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2016-03-14 17:55
关键词:语码顺应性规约

张 慧 慧

(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傅雷家书》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张 慧 慧

(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从语用学角度,运用于国栋提出的顺应性模式来分析《傅雷家书》中书面语的语码转换。研究结果表明,顺应性模式适用于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书面语中的语码转换。同时,顺应性模式中的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彼此之间不能有明确的界限,因为一个语码转换的运用可能是对其中2个或3个方面的顺应。

《傅雷家书》;语码转换;顺应性模式;语用学角度

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3 09:37

关于语码转换的众多研究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语法、心理学以及会话分析角度展开。基于这4个研究角度的优缺点,于国栋提出了顺应性模式[1],该模式是基于Verschueren在《理解语用学》一书中提出的语言顺应理论发展而来[2]25-27。此后,顺应性模式被应用到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中。但是,大多数研究主要基于口头输出的材料,基于书面语的研究很少。因此,该文旨在通过研究《傅雷家书》中出现的语码转换及其功能来弥合这一空隙。

一、语码转换研究概况

作为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话题,语码转换研究涉及以下几个领域: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及人类学。对于语码转换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社会语言学、语法、心理学和会话分析[3]。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但没有一种方法能全面涵盖现实生活中语言现象的复杂性及微妙性:社会语言学研究模式将社会因素考虑在内,但忽视了心理学因素;语法研究模式试图让研究者注意到语码转换高度结构化和系统化的语言现象,却不能从社会、文化及认知角度全面分析语码转换;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研究尝试讨论语码转换过程中的二语心理,却不能形成系统的研究模式;从会话分析角度开展的研究包含了会话过程中不同的发言顺序涉及的语码转换动态,却没有重视对话人的心理[3]。

综合上述4种研究模式的优缺点,于国栋提出了顺应性模式,即从语用学的角度展示语码转换研究的全面性。根据该模式,语码转换者使用语码转换对于交际背景下的3方面因素进行适应,即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语码转换者对于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顺应是一种被动顺应,这种顺应主要由涉及的交际者等外部因素促发产生;对于心理动机的顺应是一种主动顺应,这种顺应由交际者的内部动机促发产生。

二、《傅雷家书》的研究综述

《傅雷家书》①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写给在国外留学儿子的家书合集。这些家书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动地呈现出作为父亲的傅雷对儿子从童年到成年的教育所花费的心力。

傅雷精通英语和法语,儿子傅聪长大以后在国外学习音乐,他们父子之间的书信交流中应用了大量的语码转换。《傅雷家书》中的这一语码转换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阳志清[4]对家书中书面语的语码转换进行研究,涉及语码转换的10种交际功能和3类影响因素。陈建生、王彦和谭青松[5]根据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从语场、语旨和语式3方面研究家书中的语码转换现象,验证了语域理论对于语码转换研究的适应性[6]12-13。

该研究将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于国栋提出的顺应性模式来分析《傅雷家书》书面语中的语码转换。目前,以该模式为指导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口语或者对话材料,如《围城》《喜福会》及《杜拉拉升职记》等,像书信这类的书面语材料尚无人涉及。该研究将以《傅雷家书》为研究文本,以顺应性模式为研究指导理论,来研究家书中的语码转换,以此来验证顺应性模式对于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书面语中语码转换的可行性。

三、过程及结果分析

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该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以定量分析为辅。定量分析用来统计各类型语码转换出现的频率,定性分析用来分析书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类型及相应功能。

(一)研究过程

阳志清[4]统计了155封家书中的100封,得出汉英语码转换944处,其他的24封书信中涉及英法语码转换155处。在此,将944处汉英语码转换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定量统计归类和定性分析。

通过定量分析,根据于国栋的顺应性模式中语码转换者所顺应的相应因素的不同,可以将全部的944个语码转换现象分成3大类: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顺应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可以得出,顺应语言现实的语码转换比例最高(71.5%),顺应社会规约的语码转换比例最低(0.32%)。这是由于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书信交流很少涉及社会因素,因此顺应社会规约的语码转换比较少。

定性分析结合家书中具体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语码转换所应用的不同语境,从而更好地验证顺应性模式对于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书面语中语码转换现象的可行性。

