受到了雨丝条条,天地变成白茫茫一片的景象,体现了春雨富有“爱心”的特点,所以通过重读予以强调。

师:哦,你读得不错,分析得也很透彻,且合乎情理。

生2:我认为,强调“爱心”不一定要重读,因为“织”“丝缕”在这里写出了雨丝细密轻盈的特点,用轻读更能体现春雨的特点和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师:那你能读一读吗?(生2朗读,把“织”“丝缕”二字读得很轻,很慢)大家感觉怎样?

生3:读得很好!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天地间密布着一根根晶莹闪亮的雨丝。

生4:读得真棒!他的朗读,也让我感受到了春雨对儿童爱心的博大无边,既轻柔,又细腻。

师:不错,刚才这位同学的精彩朗读更能引人遐思,仿佛将我们思维的触角引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评价轻读“走得很轻”“温声细语”而重读“织”“丝缕”的原因,然后因势利导,推动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织”“丝缕”到底应该轻读还是重读。学生通过评议和对比朗读,体会到“织”“丝缕”二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雨轻柔细密的特点,感受到春雨对儿童博大的爱心,很好地凸显了诗歌的主题和意蕴,所以用轻读更恰当。

二、比较揣摩解诗意

对比,最容易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养成比较揣摩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而诗歌教学,若能把诗文中用得好的关键字词替换成其他词语,再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揣摩换词后的句子与原句的区别,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饮酒》(其五),在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时,可设问:诗句中“见”能否改成“望”?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揣摩,就会发现诗句中的“见”不能改成“望”,因为“见”字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正是这无意中的偶见,使南山的美景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互映衬,从而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写出了诗人当时恬淡、闲适的心情。又如教学《我爱这土地》一文,可引导学生试着把“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中的“嘶哑”一词换成“珠圆玉润”“动听”之类的词语,启发学生揣摩比较诗句换词前后不同的表达效果。通过揣摩比较,学生体会到原诗选用“嘶哑”一词,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热忱,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铁蹄无情践踏祖国领土而痛苦、忧郁、愤慨的爱国者形象。而换用“珠圆玉润”“动听”之类的词语,我们就很难感受到诗人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体味不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痛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着而深沉的爱。这样,通过对比揣摩,学生不但体会到了诗句中不同词语间的语义差别,而且感受到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高大形象。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加字或减字的方法,揣摩比较加减字词后的句子与原句的区别,从而体会诗歌用词的精美之处。如教学《星星变奏曲》,其中“鸟落满枝头”一句中的“满”字很传神,教师可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揣摩比较去掉“满”字后的句子与原句的区别。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原句中的“满”字既突出了树上的鸟数量之多,又生动形象地描摹了一幅充满生机、活力与美感的优美画面,读后令人心驰神往。

三、描摹画面显意境

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诗歌语言凝练优美,具有抒情性、含蓄性和跳跃性,诗中大多包含了优美鲜活的画面,这虽然给学生理解诗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灵活设计教学方法,精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去发现、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如教学《山居秋暝》,教师可让学生抓住诗中景物的特点展开想象,在头脑中生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内容进行补充、扩写,进而感受诗歌描摹的山水风光之美和创设的意境之美。下面是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描写:“静静的夜晚,皓月当空,清澈空明,银辉在枝头跳跃,透过郁郁葱葱的松林洒下了一片斑驳的静影;山泉叮咚,潺潺流淌,欢快地在石头上跳起了舞,哼起了歌;翠竹幽幽,修直挺拔,蜿蜒的小径上突然传来了洗衣姑娘的欢声笑语;莲蓬浮动,水波荡漾,渔舟顺流而下,在莲叶间自由穿梭,流连忘返……”学生用秀美的文字、灵动的语言,将一幅雨后山村清新、宁静又洋溢着快乐的“山居晚景图”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通过这种图文转换的读写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力,可谓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四、勾连补充促积淀

所谓“勾连”,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运用接近、相似、对比、因果等方式引导学生勾连相关的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勾连教学法,能够快速地搭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相关的知识网络,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黄鹤楼》,品析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哪些诗句也是表达“游子思乡、离愁别绪”这一主题的。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神思飞越,纷纷举手发言,表现“思乡离愁”主题的诗句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并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着的离愁别绪。又如教学《雨说》,在引导学生赏析“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时,可相机勾连补充杜甫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赏析“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中的“弯”字时,则引导学生回顾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垂”字。这样的勾连补充让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不仅扩大了知识面,开拓了眼界,培养了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诗歌教学的方法很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教师课前能吃透教材,课中因材施教,合理而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笔者相信,顺利达成新课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教学目标将指日可待。

(编辑:赵悦)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7-0031-02

作者简介:王礼平,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现任职于湖南省永兴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诵读比较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同曲异调共流芳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