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至而有效”之“气至”《灵枢》本义*

2016-03-10 03:54高玉杰
光明中医 2016年9期
关键词:九针灵枢

高玉杰 左 甲



【经典温课】

“气至而有效”之“气至”《灵枢》本义*

高玉杰1△左甲2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银川 750004);2.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0075)

摘要:“气至”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通过对比《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对《灵枢·九针十二原》部分条文的解释,发现要探明“气至”在《灵枢》中的本义,必须从《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中寻找答案。“气至”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的本义是指“清气”至。“气至”不是目前普遍理解的“得气”,而是指通过九针的操作使经脉血气运行如常。

关键词:气至;灵枢;九针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关于“气至”的含义,目前的普遍理解是“得气”,即“气至针下”和“气至病所”[1]。近年来又有不少医家引经据典或借助现代医学,认为“气至”是指“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2~4]或者“反应了针灸对脑与外周神经功能的调整与否”[5,6]。

由于《灵枢》成书年代久远,文意古奥。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是很正常的,那“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灵枢》本义是什么呢?

1 《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中的“针”

要弄清“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本义,我们首先看一下《灵枢》引用《大要》的一句“经文”: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关于《大要》的这句经文,《黄帝内经》中就有两处解释,一是《灵枢·小针解》曰:“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一是《素问·针解》曰:“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两种说法孰是孰非?皆是也,皆非也,奈何?我们先看一下原文所出之处的篇名,分别是《九针十二原》《灵枢·小针解》、《素问·针解》,“小针”和“针”都是概指“九针”吗?笔者认为三者的含义显然是不一样的。

从二者对《大要》的这一句“经文”“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不同解释就可以看出,《大要》之后的《灵枢》和《素问》已经无法精确揣摩“经文”的深意了。另外二者皆没有把篇名定为“九针解”,《灵枢》名曰《小针解》,至成书更晚的《素问》则更模糊名曰《针解》。笔者认为就像两篇的内容一样,二者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解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一部分或者一方面的内容,所以只能名为《小针解》和《针解》,而不敢妄之命曰“九针解”。

《小针解》和《针解》对《九针十二原》中一些条文的解释已经就有所不同,但是《小针解》和《针解》都没有解释“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这起码可以说明《黄帝内经》时代众医家对于“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那《黄帝内经》时代大家对于“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一致看法是什么呢?《灵枢》和《素问》成书年代距离《大要》很显然和《小针解》《针解》距离《九针十二原》都比较接近,但相互之间的解释就已经有了不同,那我们今人又如何洞悉古人的本义呢?

2 何者“虚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笔者认为经文互参固然可取,溯源清流当然可嘉,借助现代医学更是无可厚非,但更贴切的还是从《九针十二原》原文中找到答案。要想找到正确的答案还必须结合临床,否则任何答案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不起任何的推敲。

再回到《大要》的“虚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要理解这句经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上下文找出一些端倪。文前有“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文后有“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笔者认为这里引用《大要》是为了佐证或者解释“凡用针者……邪胜则虚之”,可以解释为“经脉的血气运行由虚弱而慢变为盛大而疾就是补虚(使之实,相对于补泻之前);经脉血气的运行由盛大而疾变为虚弱而慢就是泻实(使之虚,相对于补泻之前)”。至于“言实与虚,……若得若失”《小针解》和《针解》解释各不相同,笔者亦不敢妄断之,暂且不表。

之所以解释为“血气”是因为《九针十二原》开篇黄帝问曰中就提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那临床上我们又要如何才能判断经脉的气血已然由虚变实,由实变虚?是靠手指针下辨气血盛衰还是要手指“诊脉”而方知?

《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根据目前的文献和资料笔者认为“诊脉”可以有4种解释:独取寸口;三部九侯诊脉;多脉遍诊;经脉循行线上的触诊。如果一个上工在临床上针刺过程辨别气血虚实还需要“诊脉”的话,他要按如下操作:通过针刺后的守神,守机,上工终于捕捉到了“清净而微”的“空中之机”, “迎之随之”而行补泻。上工补泻了半天不知道效果如何,是否已经实虚或虚实,于是上工用押手甚者连守机的刺手都腾出来去“诊脉”。如果“脉”变了可以停止补泻出针,如果“脉”没有变化,上工于是回过头来继续闷头补泻,过了不知多久再“诊脉”,怎么“脉”还是没有变化呢?于是上工再回过头来闷头苦干……或者有人说既然是上工当然是一手“守机”,一手“诊脉”,可是《九针十二原》又曰:“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乃去之”,唯独没有提到“诊脉”。《九针十二原》又曰:“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不)中而去,则致气。”很明显是说临床上我们要准确掌握针刺补泻停止的时机或出针的时机,否则就容易导致“精泄”或“致气”。那针刺过程中是刺手针下的气血先发生变化还是押手的所诊之“脉”先发生变化?如何才能准确掌握针刺补泻停止的时机或出针的时机?