(二)《傅雷家书》中的语码转换分析

根据于国栋的顺应性模式,通过定量分析已得出,家书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可以分成3大类: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顺应心理动机。在此,定性分析将结合家书中具体的语码转换现象,分类分析语码转换所应用的不同语境。

1.语码转换对于语言现实的顺应

于国栋指出,不同的语言因素构成了导致语码转换现象的纯粹语言原因[1]。导致语码转换现象的语言因素包括字母或字母群、单词、词组、句子和段落。该文将结合语言因素的这5个方面来分析家书中顺应语言现实的语码转换。

1)总的批评是技巧相当好,但是敲出来的音也不少;tone没有变化,只有p,mp,mf,f,ff,所以从头至尾呆板,诗意极少,没有细腻柔婉之美,也没有光芒四射的华彩,也没有大刀阔斧的豪笔。(P27)

2)一天练出一个concerto的三个乐章带cadenza,你的technic和了解,真可以说是惊人。(P32)

3)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 colour变化的确很多。(P4)

4)对人生的慨叹有时不用memory,recollection,就用reflection,形容词还是那几个,e.g.His letter is full of sad reflections on life.(P208)

5)《音乐与音乐家》月刊十二号上有篇文章叫做Liszt’s Daughter Who Ran Wagner’s Bayreuth,作者是现代巴赫专家Dr.Albert Schweitzer,提到Cosima Wagner指导的Bayreuth Festival有两句话:At the most moving moments there were lacking that spontaneity and that naturalness which come from the fact that the actor has let himself be carried away by his playing and so surpass himself.Frequently it seemed to me,perfection was obtained only at the expense of life.(P229)

前3个例子中涉及的语码转换都是关于音乐的表达。这3个句子分别从字母或字母群、单词与短语3个方面呈现了对于语言现实的语码转换。傅雷和儿子傅聪都精通音乐,而且对于这些音乐方面的专业术语没有直接对应的汉语表达。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直接用这些英文词汇表达更为方便。接下来的两个例子中的语码转换代表了对于句子和段落层面的语言现实的顺应。例4)中,傅雷指导傅聪如何使用单词“reflection”。最后一个例子中,傅雷给儿子看自己在杂志上读到的关于音乐的专业知识。为了准确地传达作者的观点,傅雷引用了文章中的原句。

2.语码转换对于社会规约的顺应

众所周知,根据一个特定群体中多数人可接受的标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行为及思维方式。这些不被接受的行为或思维方式实际上破坏了该文化的社会规约。为了避免破坏这些社会规约,人们会有意识地采用一些策略。语码转换正是其中的一种策略。

6)反之,那种十八世纪式的flirting和诙谐、俏皮、讥讽等等,你倒也能体会。(P205)

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很少涉及社会规则,家书中顺应社会规约的语码转换很少。例6)中讨论到“flirting”(调情),这个词涉及性和爱情。按照中国的社会传统规则,涉及“flirting”的话题通常不容易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因此,例6)中,作者讲到调情这个词时使用语码转换,有效地避免了对社会规则的破坏。

3.语码转换对于心理动机的顺应

于国栋指出,顺应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代表除了顺应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之外的所有情况[1]。顺应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来源于自主的交流目标,如测量心理距离、缓和语气、避免误会及强调。

(1)测量心理距离

7)你岳父灌的唱片,十之八九已听过,觉得以贝多芬的协奏曲与巴哈的solo sonata为最好。Bartok不容易领会,Bach的协奏曲不及piano的协奏曲动人。(P178)

8)你新西兰信中提到的horizontal与vertical两个字,不知是不是近来西方知识界流行的用语?还是你自己创造的?(P257)

在书面语中,由于不同的语言、社会、文化及地理环境,或者由于不同的职业、年龄和社会结构,交流者之间会产生心理距离。使用语码转换可增大或缩小这种心理距离[4]。在例8)中,傅雷和儿子在讨论音乐的过程中连续使用语码转换,对于在国外学习音乐的儿子来说,这种语码转换实际上让儿子觉得很亲切,缩小了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在例9)中,傅聪使用了“horizontal”和“vertical”两个词,这实际上给父亲的理解造成了障碍。这种语码转换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2)缓和语气

9)有件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neat?日常琐事要做的neat,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一样的。(P95)

