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承德民间文学“难题求婚”型故事中的原始思维模式

2016-03-14 17:55郝瑞云
关键词:母题承德考验

杨 瑜,郝瑞云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北 承德 067060)



谈承德民间文学“难题求婚”型故事中的原始思维模式

杨 瑜,郝瑞云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北 承德 067060)

“难题求婚”与英雄经历磨难登上王位在民间文学中都是十分常见的母题。这两个母题存在诸多交汇,且叙事结构也极为相近。民间文学与原始思维有密切的关系。而承德民间传说中有大量的“难题求婚”型故事,且这种故事题材与写作方式源于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思维方式。

承德民间文学;“难题求婚”型故事;原始思维

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3 09:38

民间文学中经常出现“难题求婚”母题,且在民间故事、英雄传说及童话中都可以见到这种类型的故事。如中国舜的传说、日本大国主命的故事和德国民间童话《勇敢的小裁缝》等。承德民间故事《天桥山上玉人来》《变戏法》《避暑山庄的鼓楼哪去了》与《神鸽》等,都属于“难题求婚”型故事,这些故事所运用的叙事功能项大体相似。在叙事功能项中有一项最为核心,即故事里的年轻人或传说中的英雄为了与心爱的姑娘结婚,要接受严酷的考验。

故事中的叙事功能项—考验(ordeal),源于人类的原始思维方式,是一种文化心理的积淀。原始社会的一些部落有成人仪式,即将成为部族正式成员的年轻人都要接受酋长或长老严酷的考验,以判定年轻人是否成为真正成熟的男人,从而被部族接纳。经过成人仪式的年轻人方被认可,并获得结婚的权利。原始社会的这种文化思维模式,对后来人类的生活也影响颇深。如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婚俗就体现了对男子的考验。

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文化心理经过长时期的积淀,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艺术方面亦是如此。承德民间文学中的“难题求婚”型故事就体现了该地域深层的文化心理。

一、承德民间传说中的“难题求婚”型故事

结构主义叙事学根据叙事功能项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发现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大多具备类似的叙事功能项,且通过它们的不同排列组合,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故事。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对民间文学的研究。

(一)故事结构与功能项

结构主义叙事学受到索绪尔语言学的启发。之后,苏联文论家弗拉基米尔·普洛普通过对句子结构与叙事结构的类比,建立了关于俄罗斯童话故事的理论。他通过对俄罗斯童话故事的归类研究,认为这类故事的核心建立在31种基本“功能”的结构上,31种功能即叙事的基本单元。他列出的最后一组功能是:

25.交给英雄一项艰巨的任务。

26.这项任务完成了。

27.英雄被辨认出来了。

28.假英雄或恶棍被揭露出来。

29.假英雄被赋予一种新面目。

30.恶棍受到惩罚。

31.英雄结婚并登上王位[1]83。

普洛普的理论不仅适用于俄罗斯童话故事,也适用于世界多数民间故事。而“难题求婚”型故事在民间文学中很常见,大多运用的是以下的叙事功能项:

1.年轻的小伙子与姑娘(姑娘往往是超自然性质的,如她是仙女或具有超自然能力)相爱,结为夫妻。

2.小伙子与女子见女方家长,女方家长是超自然的神(如女子的父亲是天帝或龙王)。两人的婚姻受到家长阻挠,家长给年轻人提出超越常规的难题,考验男子。男子历经艰险完成难题(在克服艰难的过程中得到妻子超自然力量的帮助)。

3.婚姻得到女子家长的认可,圆满完成。

(二)I型“难题求婚”型故事

“难题求婚”型故事的第一种类型,即I型运用如下的情节结构:两个年轻人相爱——婚姻受阻——婚姻完成,其叙事运用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变动结构。承德有一则《天桥山上玉人来》的民间传说,故事梗概如下:

