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策略

2016-03-04 02:33江红艳
水禽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公鸭鸭舍养鸭

江红艳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5)06-0023-03

鸭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不同血清型菌株所引起的不同病型大肠杆菌病的总称。随着养鸭业的发展,养鸭的数量多、密度大,再加上环境污染的严重,大肠杆菌已成为危害养鸭业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目前,凡数量多、密度大、管养水平较低、水域及环境污染严重的养鸭场,均有本病的存在和发生。大肠杆菌病常与鸭瘟、鸭流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巴氏杆菌病等并发和继发感染,给养鸭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是鸭只肠道正常寄居的常在菌之一,其中有一些血清型属致病性菌株。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菌株是非致病性的共栖菌,当鸭机体衰弱,消化系统的正常机能受到破坏,肠内微生物区系失调,机体的防御能力降低时,肠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就有可能进入肠壁血管,随着血液循环侵入内脏器官,造成内源性感染的菌血症。

最主要的传染途径是呼吸道,但也可以通过消化道、蛋壳穿透、交配等感染。

最主要的传染来源是病鸭和带菌鸭。当种蛋产出后受到粪便等污物污染时,蛋壳表面的大肠杆菌很容易穿透蛋壳而进入蛋内,这种蛋在孵化后期,有可能引起胚胎发育不良或造成死亡,或使刚出壳的雏鸭发生本病。

患大肠杆菌性输卵管炎的母鸭,大肠杆菌可在蛋的形成过程中进入蛋内而造成垂直传播。患病的公鸭与母鸭交配时也可以传播本病。

本病的传播还与下列因素有关:如饲料发霉、日粮中营养成分不全、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而造成雏鸭发育不良;饲料和饮水被污染,特别是水源被严重污染而引发本病最为常见;鸭群饲养密度过大、鸭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时,带有本病原菌的尘埃易通过呼吸道传染。

各种品种、各种年龄的鸭群均可感染大肠杆菌而发病,但以雏鸭最易感染。据报道,雏番鸭发病日龄多在7~10日龄,发病率为10%~15%,死亡率20%~60%;产蛋鸭群感染本病,产蛋率由85%~88%下降至55%~60%,种蛋孵化率由80%左右降至30%~50%,同时有部分公鸭出现阴茎肿胀发红,“脱鞭”不收,个别甚至局部溃烂。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季寒冷和气温多变季节多发,与应激因素关系密切。

2 防治策略

2.1 预防

2.1.1 搞好卫生工作 保证清洁的饮水,加强饮水的卫生监测,定期在饮水中加入含氯量0.125%的次氯酸钠溶液;保持运动场干燥和游泳池中的水定期更换,这对于规模化养鸭场较易做到,但对于利用水塘、河沟、鱼塘养鸭户难以做到,所以保持鸭舍的干净和卫生、保持垫草干燥(尤其在雨季)、避免场区杂草丛生、定期灭鼠显得十分重要。

2.1.2 搞好消毒工作 鸭场的消毒工作,必须持之以恒。消毒药的浓度要合适,消毒要彻底,特别是阴雨之后,更要彻底消毒,选择几种靠得住、信得过的消毒药交替使用。

进雏鸭前,育雏室要彻底消毒。消毒程序是冲洗→喷雾→熏蒸→再喷雾。喷雾可用0.5%的烧碱或0.5%的过氧乙酸。熏蒸消毒时,每立方米空间用12.5g高锰酸钾和25ml福尔马林。消毒后7d再进雏。

育雏期间,用0.5%的过氧乙酸每天带鸭消毒一次。

育成和产蛋期,每天早上对鸭舍内外消毒一次,烧碱与过氧乙酸每周轮流使用,浓度均为0.5%。铺垫料时,在新旧垫料上各消毒一次,待消毒10min后,方可让鸭进入室内。

种鸭转群时,对转群路线进行消毒;转群之后,对原鸭舍进行彻底消毒,消毒7d后再进种鸭。

种蛋入孵前,每立方米空间用12.5g高锰酸钾和25ml福尔马林对种蛋进行熏蒸消毒。凉蛋期间,结合喷水可用含氯量0.125%的次氯酸钠溶液喷雾消毒2~3次。蛋库定期消毒,防止细菌感染。孵化机、出雏机、雏鸭存放处及所有用具,每批消毒一次。