《九针十二原》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这里所说的“诊脉”是指针刺前要通过“诊脉”判断如“五脏之气”等的“剧易”,避免犯虚虚实实之戒。《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之后也说的很明确: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上工针下就能辨虚实知迎随,也就是辨针下经脉气血的盛衰,知去与不去。

我们再先讨论一下“粗守形,上守神”的含义。《九针十二原》后面提到“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和“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九针毕矣”,可知“守神”是指守“悬阳,及与两卫”,“守形”是指守“九针各自不同的形状”和“九针各自不同的手法”,即后面提到的“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九针十二原》曰:“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意思是说粗工只知道九针因其形状不同所以可以用不同的手法“出”不同的“气”,却不知道还要辨别九针针刺后针下是何“气”,不知道通过观察“悬阳,及与两卫”,协助判断针下气血盛衰以迎之随之而行补泻和补泻后的效果。

3 何为“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要搞明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笔者认为还需要辨清其之前语句的文意: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有医家认为是衍文)“无问其数”是什么意思呢?其前文曰:“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笔者认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下工临床用九针虚虚实实“五条经脉”就会导致病人“死”,“三条经脉”就可以使病人“恇”。我们可以反过来理解上工临床用九针虚实实虚“三条经脉”或“五条经脉”就可以“气至”而拔刺、雪污、解结。

所以这里的“无问其数”不是指针刺补泻的提插捻转次数等等,而是指“九针之中选用了几种针”和“针刺了几条经脉”(笔者注:现在很多医家解释《九针十二原》不是“九针解”而实质上是“毫针解”)。

所以古人所说的“气至”是指在上工临证时不是用一种针或取一条经脉就一定可以“气至”,而是可能要用数种针或者取数条经脉才可以“气至”,才可以达到“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临床效果。

综上,笔者认为“气至”是指用数种针或者取数条经脉后,并迎之随之而行补泻,“邪气”和“浊气”已出,最终而“清气至”。何为“清气”呢?经脉之血气也,正气也。再回到《大要》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中“气至”的含义为:用数种针或者取数条经脉后行补法后,经脉“血气”(正气)的运行由缓慢变为流利;行泻法后经脉“血气”(邪气)的运行由盛大变为缓和的正气,如此方为“气至”。是否“气至”主要靠医者“守机”辨别针下气血往来盛衰之变化,另外通过“守神”可以协助判断是否已经“气至”。(笔者注:“气至”后就应去针,即“气至而去之”。)

参考文献

[1]林驰,马良宵,范鸿雯,等. “得气”“气至”“针感”概念之我见[J].中国中医药杂志,2014,29(9):2892-2895.

[2]邢玉瑞.《黄帝内经》“气至而有效”诠释[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3):1-2.

[3]胥荣东,张军伟.《黄帝内经》中“气至”一词的本来含义[J].中国针灸,2005,25(6):445.

[4]刘农虞.“得气”与“气至”[J].中国针灸,2014,34(8):828-890.

[5]曾晓聆. 气至而有效的现代医学机理分析[J].光明中医,2008,23(10):1554-1555.

[6]乔云英. 也谈“气至而有效” [J].光明中医,2011,26(2):301-302.

*基金项目:宁夏医科大学特殊人才启动项目(No.20120506),国家自然基金地区项目(No.81160452)。

通讯作者△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9.007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9-1220-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刘言言2015-06-26)

猜你喜欢
九针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基于《黄帝内经》针刺理论探讨新九针疗法的优势与特色
师怀堂新九针施术思想撷英
《黄帝内经》中“阴”的整理与分类
《黄帝内经》中“阳”的整理与分类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从《内经》角度探析针刀的理论渊源与作用原理
采采卷耳
九针的现代研究概述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