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天下先
——历数华大若干个中国第一

2016-03-09 14:04刘美文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史话

刘美文

(华中师范大学 档案馆,湖北 武汉 430079)



敢为天下先
——历数华大若干个中国第一

刘美文

(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华中大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诸多方面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先河,曾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简要介绍了华中大学创造的六个“中国第一”,以期彰显其近代教育的社会价值。我们重提华中大学史话,意在呼吁高等教育职能的回归。

关键词:文华大学;华中大学;中国近代教育;史话;高等教育职能

华中大学(简称华大)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是20世纪初驰名中外的一所教会大学。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位于湖北武昌城内的昙华林创办了文华书院。由于后来有多所学校与其合并,文华书院规模不断扩大,至1909年改名为文华大学,1924年再次更名为华中大学。华中大学从建校伊始就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是清末民初时期西方文化传入武汉的重要通道。在20世纪20年代,华中大学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封建的土地之上,直接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塑造了具有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创造了许多的“中国第一”。

华中大学的办学实践生动地诠释了教育强国、教育服务于广大民众、教育与国家和民族利益息息相关等教育理念,体现了鼓励受教育者多元化发展及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等教育职能,创导了人道主义、社会公平与正义等社会价值观,是中国教育近代史上办学的一个成功的典范,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与导向作用。

一、文华公书林——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图书馆

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图书馆诞生于一个偶然的际遇。1900年,美国人韦棣华(MaryElizabethWood)女士来武汉探亲,后受聘于文华书院讲授英语。在当时的文华书院,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均无资料可供参阅,韦棣华女士便将自己收集的外文书籍提供给学生阅读。为了方便学生阅读,最初她将收集的书籍陈列在一个叫“八角亭”的小屋内,这个小屋就是文华公书林的雏形。随着收集到的资料增加,1903年陈列室由一间扩大到两间,并取名为文华书院藏书室(BooncCollegeLibrary)。

当时的中国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韦棣华在致力于文华书院藏书室建设的同时,也想建立一所不仅能供本校学生阅读而且也能供广大市民阅读的图书馆。1906年,她返回美国进入纽约普拉特学院学习图书管理方面的知识,并积极筹措资金、购买书籍准备回到中国建立图书馆。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得到10 000美金及3 000册书刊的资助。1908年,韦棣华返回武昌,聘请著名建筑师德希思设计了图书馆的建筑图纸,用所得捐款在龚家花园购得一块地皮并实施图书馆建造。1910年春,号称造价 “十万元建筑”的文华公书林新舍正式建成,同年5月16日,文华公书林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并正式面向社会开放。文华公书林的开馆仪式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诞生。

文华公书林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里程碑,开启了我国文化知识传播的新途径,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1]。

二、文华图书科——中国第一所图书馆学教育机构

中国的第一个图书馆学教育机构是华中大学的文华图书科(BooneLibrarySchool),该科成立于1920年,是我国的第一个图书管理专业教学单位,后来发展成了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1929年,文华图书科从华中大学分离出来正式成立了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该校于1953年并入武汉大学。它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开创了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之先河。

文华公书林的出现推动了中国“新图书馆运动”的蓬勃发展,引发了全国各地对图书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为了满足这种人才的需求,韦棣华开始着手创办文华图书科。1920年,她带领助手沈祖荣、胡庆生等组建了图书管理专业,并从文华大学文学院二年级挑选了6名学生,将他们转为第一期图书管理专业学员。该期学员于1922年毕业,大多数后来成为了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骨干力量。

华中大学的文华图书科造就了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及后来的武汉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在中国图书情报教育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对我国图书情报专业的发展与壮大有着重要的贡献。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近一个世纪以来,其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带动了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省市级图书馆、科学与专业图书馆等在教学、科研、推广、应用等多领域的繁荣昌盛。当今中国的图书管理与研究人员大多数与其一定的历史渊源,其延伸系列——武汉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在图书与档案学教学与研究中仍是全国最有影响的专业院系之一[2]。

三、文华童子军——中国最早的童子军团

教育强国是文华大学先辈们的梦想,“少年强,则国家强”的理念成就了中国最早的童子军团——文华童子军。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国力衰退,各国列强大量侵吞我国利益。面对内忧外患,1911年文华大学试图组建类似欧美的童子军团,从孩子抓起,增强国力。该校从16岁以下的学生中挑选了60名成员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童子军——文华童子军,并于1912年2月25日在文华公书林举行了文华童子军成立仪式[3]。

文华童子军由严家麟担任教头,统一着装、建制规范、训练科目明确,并不定期在武汉三镇列队训练、表演,以展示童子军团的风采。文华童子军团的演练成了当时武汉三镇一道亮丽的风景,引起了轰动效应。其后,教育强国从孩子抓起成了当时教育界仁人志士的共识,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多支童子军团。为了规范童子军团的建设,严家麟翻译了《童子军常规》,编写了《童子军初级问答》、《童子军军鉴》、《露营》、《童子军营舍建筑法》、《童子军桥梁建筑法》等系列教材与规章制度[3]。