10)但老实说,我与伊虚提成了亲家,加上狄阿娜夫人so sharp and so witty,我也下笔有顾虑,只好和你谈谈。(P198)

在交流中,如果一个交流者想要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指出对方的缺点,他就可以使用语码转换[4]。通过使用语码转换,傅雷在例10)中指出儿子写信潦草的事实,在例11)中指出某个人性格中的缺点。可以看出,使用语码转换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尴尬,又达成了交流目标。

(3)避免误会

11)尤其是维也纳派那种所谓repose的风味必须彻底体会……维也纳派的repose,推想当是一种闲适恬淡而又富于旷达胸怀的境界……但我还捉摸不到真正维也纳派所谓的repose。(P194)

在实际的交流中,如果一个人对于涉及的外语知识不是足够熟悉,那么他很可能会在交流过程中使用外语而不是母语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4]。通过例12)可以看出,傅雷对于“repose”不是足够了解。因此,他直接使用了“repose”这个英文单词,而不是将其译成汉语。

(4)强调

12)但除了多写之外,以你现在的环境,怎么能训练你的思想,你的理智,你的intellect呢?而一个人思想,理智,intellect的训练,总不能说不重要吧?(P60)

13)而我的年龄已经在音乐技巧上到了一个critical age,再不打好基础,就要来不及了,所以我想暂时跟斯东加先生把手的问题彻底解决。(P64)

语码转换可以起到强调作用。相同的信息使用两种语言表达出来,就起到了强调所要传达的信息的作用[4]。上述两个例子中,傅雷使用英文单词“intellect”来强调训练思维的重要性,用英文词组“critical age”来强调年龄在一个人的音乐生涯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样,通过使用语码转换,不仅重要的信息被清楚地表达出来,同时也达到了期望的交际目标。

从上述例句可以清楚地看到语码转换对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3方面因素的顺应。有时候,3种不同的语码转换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一个语码转换的使用可能是对于上述提到的2种因素或3种因素的顺应[1]。正如例8)中,傅雷和儿子傅聪讨论音乐时借用的语码转换可以看作是对心理动机的顺应,因为傅聪留学在外,借用英文单词讨论音乐,拉近了父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傅雷使用英文单词来讨论音乐,也是出于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因为像“solo sonata”和“Bartok”这些词在汉语中没有准确对应的译文。

该文以于国栋提出的顺应性模式为理论指导,对《傅雷家书》中的语码转换进行研究分析。由此得出家书中的语码转换可以分为3类:顺应语言现实、顺应社会规约、顺应心理动机。通过分类分析语码转换所应用的不同语境,验证得出顺应性模式适用于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书面语中的语码转换。

注 释:

① 文中例句均出自于《傅雷家书》,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1。

[1] 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6):77-87.

[2]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3] HE Z R,YU G D.Researches on codes witching[J].Modern Foreign Languages(Quarterly),2001,24(1):85-95.

[4] 阳志清.论书面语语码转换[J].现代外语,1992,(1):1-6.

[5] 陈建生,王彦,谭青松.《傅雷家书》的语码转换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25):434-439.

[6]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白 晨)

An Adaptation-Based Study on Code Switching inFuLei’sFamilyLetters

ZHANG Hui-h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100,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de switching inFuLei’sFamilyLetterby means of Yu Guo-dong’s Linguistic Adaptation Approach from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inguistic Adaptation Approach is really applicable to the analysis of code switching in written languages from 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Moreover,there is no clear division between the three elements of the Linguistic Adaptation Approach——linguistic reality,social conventions and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s,because one code switching may be employed as the adaptation to two or three of all the three elements.

FuLei’sFamilyLetters;code switching;the linguistic adaptation approach;pragmatic perspective

2016-01-19

张慧慧(1991-),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

H 04

A

2095-462X(2016)05-0028-0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0713.0937.014.html

猜你喜欢
语码顺应性规约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传统自然资源保护规约的民俗控制机制及其现实意义
基于无线自组网和GD60规约的路灯监控系统的设计
非顺应球囊高压处理半顺应球囊不能扩张的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支持容错的高性能规约框架
语码转换探究——以情景喜剧《爱情公寓》为例
一种改进的LLL模糊度规约算法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脊柱后路全麻手术患者肺顺应性及循环的影响
腔内隔绝术用覆膜支架顺应性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