很久以前热河周围的山上满是石头,石质很好,这个地区很多人都是石匠。有一个小伙子叫钟灵秀,是个手艺高超的石匠。一天,他帮助村里人凿石磨,遇到一个仙女玉姑,帮他缝补汗衫。小伙子向玉姑求婚,仙女说需要先征得母亲的同意。于是钟灵秀去拜访仙女的母亲老婆婆。老婆婆要求他造一座天桥,把女儿从天上接下来,才能成婚。造天桥的任务可难坏了小伙子。玉姑告诉他就在东面的山上凿一座九十九丈高,九十九丈长,三十三丈宽的石桥就可以了,并给钟灵秀一把金斧子。经过三个月天桥凿成了,就是今天承德东面的天桥山。钟灵秀从天桥走上去,迎接从天边翩然而下的仙女,最终和玉姑结为夫妻。(《热河民间故事·第一辑》)

此外,I型故事还有变体,从一个功能项向下一个功能项转换时有一个过渡(可以认为插入了一个副功能项),使其转换的完成具有延宕的叙事效果,进而增加故事的文学性,调动了读者的兴趣。功能项有变化,但故事主题没变,因而结构上总体改变很小:

1.年轻的小伙子爱上一位姑娘(姑娘具有超自然力且未被顺服或感化,和其家长一样要为难甚至迫害男子)。

2.年轻人接受任务,受到女方家长的考验(考验非常严酷,甚至有生命危险)。

3.年轻人在超自然力(拥有超自然力的除了与其相爱的姑娘,还包括故事中的其他人物)的帮助下,顺利通过考验,最终完成婚姻。

承德当地还留传着一个《变戏法》的故事,讲的是发生在苏州的一个传说,这个故事也在承德民间口头讲述中流传下来。故事梗概如下:

古代苏州城白员外的儿子叫白云祥,迷上了变戏法这项民间艺术,于是带上盘缠去远方拜师。在途中遇见一个年轻的姑娘,女孩说她的父亲就是教授戏法的老师傅。老者说可以教授小伙子技艺,但是必须小伙子要和女儿成亲。白云祥欣然同意。可是结婚后才知道岳父和妻子都是鲤鱼精,要害死自己。他得到好心邻居(另外两位年轻的姑娘)的帮助,邻居家的两姐妹给了他一面镜子和一把剪刀。一天晚上他趁妻子入睡,用镜子将妻子照回原形并剪掉她身上两根须。于是妻子与他一条心,不再想着害死他了。女孩的家长千方百计要害死白云祥,都在女孩的帮助下化险为夷。最终白云祥与这个有着神奇能力的少女逃回苏州城,两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并将变戏法的技艺传给了当地百姓[2]263。

这个故事按如下顺序叙述:

1.外出学艺的年轻男子爱上了一位神奇的少女。女孩开始和她的家长一样,一心要害死男子。男子通过神人相助和自己的智谋收服了女孩,使即将成为自己妻子的姑娘支持自己。

2.岳父3次给年轻人布置任务,都是为了要加害他。第一次,要求年轻人上山砍柴,想让猴子撕烂他;第二次,要求年轻人去苇塘割苇子,想让毒蛇咬死他;第三次,让年轻人去井边挑水,井里有一条乌眼龙会把他吃掉。女孩通过自己神奇的本领帮助男子闯过家长一次次的谋害。

3.年轻人最终和女孩结为夫妻,生活幸福。

这个故事与前文列举的故事结构一样,只是第一个功能项中有一个插入项,即具有超自然力的姑娘开始也和其父一样要加害年轻人,最后小伙子通过自己的才智收服(感化)了姑娘。这个插入项是故事向下一阶段过渡中的预备元素(或附加元素)。

(三)II型“难题求婚”型故事

“难题求婚”型故事还有第二种类型:年轻人在求婚中遇到的难题不是女方家长提出的,而是有权势者为了和他抢夺女方而向他或女方父亲提出来的。

古代建筑中钟楼和鼓楼建在一起,而承德避暑山庄里只有钟楼,没有鼓楼,这源于一段神奇的传说:

