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外宣中模糊语的顺应性分析

2016-03-09 14:04李翠琼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顺应性

李翠琼

(闽南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政治外宣中模糊语的顺应性分析

李翠琼

(闽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模糊语言在自然语言和日常交际中大量存在,在外宣中政治家经常使用模糊表达来达到他们特定的交际目的,如获取支持、维护国家形象等。本文从语言顺应的角度分析模糊语在政治外宣中的妙用,总结其常用的模糊类型,探讨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语用功能。

关键词:模糊语;政治外宣;顺应性

模糊性是物质世界的基本属性,也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在自然物质世界里,为了某种需要,人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使用模糊语言。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模糊”现象,哲学家尤布利德斯(Ebulidies)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推理悖论”(soritiesparadox),即“如果n粒麦子构不成一堆(heap),那么n+1粒麦子也构不成麦堆,因此任意多的麦粒也构不成麦堆”。这里的“堆”是个模糊概念,其外延是不确定的。人们在日常交际、外交场合、新闻报道、法律文本等语境中频繁使用模糊语言,这就说明模糊语言具有特殊的交流技巧和策略。庞建荣教授也曾指出模糊有可能是“体裁敏感性”(genre-sensitive)[1]。把模糊语言置于某种体裁中进行分析对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以政治外宣文本的模糊现象为例,归纳政治外宣文本的典型模糊用语,从语言顺应的角度分析模糊语言在政治外宣中存在的必然性。

一、政治外宣的基本原则和分类

政治外宣,顾名思义即与政治相关的对外宣传,从某种程度可以说是种外交行为。它的目的在于介绍、宣传相关的政策,通过舆论宣传表明态度和立场,树立良好的形象,增进理解和交流。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快而广,因此外宣措辞尤须谨慎,稍有不慎则会损害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其负面影响一发不可收拾;反之,只要措辞得当到位,就会收到理想的宣传效果。李长春同志曾提出外宣工作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接受习惯。”立足实际,采取新闻受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增加政治外宣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已经成为外宣的基本原则。

政治外宣是指与政治相关的对外宣传,它以文本、演讲、报告、记者招待会等形式,借助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向外国读者介绍、宣传本国的方针政策并表明对政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政治演讲是政治外宣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传播学者Lucas曾给政治演讲作出以下定义:“anEnglishpoliticalspeechisonethatthespeaker,usuallyonbehalfofacertainclass,society,orparty,makesinEnglishtoanaudienceonsomeimportantmattersandrelationshipathomeandabroad.”[2],这一定义指出英语政治演讲是代表某个社会阶级或是政党而作出的重要讲话,因此其对语言要求必定是十分谨慎。 本文收集大量政府工作报告,政治讲话等政治外宣材料,探究其语言特点,分析其语用模糊现象及如何通过语用模糊实现有效的对外宣传。

二、政治外宣中模糊表达存在的理据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凡是语言或多或少都存在模糊性。再者,客观世界本身就存在许多界限不清的现象。因此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模糊现象不足为奇。政治外宣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同时要考虑外国受众的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其宣传也受到政治、社会、语言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保证宣传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模糊表达必不可少。根据Vershueren语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顺应性(adaptability), 语言使用受到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的目的、交际策略及语境不断对语言作出选择[3]。政治外宣实际就是一种交际行为,其目的是对外宣传本国的特色,表明和维护本国的观点和立场,为了实现这一交际目的,政治家和政府工作者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慎重选择措辞,这一选择事实上就是Vershueren所说的“不断对语言作出选择”。伍铁平教授早在其《模糊语言学》一书中指出,“模糊语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有时候会牵涉到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4]可见,模糊语在政治外宣中是必然存在的,且其作用是不可小觑。

三、政治外宣中典型的模糊用语及语用分析

1. 评价性形容词

政府工作报告和政治演讲中经常会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政府措施作出一番的概述和评价,而评价性语言多带有模糊性,如“好(good)”“迅速(rapid)”“稳定(stable)”等形容词。这一类形容词的语义外延具有不确定性,它们只是一些相对概念,没有精确的界限,这就是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即模糊性。以李克强总理在第三届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为例,其讲话中使用相当多评价性形容词,如:

a.…majortransformationandadjustment,callsforinnovationsofgreaterdepthata

widerscope.

b. …thesocietyhasgainedastrongercapacitytocreatewealthandthepeoplehavebecomebetteroff.

c. …enhancedourinnovationcapacityandcompetitivenessthroughopeningupinwiderscopeandathigherlevel.

d. …maderemarkableachievements…

e. …fasterandbettergrowthtobecomeamoderatelydevelopedcountrybythemiddleofthiscentury.

f. …afasterpace; …atahighlevel; …hadexertedasignificantinfluenceintheworld.