严禁外来人员接触鸭群,本场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2.1.3 搞好种蛋管理工作 管理好种蛋,对控制大肠杆菌病的垂直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及时捡蛋,种蛋在垫料上的停留时间不超过30min。种蛋一旦被粪便或其它污染物所污染,若时间不长,可用消毒液浸湿的毛巾擦干净,再浸入0.002%的高锰酸钾溶液中1min,不用擦干,而是任其自然晾干放入贮蛋室;倘若严重、时间长,特别是被雨水或其它来源的水喷湿的蛋,不能作孵化用,应及时淘汰。

蛋库要求温度保持在8~12℃,经常消毒,种蛋存放时间不能超过7d。

2.1.4 搞好饲养管理工作 搞好种鸭和育雏鸭的饲养管理工作,对防控大肠杆菌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鸭舍通风良好,饲养密度合理。每平方米种鸭的合理密度为:育雏期20~30只,育成期5~6只,产蛋期3~4只。在育成期和产蛋期还要有大于室内面积1/3以上的室外运动场。

及时淘汰阴茎脱出的种公鸭和其它残次种鸭及已感染大肠杆菌并证实较长时间内未产蛋的母鸭。

病死鸭必须在指定的地点剖检、焚烧或作其它无害化处理。

饲料要求全价、优质、无污染和无霉变。

用药物预防对雏鸭有一定的效果,一般在雏鸭出壳后开食时,在饮水中加入庆大霉素,剂量为0.04%~0.06%,1~2d。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拌料,连用7~10d。

2.2 治疗

2.2.1 分离菌株做药敏试验 大肠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都敏感,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也越来越多,而各地分离的菌株,即使是同一个血清型,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治疗之前,最好先用分离株作药敏试验,然后选用高度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未做药敏试验之前,可选用本场、本地区过去少使用的药物治疗;做药敏试验后,应用几种高敏药物交替使用,以防产生耐药性菌株。可供治疗的参考药物如下:

新霉素:10g兑50kg水,或按35~70mg/kg·w,饮2~3d。

庆大霉素:每2万~4万IU兑1L水,饮2~4d。

卡那霉素:硫酸卡那霉素针剂,按5~7.5mg/kg·w,1次/d;拌料,15~30mg/kg;饮水15~120mg/L,连用2~3d。

盐酸沙拉沙星:10g兑100kg水,10g拌40kg饲料,连用2~3d。

25%恩诺沙星注射液:肌注,按0.2ml/kg·w,1次/d,连用3d。

氨苄西林:内服,一次量10~25mg/kg·w,或肌注,按药品说明书剂量使用,1次/d,3d为一疗程。

阿莫西林:内服,一次量10~15mg/kg·w,2次/d。

阿莫西林+克拉维素(2~4:1):内服,一次量10~15mg/kg·w(以阿莫西林计),2次/d。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效价比2:1):肌注,一次量10mg/kg·w(以氨苄西林计),2次/d。

盐酸大观霉素:混饮,每升水500~1000mg,连用3~5d。

硫酸安普霉素:混饮,每升水250~500mg,连用5d。

盐酸多西环素:混饮,每升水50~100mg。

甲砜霉素:内服,一次量20~30mg/kg·w,2次/d,连用3~5d。

氟甲砜霉素:内服,一次量20~30mg/kg·w,2次/d,连用3~5d。

2.2.2 淘汰患病公鸭 当种鸭群发生大肠杆菌生殖器官病时,必须首先对每只公鸭进行检查,发现外生殖器表面有病变的,马上隔离,或一律淘汰不留作种用,以防止继续传播本病。如果此时因淘汰种公鸭而影响受精率,可采用人工授精。

2.2.3 加强饲养环境卫生消毒 鸭舍及场地应进行清扫及消毒,放牧的水塘可结合防治鱼病进行水域消毒。

2.2.4 喂给高质量、高含菌量的微生态制剂 种鸭采食这种微生态制剂之后拉出的粪便,含有大量有益的微生物,对净化环境有一定的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鸭鸭舍养鸭
发酵床网上养殖肉鸭舍春季环境参数监测及通风策略模拟优化
野鸭的喜剧
永修贫困户养鸭铺就脱贫梦
鸭大肠杆菌病如何防治
鸭子的人工授精增效方法
微生物发酵菌养鸭的基本模式及其技术优点
地方优良鸭种
肉用鸭育雏阶段的饲养管理要点
莲田养鸭生态种养模式效益及技术初探
浅谈鸭病的防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