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回归”及其实践模式探析

2016-03-14 17:55左建曾程玉海
关键词:个体政治思想

左建曾,程玉海

(1.张家口学院 人文社科系,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张家口学院 财经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回归”及其实践模式探析

左建曾1,程玉海2

(1.张家口学院 人文社科系,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张家口学院 财经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接近学生日常生活不到位以及与学生双向交流不到位等问题。解决两不到位问题,需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回归”。以生活区为切入点,从优势视角出发,以对话为路径,探索“个体回归”的实践模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回归;实践模式

网络出版时间:2016-10-09 16:5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分析,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两不到位问题,解析其“个体回归”的环境条件和实践模式,为高校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1999年,教育部社政司明确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此项规定明确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担当的教育桥梁作用。科学发展观中,人、社会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以及“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更广阔的视角把人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进一步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的发展方向。习近平强调“谋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中国实际,找准问题,切中要害,在获得学生认同的同时切实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思想困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严格要求……齐心协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亦鲜明指出了“树人”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方向上有其独特之处,即培养位于社会或社会群体中满足社会需求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一种“发展”,即促进社会和人的平衡发展,需要在具体实践中平衡好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两者良性循环。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两不到位

高校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教育桥梁功能,更肩负着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使命。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存在认识瓶颈。数据显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的学生约占11.7%,认为一般的约占22.3%,认为很无聊的占到大约51.9%,无所谓的约占13.1%[2]。究其原因,根本上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落实“发展”方向不到位,具体表现为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不到位,与学生双向交流不到位。

(一)内容上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不到位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自05方案实施以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师队伍等多个方面获得了很大提升,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旨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注重学生个体素质的提升。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不到位问题。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个体发展需求,即使《基础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法律权威、道德规范及价值标准等理想的生活选择,但对于引导学生现实生活仍存在不足,这直接影响了人的发展方向。方家胜以南京某高校为例调查了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其中与课程科目相对应的调查数据显示,49.47%的学生选择在通识课上玩手机,46.94%的学生会在公共基础课上玩手机,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在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公选课上玩手机的比例均低于16%[3]。从中可以看出,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关联性程度,课堂不良现象出现的频率不同,基本上存在关联性强不良行为频率低,反之不良行为频率高的现象。众所周知,通识课和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一样,在学生的长远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就是因为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贴近不到位,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切实体会到通识课与公共基础课等相关课程的现实价值。

不容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担负着基本范畴与理论体系等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使命,对引领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知识转换为智力需要通过理解等中间过程,不能忽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对系统知识向智力转换的辅助功能。正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言,“教学只有在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一定时期的界限之内进行时,才能最有成效”[4]228。只有将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学生日常生活有机结合,才能更利于学生高级心理机制的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成效,促进学生发展。

(二)路径上与学生双向交流不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过教师的班级授课进行,其实现路径主要是灌输。灌输从思想政治工作开始之初就被定为天然方式,具有易于操作、效果直接及运行成本低等优势,同当前统一的班级授课形式和应试教育模式下的量化需求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利于高校学生在大学初始阶段奠定宏观理论体系。然而,系统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学生的智力需要中间的理解环节,除却在讲解内容上进一步贴近学生生活之外,还需要在路径上加强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当前,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日益增强,在客观上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单向灌输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拓宽与学生的交流路径。

值得肯定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媒体手段的运用,大多数高校都建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等。然而,这些平台更多是一种现实课堂在虚拟世界的重构,即将课堂讲授的或扩充的内容挂至网络平台,与学生的沟通较少,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不到位。在教育实践路径上,高校仍然存在与学生双向交流不到位的问题。

学生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要经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和由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过程。认同理念和认可行为亦存在非同步性。因此,认同的曲折性决定了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是学生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认识到位到实践落实的途径。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不足,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上的认同以及生活中的践行。

三、推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回归”

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接近学生日常生活不到位,与学生双向交流不到位等问题,共同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平衡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不足。因此,需要从根本上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现实的学生个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回归”。

(一)“个体回归”的内涵

黑格尔曾说:“把一个个体称为个人,实际上是一种轻蔑的表示。”[5]35-36个体不是莱布尼兹想象下的与社会完全割裂的单子式个体,而是以对“体”的承认为前提,本质上“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6]46。事实上,“个体”是一种整个的和普遍的,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因此,文中所说的是“个体回归”而非“个人回归”,即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学生个体,在平衡社会发展关系中推动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