此类形容词本身的语义外延是不确定的,再者形式上使用比较级之后,使其模糊性更明显。在政治演讲中,评价性形容词及其比较级的使用尤为突出。这类模糊形容词在政治演讲中帮助演讲者精炼地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形式作出评价,点到为止,避免事事俱详,让听众心领神会。这就顺应了社会客观世界和听众精神世界的要求。

2. 模糊动词和名词

具有程度变动特征或者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的动词和名词往往具有模糊性。政治外宣中,有时候不可避免要提及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诸如“strengthen,grow,promote,deepen,shrink,change,progress,success,recession”等模糊动词和名词也是频繁出现。如

a. …wehavebeendevelopingnewformsofsocialgovernance,andpromotingsocialharmonyandstability. (2015政府工作报告)

b.Weintensifiedeffortstoensureworkplacesafetyandachievedreductionsinthenumberoftotalaccidents,seriousandmajoraccidents,andaccidentsinkeyindustries. (2015政府工作报告)

c.Thiscomingyearwillbecrucialforcomprehensivelydeepeningreform,thefirstyearforfullyadvancingthelaw-basedgovernanceofthecountry,andacriticalyearforensuringsteadygrowthandmakingstructuraladjustments. (2015政府工作报告)

模糊性名词和动词具有一定概括性,表明过去或是未来的整体发展态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尤为多见。语言学家Leech[1]认为,语言的“经济原则”是指在所传递信息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简缩文本,减少语言的编码和解码的时间,从而使语言交际变得快捷而流畅。模糊性名词和动词恰恰就顺应了政治外宣语言交际的语境需求——言简意赅,简明扼要。

3. 模糊代词 “we”及其派生代词

在牛津词典中代词“we”有以下三种意思:(1)Usedbyaspeakertorefertohimselforherselfandoneormoreotherpeopleconsideredtogether;(2)Usedinformalcontextsfororbyaroyalperson,orbyawriteroreditor,torefertohimselforherself;(3)Usedcondescendinglytorefertothepersonbeingaddressed。从语义的层面上说,代词“we”可以指包括说话者在内的两个人或者更多人,在某些场合中也可以指说话者本人或是听众,由此可见,代词“we”的语义外延是不确定的。在政治演讲中,代词“we”的使用相当频繁。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英文文本)为例,全文长约为1 000个单词,其中代词“we” 共使用了19处,代词“our”使用了20处。再以奥巴马2015年国情咨文为例,全文长约为6 800个单词,其中使用代词“we” 188次,代词“our”出现了113处。

人称代词“we”的使用赋予演讲者一个角色,表达了一种亲密性和权势。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的“we”代表多种角色,显然不包括那些外国记者,即不包含所有的听众,它有时代表中央领导机构;有时候代表了全中国人民,体现了一种亲密度和传达民族团结力量。奥巴马的国情咨文中的“we”代表了美国政府及全体美国公民,表达了领导权势和树立亲民形象。政治外宣中模糊代词“we”的使用和国情、文化价值和民族传统息息相关,这一选择顺应了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需求。

4. 模糊限制语

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GeorgeLakoff提出“模糊限制语”(hedges)的概念,即“一些使事物更加模糊或者是较不模糊的词语”(wordswhosejobitistomakethingsfuzzierorlessfuzzy)[5]。从语用的角度出发,E.F.Prince及其同事把模糊限制语分为两大类:变动型和缓和型,变动型包括程度变动(如kindof,almost,inasense…)和范围变动(如about,around,oversomethingbetweenXandY…)。缓和型包括直接缓和(如:Ithink,Iguess,Iwonder, …)和间接缓和(如accordingto,sb.Saysthat…, …showthat…)。

模糊限制语的这一概念和分类恰恰肯定这一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它可以帮助说话者表明态度和立场,取得预想的表达效果,因此在政治外宣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恰到好处。

a.Aphilosopheronceobservedthatwecannotsolveproblemsbyusingthesamekindofthinkingweusedwhenwecreatedthem.(李克强2015达沃斯演讲)

b.AsaChinesesayinggoes,neighborswisheachotherwell,justaslovedonesdotoeachother. (习近平主席2013博鳌论坛演讲)

c.——increasetheGDPbyapproximately7%;——increaseimportsandexportsbyaround6%; (2015政府工作报告)

a和b中划线部分属于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引用哲人的话语和谚语在演讲中可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在情感上感染受众,或鼓舞或引人沉思或是提出期望等。c中的around和approximately就属于范围变动型限制语,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预期目标,而预期总是充满着变数。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来说,模糊限制语不仅可以加强发言人和受众的情感关联性,同时体现发言的权威性和提高发言的感召力,在政治外宣场合中经常出现。

5. 模糊数量词

模糊数量词可分为“数字型”和“非数字型”。“数字型”如hundredsof,thousandsof,其中模糊限制语+具体数字也归为此类。“非数字型”模糊数量词如many,much,few,some,several,alotof,abitof等。

