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2016-03-10 08:56阳国彬刘玉芳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市中医医院441000襄阳市长征路24号
广西中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病因病机

阳国彬 刘玉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市中医医院 441000 襄阳市长征路24号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阳国彬刘玉芳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市中医医院441000襄阳市长征路24号

关键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机;理论探讨

1 肾精不足,五脏失养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免疫机制损伤、造血微环境障碍及骨髓造血干细胞缺陷,导致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血液系统疾病。现代医学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疗效也不甚理想,因此从中医角度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机,寻求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证治规律,丰富该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是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共同愿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历代文献无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名的记载,根据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贫血、出血、发热”等主要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的“血证”“髓枯”“血虚”“虚损”“虚劳”等范畴。笔者以中医理论为依据,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及病情变化等特点,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用临床疗效作为检验病因病机认识是否准确的重要标准,认为本病的本虚标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即肾虚为本,血瘀、热毒互结为标。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肾主骨生髓”。若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损,则骨髓不能充养,骨髓空虚则精血不能复生。由于肾中阳气根植于肾阴,具有温养脏腑组织的功能。《诸病源候论·虚劳》曰:“夫虚劳伤于肾。”《素问·运行大论》云:“肾生骨髓。”唐代著名医家王冰注解云:“肾之精气,生养骨髓。”马明教授根据中医传统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进展,提出建立骨髓造血功能——肾中相火造血理论的新模式,以此为基础,可阐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关键是肾虚[1]。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人体五脏六腑之阴都依靠肾阴来滋生,五脏六腑之阳都依靠肾阳来温养。若肾中真阴真阳不足,则无力激发和推动机体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如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如肺失宣降,则不能推动和调节血液正常运行;如肝失疏泄,则血行不畅;如心阳亏虚,则不能化赤生血,心气不足,则不能推动血行。肾精的充盈与否直接影响着五脏的生理功能和骨髓的虚实,而精血同源,肾精充足,则人体气血旺盛;肾精亏虚,则先天禀赋不足,精亏则血少,使脏腑失于濡养,气血亏虚,缺乏生机,造成虚弱的体质,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2 瘀血毒邪,伤及气血

现代医学所谓的病毒、药物、物理、化学及生物类有害物质等,都属于中医的毒邪。当这些毒邪侵入骨髓,炼精血为痰,致使肾精不能正常化生血液,导致气血不足。而且毒与血结,正邪交争产生病理产物最终导致髓海瘀阻。毒邪久恋,耗伤肾精,伤及肾元,故肾主骨生髓的功能减退。毒邪为阳邪,其性火热,最易损伤正气,灼伤阴液,伤血动血,因此毒邪侵犯机体,一方面可导致人体正气的损伤,使机体免疫功能减退,防病抗病的能力下降,邪毒继而乘虚而入,所以毒邪为患,病情迁延日久、缠绵难愈,这也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的原因之所在。另一方面,毒邪侵入人体,伤血动血,与血相搏,瘀毒互结,髓海瘀阻,瘀血不去,则新血难以速生。六淫邪毒,侵入人体,入血伤髓,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邪毒入血,伤精耗髓,以致生血乏源,从而发生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3 劳倦过度,损及五脏

《黄帝内经》有云:“精气内夺则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类证治裁》亦云:“凡虚损多起于脾胃,劳瘵多起于肾脏。”这也充分说明机体的这种虚损是由于精气内夺引起的,并与脾肾两脏密切相关。《景岳全书·虚损》也认为劳倦过度、色欲过度者,都可发展成为虚劳。由此可见,情志异常、起居不慎、饮食偏嗜、劳逸过度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是导致虚劳的重要因素。正如《医家四要·病机约论》所云:“曲运神机则劳心,尽心谋虑则伤肝,意外过思则伤脾,预事而忧则劳肺,色欲过度则劳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受而阳虚,阳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烦劳过度,忧郁思虑,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房劳过度,耗伤肾精,五脏受损,劳必及肾,最终导致肾精亏损,不能化生阴血,日久而发展为血虚。

由此可见,劳倦过度,则形神耗伤,损及五脏,引起脏腑组织机能失调,脏精亏损,而成本病。

4 饮食失宜,损伤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液的生成,有赖于脾气的健运才能将饮食物化生为水谷精微物质。《灵枢·决气篇》有云:“何谓血?歧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意思是血液的生成是以脾胃从饮食水谷摄取的精微物质为基础,经过进一步的“变化”才能生成。

《难经》有云:“饮食劳倦则伤脾,夫脾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如果胃既伤,则饮食不化。伤饮者,无行之气,伤食者,有行之物也,轻则消化,或损其谷”,“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素问·五脏生成篇》曰:“食有五味,过则伤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这些论述都充分说明饮食偏嗜可导致脏腑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引起虚劳。长期酗酒也可导致脾胃功能损伤,这也是导致虚劳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暴饮暴食、挑食偏食也会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气血阴阳失于濡养,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最终发展成为虚劳。

由此可见,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饥饱失常,饮食偏嗜,都会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脾胃虚弱而不能将饮食物化生成为精微物质,从而影响气血的生成,进而发展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5 大病久病,失于调理

痼疾沉疴,邪气太盛,迁延日久,脏气过伤,病后体质虚弱,正气不易骤复,加之病后调摄不当,或久病耗气伤精,气血枯竭乏源,或瘀血内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皆可导致精气耗伤,由虚致损,逐渐成为虚劳血虚证。此外,遂有治疗不当及误治失治等,都是致虚之因。

疾病迁延日久,耗伤人体阴阳气血津液,脏腑功能日渐衰退,正气亏虚难以恢复,使人体精气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虚致损,伤及五脏六腑,逐渐发展成为虚劳。正如《景岳全书·卷十六》指出:“疾病误治及失调理者,病后多成虚劳。”

综上所述,无论是肾精不足,还是饮食劳倦,形神过伤;无论是大病久病,失于调理,还是毒邪瘀血,耗伤气血,最终必累及于肾。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精血之海,内寓元阴元阳,为脏腑阴阳的根本。肾精亏损,不能滋生血液,而致髓空血枯,从而引发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肾精不足,精血无以转化是引发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键。同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也与五脏及毒邪瘀血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则能够运化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滋养各脏腑组织。若脾胃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则脾胃的运化功能减退,导致脾胃化生气血精微不足,则无力充养脏腑组织,亦可导致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肾虚为本、毒邪瘀血为标是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机关键所在。

正确的病因病机既能合理地解释疾病的发病规律、临床表现及病情变化特点,又能正确地指导临床实践。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虚为本,血瘀、热毒互结为标”的病因病机特点,采用补肾为主,健脾和胃,佐以清热解毒、祛瘀生新的思路立法处方,可有效延缓本病患者的病情发展,甚至阻断病情进展,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忠吉,刘艳,易宏英.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机初探[J].山西中医,2005,21 (3):60-61.

(2016-03-30收稿/编辑弓艳玲)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0719(2016)03-0048-02

猜你喜欢
病因病机
经筋理论对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指导意义
中西医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傅金英教授治疗脾虚湿热型带下病经验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的对策分析
浅谈黄帝内经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