清朝承德的小村庄里有一个老汉杨石匠,没有儿女,一日在山中捡到一个小男孩取名山郎。山郎在老石匠的抚养下渐渐长大,身强力壮,心灵手巧,跟老石匠学得一手好技艺。一个叫石妹的姑娘爱上了小石匠,两个人准备成亲,赶上皇帝征苦役,修建楼阁亭台,把小石匠征走了。小石匠在宫中雕刻二龙戏珠台阶,石妹很想念他每天到山头眺望。一天皇帝出宫行围打猎,看见了石妹,将她抢进宫中,强纳为妃。有一日,皇帝率领百官欣赏二龙戏珠的台阶。山郎见到皇帝非常气愤,不由咬破了嘴唇,血滴在龙眼珠上,龙活了起来,把丽正门左边刚建好的鼓楼扫塌了,救出山郎、石妹和老石匠,到别处安家落户去了。(《热河民间故事第四辑·避暑山庄的鼓楼哪去了》)

这个故事的结构如下:

1.年轻的小伙子与姑娘相爱,结为夫妻。

2.因强权势力出现,主人公的婚姻受到阻碍。小伙子得到神力相助,强权势力受到惩罚。

3.婚姻完成。

故事第二个叙事功能项改为恶势力的插入和干扰,但母题没有改变。承德还有一则民间故事《神鸽》:

有个老实能干的小伙子叫李永,在富户张和家当长工,因与张家的小姐雪艳相恋被张和赶走。在路上李永救了一只鸽子,哪知道是一只神鸽。神鸽答应在危急时刻帮助李永。雪艳因被父亲逼迫嫁给他人而病重,李永来到张家救治小姐,张和答应雪艳病愈后将其许配给李永。李永请来神鸽,医好雪艳,可是张和变卦赶走了李永。李永使用神鸽给的一支小金棍,指门门开,指墙让路,救出雪艳,两人逃往外地结为夫妻。(《热河民间故事·第一辑》

家长在这个故事里充当了恶势力的角色,参与到第二项叙事功能中。故事的结构如下:

1.穷苦的年轻小伙子与富家小姐相恋。

2.遭遇家长的悔婚(女方家长成为阻碍婚姻的恶势力)。

3.男子在超自然力量(神鸽)的帮助下与爱人完成婚姻。

与之前的故事结构相比,第一项中的仙女变成了普通女子,但女子在现实社会中具有优越的条件和地位。虽然神仙世界替换成了世俗世界,但相对于男方,女方因条件优越而与仙女一样高高在上。所以,第一项的性质没有改变。第二项与之前的故事有一些差别,但其叙事功能不变:依旧是女子家长设置了一个困境。总之,以上列举的故事在结构上有惊人的相似,即使个别叙事功能项有差别,但主题也都一致。确切地讲,它们都使用了同一个母题——“难题求婚”。“母题”在这里也可被称为“原型”。“原型是一种趋向,这种趋向构成这个主题的表象——细节上可以千变万化,然而又不丧失其基本的类型的表象。”[3]46

二、英雄传说或童话中的考验与原始思维

在叙事性作品中,母题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原初记忆,这在民间文学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荣格说,艺术作品中的母题源自原始社会的集体经验或“集体无意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头脑中会存在相似的原始意象。“难题求婚”的情节在各民族的英雄传说或童话中都有所表现。

(一)童话/英雄传说中的“难题求婚”型母题

著名的《格林童话》中有一则《勇敢的小裁缝》:

有一个小裁缝为自己缝制了一套腰带,上面绣着几个大字:“一家伙打死七个”,然后他开始闯荡世界。在森林里,他机智地战胜了巨人。一天他来到王宫前面,人们以为他是战争英雄,把他引荐给国王。国王为了考验他也给他出了几个难题:

1.去森林中抓住两个恶棍般的巨人。

2.去森林里捉住独角兽。

3.去森林里捉回野猪。

每一个任务都有生命危险,小裁缝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最终和公主成婚,得到了半个国家。

写于8世纪的日本《古事记》中有大国主命的故事,主要讲述的内容是:

有个叫大国主命的年轻人被几个坏哥哥带到山上。哥哥们把大树从中间剖开,塞上楔子,让大国主命从夹缝中钻过去,等他钻到中间时,哥哥们突然把楔子拔掉,想把他夹死。还有一次,哥哥们把一块从山上滚落下来的滚烫的大岩石说成是红野猪,让大国主命把它捉住,想把他活活烧死。每次,大国主命都死而复生。后来大国主命与黄泉国国王的女儿相爱。国王把他关在有蜈蚣、长蛇和毒蜂的房间,又把他带到野外放火烧他。凭借着国王女儿授与的咒布,大国主命每次都能脱险。经历了种种考验,大国主命终于与国王的女儿成婚,并被推举为王,获得了象征王位魔力的宝器。