以习近平主席2013博鳌论坛演讲例,发现多处模糊数词如:

a.Severalbillionpeopleinalargenumberofdevelopingcountriesareembracingmodernization.

b.Inrecentyears,Asiahascontributedtoover50percentofglobalgrowth,instillingmuchneededconfidenceintheworld.Whatismore,Asia'scooperationwithotherregionsoftheworldatregionalandsub-regionallevelshasgreatvitalityandpromisingprospects.

c.Duringthefirstdecadeandmoreofthenewcentury,tradewithinAsiahasincreasedfrom$800billionto$3trillion,anditstradewithotherregionshasgrownfrom$1.5trillionto$4.8trillion.

d.Overtheyears,manycountriesandregionshavedevelopedalotofgoodpracticesinmaintainingstabilityandpromotinggrowth.

在政治外宣中,特别是涉及到时间年限表达和一些经济数据时,模糊数量词必不可少。比如:

e.Withnearly90importantoutcomes,thedialoguehasexpandedconsensusandnarroweddifferences.(汪洋副总理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联合记者会上的致辞)

f.ThereformandopeningupofChina,involvingthemorethan1.3billionpeople,isaninnovationcampaignofthelargestscaleeverintheworld. (李克强总理在第三届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g.Withtheunleashedcreativityoftensofmillionsofthepeople,thesocietyhasgainedastrongercapacitytocreatewealthandthepeoplehavebecomebetteroff. (李克强总理在第三届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h.Overthepast30yearsandmore,wehavedeepenedreformofscienceandtechnologyinstitutions. (李克强总理在第三届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i.Forthepastyearandmore,centralgovernmentdepartmentshaveremovedordelegatedtolowerlevelsadministrativeapprovalonover600items.(李克强总理在第三届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

模糊数量词的使用符合了受众的思维习惯,同时也是实事求是,是严谨的政治外宣所需要。在政治外宣中频繁使用模糊数量词一是由于客观物质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无法使用精确的言语来表达,二是出于说话者自我保护的本能,让自己所说的话留有余地。发言人在外宣中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不断对语言作出选择,根据需要选择最恰当最得体的语言表达如模糊数量词,这一选择实际上受到客观物质世界和心理认知因素的影响,是语言顺应性的体现。

四、政治外宣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模糊表达在政治外宣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精确表达无法实现的。它可以保证外宣措辞的严谨性和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发言人在发言时“自我保护”,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此外模糊语言有时更贴近受众的认知习惯,有利于提高宣传的感召力。政治外宣文本经常综合运用多种模糊表达方式,这有赖于语言模糊的特殊功能。比如李克强总理在第三届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节选:

“Chinahasmaderemarkableachievementsindevelopment.However,weknowclearlythatChinaisstillthelargestdevelopingcountry.Itstillranksaroundthe80thintheworldintermsofpercapitaGDP,andlagsfarbehinddevelopedcountriesinscienceandtechnology.Thequalityandefficiencyoftheeconomyisintheprocessofimproving,andthereremainquitesomesystemicandinstitutionalobstaclesthatstandinthewayofdevelopment.Chinaneedstoachievefasterandbettergrowthtobecomeamoderatelydevelopedcountrybythemiddleofthiscentury.Whatiscrucialistofurtherfreeourmind,persistinreformandinnovation,andunleashthecreativityofthepeoplesothatthewholesocietywillbefullofvigorandvitality,providingareservoirofenergythatpropelsdevelopment.”

这则演讲文本基本上涵盖上文所介绍的典型模糊表达,其中模糊数词“some”传达了“发展中存在问题”这一信息,但是具体什么问题可能不便详说或是听众也不感兴趣,因此“some”恰到好处,简单明了。

五、结语

政治外宣不同于企业外宣,它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形象,同时也涉及到不同社会文化和认知差异,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政治外宣对语言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是受到社会、政治、文化和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动态的选择。模糊表达在政治外宣中的频繁出现也不是偶然,是语言顺应各种动态语境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庞建荣. 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政治文本的语例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Stephen.E.Lucas.TheArtofPublicSpeaking[M].NewYork:Mcgraw-HillHumanities, 2003.

[3]JefVerschueren.UnderstandingPragma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Lakoff,G.Hedges:AStudyinMeaningCriteriaandtheLogicofFuzzyConcepts[J].ChicagoLinguisticSocietyPapers, 1972,(8).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4-0104-04

收稿日期:2015-12-18

基金项目:2015年闽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G201502)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顺应性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非顺应球囊高压处理半顺应球囊不能扩张的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芈月传》中女性非礼貌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脊柱后路全麻手术患者肺顺应性及循环的影响
仲裁庭审答话中闪避策略的顺应性研究
委婉语的顺应性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腔内隔绝术用覆膜支架顺应性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天麻钩藤饮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顺应性和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
小昆山社区结直肠癌筛查结果分析
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