文华童子军的成立对当时国民的强国意识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遗憾的是,这支军团的后期演变失去了其应有的光环。

四、文华管乐队——中国第一支铜管乐队

文华学院先辈秉承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理念,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造就了今天华中师范大学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中国第一支铜管乐队——文华管乐队。

文华管乐队创建于1909年,其创始人是康明德(R.A.Kemp)先生。康明德先生是英国皇家音乐学会会员,当时受聘于文华大学物理系。虽然其物理专业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但其每天清晨嘹亮的小号声总能吸引许多同学的关注。于是,康明德先生积极向学生介绍乐器、乐理、作曲、唱歌等方面的知识,并用父亲留给他财产购买了几十种管乐器捐赠给了文华学院,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管乐队。该乐队曾多次参加校内外的一系列重大活动,其新颖的陈列和嘹亮的旋律在武汉三镇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康明德先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曾领乐队赴东南亚募捐演出,他将所募集的2 000多万元资金经陈嘉庚之手转交给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文华师生谱写了许多斗志激昂的抗日战歌,为中国军民的抗战提供了大量精神食粮,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

文华管乐队的建立开启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通道,造就了一批音乐界优秀人才,如前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东方第一小号”夏之秋教授及同期的几位中国一流作曲家等[4],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武昌红十字会——中国最早的“红十字会”

文华人关心社会发展与进步,创导社会公平、正义,爱好和平,积极践行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最先站出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红十字会”——武昌红十字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任文华大学附中校长的余日章先生创建了武昌红十字会,它是中国的第一个“红十字会”组织。武昌红十字会的骨干成员主要来自文华大学,其行动得到了文华大学师生的广泛响应。在武昌起义期间,该会积极组织会员实行战地救死扶伤,筹运粮食安抚战时民心、稳定军心、鼓舞士气[5]。

大学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之一是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红十字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武昌红十字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文明的进步。战时,红十字会救死扶伤,履行人道主义职责;平时,红十字会扶贫帮弱,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尽管武昌红十字会只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但对中国社会的人道主义意识、社会正义与公平等价值观念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工人党员——郑凯卿

从文华大学到华中师范大学,文华人(华师人)一直保持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关心国家大事,在中国近代历次革命战争中涌现出了大批的仁人志士,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共历史上的第一个工人身份的共产党员郑凯卿曾是文华大学的校工,曾被文华的师生称为“万能师傅”。

1920年10月,董必武、陈潭秋等7人在武昌抚院街97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武汉地区的首次秘密聚会。会议由刘伯垂主持,会上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经过,传达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关于建立基层支部的意见,宣读了党的纲领草案,并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武汉支部。该支部确定以武昌多公祠5号为党的活动机关所在地,由包惠僧任书记,陈谭秋负责组织工作,郑凯卿参加了这次会议。因为这是武汉地区的第一次会议,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上看,可以认定郑凯卿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位工人身份的党员[6]。郑凯卿加入共产党员后,积极组织工人运动,与施洋大律师一道发起了著名的“二七大罢工”。解放后仍自食其力,以在文华中学附近摆小摊为生,并教育子女们不向组织伸手。

郑凯卿的经历体现了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为当代华师人树立了榜样。

七、结语

从文华学院到华中大学,再到华中师范大学,一代代华师人在中国的教育战线上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沉淀了华师具有丰厚底蕴的特色校园文化。

华中大学的“六个第一”彰显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和价值:(1)高等教育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广大人民大众。华中大学创办了文华公书林为广大市民提供了阅读方便,创办了文华图书科以满足社会图书管理人才的需要。(2)高等教育要关注国家的昌盛和发展。在民族危亡时刻,华中大学组建了文华童子军以实现强国的梦想;在社会黑暗时期,华大人积极投身革命洪流,参加中国共产党以拯救中国。(3)高等教育鼓励受教育者多元化发展。华大组建了文华管乐队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高等教育要创导正确的社会观念。华大组建的武昌红十字会传播了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5)高等教育追求创新和发展,华大的“六个第一”则是创新和发展的典范。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是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之一。时隔近一个世纪,面对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乱象,我们重提华中大学史话,呼吁高等教育职能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周洪宇. 不朽的文华: 从文华公书林到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74.

[2] 刘美文. 文华图专的兴起及其历史、社会背景分析[J]. 档案学研究, 2011, (1): 96.

[3] 吉尔曼,等. 文华大学[M].黄下辉,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30.

[4] 袁少平. 康明德与中国最早的铜管乐队[J]. 湖北档案, 2000, (12): 30.

[5] 陈冠林,杨胜红. 文华之光[M]. 武汉: 长江出版社,2011.124.

[6] 孙兴盛. 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工人党员[J]. 百年潮, 2011, (7): 60.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4-0068-03

收稿日期:2016-02-04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史话
梁家祠堂史话
The Changes of Chinese Painting Tool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Water
游白帝城有感
“中国货币史话”系列图书出版
禅儒史话——试论禅宗对宋明儒学的结构性影响
小沧桑馆史话
共和国大阅兵史话
中国阅兵史话
直升机机降作战史话
五代“神弓”射“大雕”——人民解放军防空兵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