在中国尧舜禅让的传说中,舜以孝悌闻名,他父亲双目失明,他还有一个继母和继母所生的弟弟—象。父亲和弟弟都想把他害死。舜经历了严酷的考验,最终成为帝位的继承人。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载:

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杆而下,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

闻一多通过对《楚辞·天问》的考证,认为舜经历了3次迫害。他在《楚辞校补》中阐述道:

释“肆犬豕”为“肆犬豕之心”,殊失之凿。且上云“舜服厥弟,终然为害”。下云“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为害为象,则受害者舜,是“厥身不危败”谓舜身,而“厥犬豕”,亦当属舜言。考书传载象以谋害舜者,有完廪、浚井、饮酒三事。饮酒事惟见《列女传·有虞二妃》,其言曰:“瞽叟又速舜饮酒,醉将杀之。舜告二女。二女乃与舜药浴注豕,舜往,终日饮酒不醉。”注豕者,豕读为矢……

这则英雄传说同样运用了“难题求婚”的情节。“难题求婚”与主人公成长这两个母题相互交织。以上3则民间故事在叙事中存在相似之处:

1.从民间成长起一个英雄,没有被当权者(或具有神圣权威的人物)发现。但他有一个愿望,得到世人的认可或成为真正成熟的人。

2.年轻的英雄经历种种考验,而考验大多3次。

3.英雄成功地克服了磨难,并最终被当权者认可,娶了权威者的女儿,自己也成为权威人物。

(二)故事结构的核心——考验(ordeal)

上述3则故事的叙事结构非常相似,故事的核心在中间部分——考验。主人公一般经历3次磨难且最终取得成功,到达故事中的第三个功能项的位置——个人价值实现与获得社会认可。第二个功能项——考验(ordeal),由于细分元素的不同和组合上的差异,编织出丰富多彩且饶有趣味的故事内容。

考验(ordeal)往往非常严酷,甚至是致命的。只有经受了严格的考验,年轻人才能成长为一个权威性的英雄,获得结婚的权利。类似的情节结构是原始社会成人仪式留存下来的一种文化思维方式。

三、“难题求婚”与原始思维模式

原始社会中一些部落通过“难题考验”来判定一个成年男子是否真正成熟。通过考验的男子得到部落的认可,并获得结婚及繁衍后代的权利。现在,一些少数民族仍有服务婚的习俗,这与后来农业社会的发展使一个家族比较注重本族的劳动力有关。另外,这也是原始思维的一种传承。

(一)民间文学与“服务婚”习俗

原始社会有服务婚的习俗。服务婚也称“服役婚”,指男子结婚前后要住在妻子家,短暂或长久地为妻家无偿劳动一段时间。这种婚俗的形成一方面是因结婚后女方家庭会失去一个劳动力,以此作为补偿;另一方面也有考验新郎的意义。女方家庭会让新郎从事种种繁重的劳动,来考验新郎的性情与能力,从而判断他能否担负起一个家庭的责任。如西伯利亚的科里亚克人有服务婚的习俗,南美印第安人也有这样的婚俗[4]149。由此可知,“难题求婚”类故事与人类从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思维方式有关,是一种母题的形式。

中国许多少数民族也有服务婚的婚俗。瑶族男子一般要到女方家服务6~12年,期满后才可自立门户。女方家会送女婿斧头和锄头各一把,以庆祝他们成家立业。在大国主命的传说中,大国主命得到象征王位魔力的宝器。在舜的传说中,舜得到尧帝授予的琴与干戈等物。这样的故事情节与瑶族女婿得到斧头和锄头的象征意义一致,都表示男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或毅力,得到了社会和权威者的认可,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男子汉。

(二)“考验”的叙事功能项与原始思维方式

承德民间故事中还有一则,叫《震天鼓》:

一个偏僻的山村里有个叫王付的穷苦年轻人,他救了一只神鹿,神鹿答应以后帮助他。一群仙女来到凡间游玩,三姑娘和王付成了亲。仙女的父亲非常生气,把女儿接回家。给王付出了三个难题:

1.用木犁把五丈高的墙头草犁下来。

2.用一谷糠打成绳子。

3.偷来南山的震天鼓[5]53。

如果说故事中的前两项任务是为了让小伙子付出劳动,考验他克服困难的能力,最后一个任务“偷震天鼓”则有要加害他的意味。小伙子得到震天鼓,可岳父却想借用震天鼓害死年轻人。这最后一项是致命的考验,多是故事中的关键情节,且与人类最初的思维方式有密切的联系。

原始人的思维中,个体与社会集体、图腾物种、梦中灵魂及神秘自然之间存在高度的统一性。所以,原始人会在规定的时刻举行某种巫术仪式,来达到和神灵(或自然)相沟通的目的。成人仪式是巫术仪式的一种,年轻人在举行仪式中“死去”一次,又获得“再生”。获得“再生”的年轻人与幼年脱离关系,正式步入成人世界。通过成人仪式的男子具备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如狩猎、耕种、野外辨识方位及征战等,同时,他们也具备了相应的勇气和耐力等心理素质。原始社会的成人仪式一般都是考验型的,而且十分残酷。列维·布留尔说:“考验是长久而严肃的,有时简直就是真正的受刑,不让睡觉,不给东西吃,鞭笞,杖击,棍棒击头,拔光头发,敲掉牙齿,割礼,再割礼,放血,毒虫咬,烟熏,用钩子刺进身体钩着吊起来,火烧,等等。这些仪式的次要动机,无疑是查明新行成年礼的人的勇敢和耐性,考验他们的丈夫气,看他们是不是能够忍受痛苦和保守秘密。”[6]344

民间文学中“考验”(ordeal)这一叙事功能项,实际是原始时期成人仪式的一种遗留。在原始社会的成人仪式中,已长大的年轻人需要经过部族长老或德高望重者严酷的考验,才能获得成人的资格,成为部族的正式成员。南太平洋的新赫布里底群岛甚至有这样的习俗:让年轻人从建在丘陵上数10米高的望楼上跳下,目的是考验年轻人的勇气。这样的考验带有“死亡”的色彩。

文学在某种意义上与巫术仪式和原始思维有深刻的联系。在漫长的历史中,巫术仪式逐渐演变成巫术表演,音乐、舞蹈及诗歌等艺术样式也相应产生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不再相信最初的巫术所具有的意义。但仪式(表演)被继承下来,尤其是原始的思维遗留在各种艺术样式中,进而体现在文学中,即所谓的“母题”。任何母题都以某种惯例的形式存在,同时,任何形式的母题都不是没有意味的纯粹“形式”,而实际上是克莱夫·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

在承德民间传说中的“难题求婚”型故事中,主人公经历的磨难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考验。这样的写作方式(或故事讲述的方式)源于原始社会中成人仪式遗留下来的思维方式,即通过种种严酷的考验,确定一个年轻人是否成熟,成为合格的成年男子并取得结婚的权利,最终被部落所认可。

[1] 塞尔登·拉曼,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彼得.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崔志国.百代口传集——平泉民间故事精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3] 荣格.潜意识与心灵成长[M].张月,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5] 朱彦华.承德地区故事卷[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6] 布留尔·列维.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责任编辑 张盛男)

On the Pattern of Primitive Thinking in “Problem-Proposal”Type of Stories in Chengde Folk Tales

YANG Yu,HAO Rui-yu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e,Hebei 067060,China)

Problem proposals and the ascent of the throne by the hero after hardships are the common subjects of folk tales.These two subjects have many points in common and their narrative structures are very similar.Folk literature is often closely related to primitive thinking.There are a lot of“problem-proposal”stories in Chengde folk tales,whose subject and writing pattern originate from the way of thinking left over by the primitive society.

Chengde folk literature;“problem-proposal”type of stories;primitive thinking

2016-02-29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校级课题(FY201309)

杨瑜(1983-),女,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I 207.7

A

2095-462X(2016)05-0009-05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0713.0938.050.html

猜你喜欢
母题承德考验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承德医学院学报》征稿细则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眼力大考验
首次春节诗词晚会由承德电视台播出
你的阅读量经得起考验吗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