(二)“个体回归”的环境优势

麦克卢汉指出,一个时代的媒介决定了该时代的本质,电子媒体将给社会带来革命[7]471-475。信息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即信息流动的巨大性和强大的渗透性。这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垄断性,一方面从伦理上保障了信息传播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平等性;另一方面提升了传统意义上信息传播客体的信息传播能力,两者共同发挥作用,加强了信息传播客体的主动性。高校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受众群体,从伦理关系到操作能力,其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时代背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回归”的实现提供了环境条件。

(三)“个体回归”的实践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回归”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更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任务,需要谨慎对待。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中需要把握信息时代的机遇,结合自身环境条件和学生思想行为动态等进行调整性改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和“个体回归”的有序推进。

1.以生活区为切入点

高校生活区作为一个“微型”社会,为大学生接触、适应社会并逐步认同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提供了预演平台。其中,宿舍是大学生休息、生活,思想展示与交流的主要场所,具有树立归属感和规范导向的养成功能。特别是随着高校学分制教育管理模式的推进,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方式完成了由定向学习向自主学习的演化,以宿舍为单位的空间权重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回归”最好以生活区为切入点,如通过生活区管理制度的建设提升学生的制度意识和行为;通过建立学生自律会等学生自治组织,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力;通过公寓文化节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总之,从制度到组织,再到规律性的主题活动,以生活区为切入点,以学生能积极参与的方式,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2.从优势视角出发

优势视角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基于社会工作领域中对缺陷模式的反思而建构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式。美国堪萨斯大学教授Dennis Saleebey提出:“优势视角取向的实践意味着:作为社会工作者所应该做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要立足于发展和寻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他们的梦想,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会主流的控制。”[8]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日趋增强,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反抗意识浓厚,对权威和传统在认同的基础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质疑。这决定了高校在以生活区为切入点的空间选择基础上,就内容层面而言,较优的选择是优势视角而不是传统的缺陷模式,即从大学生个体已有的优势条件出发引导其向着理想人迈进。以“家国情怀”为例,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的一种高度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一种高层次的思想境界。缺陷模式是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优势视角则是将学生潜在的热爱自己小家的优势和“家国情怀”相结合——一个和舍友相处融洽的人具有“家国情怀”的潜在优势,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公寓组织和公寓活动等逐渐提升这种情怀的层次性,直至具备爱校爱国的情怀。

3.以对话为路径

古典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人与人直面相对,用言行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特质活动,典型代表就是孔子“愤启悱发”的思想和苏格拉底法(人与人直面相对、通过相互砥砺产生影响的活动方式鼓励普通人在对话性的环境中进行反思,在参与合作式思考中得到积极体验)。“倾听”“沟通”与“示范”等古典教育方法是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从伦理上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操作上更符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教育实践中缺乏伦理性的教师倾听不仅不会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力量,反而会成为另一种形态的‘控制’和‘暴力’。”[9]只有当学生感受到平等基础上的关怀,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自身力量,激发学生发现自我、定位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潜力,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使命,进而提高其有效性。高校需要在生活区安排生活辅导员或者生活导师等,通过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潜在优势,找到学生个体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之间的切合点,以一种双向交流的对话及倾听方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提高。

正如黑格尔所言:“道德是一个永远有待完成的任务。”孔子亦说:道德教育更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文明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不断推进和调整的过程性工作,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环境条件的转变不断进行理论学术的研究,实现实践模式的转变。

[1] 尚大鹏.以严实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15-10-03(8).

[2] 崔大伟.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分析[J].科技创新,2014,(18):325.

[3] 方家胜.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问题调查与引导路径:以南京某高校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3):99.

[4] 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第二版)[M].余震球,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 [美]理查德·韦斯特,林恩·H·特纳.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M].刘海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 陈静.“优势视角”分析与消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3):98.

[9] 周杰.论教师倾听的伦理性[J].全球教育展望,2014,(9):51.

(责任编辑 梁秀娟)

A Study on the“Individual Regression”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its Practice Pattern

ZUO Jian-zeng1,CHENG Yu-hai2

(1.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Zhangjiakou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2.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Zhangjiakou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The lack of access to students’ daily life and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are two evident problem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e“individual regression”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be promoted.Starting from the discussion on the living area of studen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based on the dialogue approach,the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e pattern of the“individual regression”,aiming to help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individual regression;practice pattern

2016-03-09

张家口市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2015036)

左建曾(1987-),女,河北宣化人,张家口学院人文社科系教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G 641

A

2095-462X(2016)05-0113-0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1009.1654.010.html

猜你喜欢
个体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