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经学与文学关系之宏观考察*

2016-03-16 01:48高明峰
关键词:庆历熙宁二程

高明峰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116081)



北宋经学与文学关系之宏观考察*

高明峰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116081)

北宋经学与文学存在紧密的联系。入宋以来,经学与文学之互动时隐时显。庆历以后,随着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经学与文学之互动愈加密切。熙宁以来,直至宋室南渡,经学与文学之互动达到高潮。不同时期,经学与文学均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制约北宋经学与文学关联的因素,主要包括北宋的士人身份、科举制度以及党派之争等方面。总体而言,北宋的经学与文学之关系,既有积极有益的一面,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消极之处。此外,把握北宋经学与文学之关系,要做到辩证具体,而不宜简单化。

经学;文学;关系;北宋

北宋经学与文学之关系极为密切,其互动演进之情形也颇为复杂,牵涉面甚广。至于该如何评价,又该如何把握,也同样值得人们深思。为得到更为清晰的认识,兹分北宋经学与文学关系之互动轨迹、制约因素、认识评价三个方面,做一扼要阐述。

一、北宋经学与文学之互动轨迹

北宋经学与文学的互动演化,导源于中唐以来的经学与文学领域的新变。“安史之乱”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促使人们对社会经济、政治、科举等进行反思甚而变革,这是儒学复兴运动拉开序幕的重要诱因,也是中晚唐经学出现新风与文学产生新变的重要背景。中晚唐的经学新风具体表现为舍传求经、以己意解经和原经求道、依经立义两大方面。在此经学新风影响下,人们要求文学以“六经”为典范,要求文以明道、诗以讽喻,突出强调文学对现实的干预作用;文学创作的内容与风格,诸如立意、用词以及韩愈文风的奇诡、白居易诗风的浅切等,也与经学新风有着紧密的联系。

入宋以来,经学与文学之互动一直未曾中断过,尽管时隐时显。庆历以前的经学,在总体上表现出谨守注疏之学的面貌,但也蕴含很多新的质素,包括批驳注疏之学、疑经改经甚至补经、以议论的方式来解经,等等。这种既谨守旧学又呈现新质的情况,也相应地影响着文学的演进,其总体面貌也是因循守旧多于创新变革。从表面上看,庆历以前的经学和文学,其关系并不是太大,或者说,经学并未对文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君王好尚之影响、诗酒唱和之风习似乎更值得注意和强调。然而,源自经学的所谓“诗教”一如既往地发挥着作用,要求诗文本于教化、润饰鸿业的主张,也正是其发挥作用的必然反映;经学中的新变因素,使得人们开始致力于复兴儒学,也为即将到来的诗文革新做了铺垫。

庆历以后,随着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经学与文学之互动愈加密切。庆历、熙宁间的经学,讲求“明体达用”之学,盛行疑传惑经的思潮,并凸显通经致用的取向。这一时期的文学面貌,就散文而言,是古文兴起而大行其道;就诗歌来说,则是初具“宋诗”面目,所谓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等,已有了初步的体现。事实说明,经学新风影响到了文学的内容、风格和体式。以欧阳修为例,其经学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疑传惑经以尊经崇道;第二,弃章句重义理与推人情、重人事。而在文与道、平易畅达和怪僻生涩、“简而有法”与“穷而后工”三个方面,则彰显出欧阳修经学与文学的紧密关联[1]。

熙宁以来,直至宋室南渡,经学与文学之互动达到高潮。这一时期经学,除了在疑传惑经和经世致用方面更进一步外,在性命之辨方面也渐趋重视,且形成以王安石为代表的“荆公新学”,以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苏氏蜀学”,以及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二程洛学”等流派。由于各派的学术观念直接影响到文学观念,以及学者和文人兼于一身,经学与文学的互动更为鲜明。择要而言,王安石治经追求通经致用,讲明道德性命,具有杂糅百家、解字通经的特点,因而形成功利主义的文学观;所作诗文多与现实政治、美刺教化密切相关,其立意、语言,乃至简劲拗折的散文风格,从浅切直露到深婉不迫的诗歌风格,也都与王安石之经学颇有关联,而经义文的产生,更是王安石改革贡举,编纂并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取士标准之下的产物。至于文学对王安石经学的影响,主要在以精炼的文辞阐明义理,这有助于阐发王安石的经学见解,彰显义理化经学的主导地位。三苏在经学方面怀疑经传,义理解经,以权变解经,以人情解经;在文学方面则提出相应的主张:有为而作与自由抒写,并在创作实践中得到了贯彻。而三苏文辞雄放的特色,也能反过来彰显其经学义理精深、长于议论的风采。二程的经学,以明道穷理为旨趣,以《伊川易传》《程氏经说》与“四书”学为实绩,以“理”解经和“六经注我”为特色。相应的,二程在文学思想方面表现出以道(理)衡文的特质,流露出重道轻文、明道弃文的倾向,在创作中往往即事言理,或情景理交融,从而呈现出理趣。从文学对经学的影响而言,由于二程轻视文学、不擅文学,其经学著述较为单薄,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学说的承传。

考察北宋经学与文学互动的历史脉搏,可以发现:一方面,经学发展是秉承中唐人开辟的路径,沿着推倒章句之学而树以义理之学的方向前进的,一直到熙宁八年颁行《三经新义》,最终实现以义理之学取代章句之学。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庆历以前的过渡期,继承中有新变;二是庆历以来至熙宁前的变革期,主要功绩是破“汉学”;三是熙宁以来直至北宋灭亡,是自立期,主要功绩是立“宋学”,出现了“荆公新学”、“苏氏蜀学”、“二程洛学”等鼎足而立的学派。另一方面,在经学演变的三个阶段中,文学也经历着相应的转变。庆历以前多为因袭模仿,如诗歌领域出现所谓的宋初“三体”,散文领域也延续着五代以来的骈俪文风。庆历以来出现新变,欧阳修等人倡导诗文革新,开始标举宋代文学的自我面目,突出表现在追求平易流畅的风格。熙宁以来,伴随着王安石、苏轼等人的崛起,诗文革新取得了繁盛的成果,宋型文学的面目得以彰显和巩固。在诗歌方面,确立了严羽所谓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基本特征;在散文领域,平易流畅之格调在苏轼这里发挥到极致,同时又以苏轼的议论雄放、王安石的简劲拗折、二程的畅达明理,使之更趋丰富。经学的演进、文学的变迁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二者的互动构成了北宋经学史乃至文学史发展过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二、北宋经学与文学关系之制约因素

不可否认,北宋经学与文学之关联是颇为密切而复杂的,制约二者关联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北宋的士人身份、科举制度、党派之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

北宋士人,可以说是集官僚、学者、文人三位于一体。这首先取决于北宋实行的文官制度。北宋统治者有鉴于晚唐五代的武力割据,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读书人纷纷通过科举的方式登上政治舞台。加之入宋以来统治者推重学术文化建设,书籍印刷业的发达,以及科举考试逐渐去诗赋而代之以策论,甚而以经义取士,这些使得北宋士人往往将官僚、学者、文人三种身份集于一身。这种士人身份,尤其是朝廷重臣、学术名家、文坛领袖集于一身者,必然会使得经学与文学的关系更加鲜明,甚至更加复杂。典型者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相比单一身份或二重身份的士人来说,其经学与文学的互动无疑要精彩得多。

北宋的科举制度,从性质而言,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一是庆历新政期间由重诗赋转而重策论;二是熙宁变法期间由诗赋改经义。这些变革,不仅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以议论为诗,又如贵为古文而诗赋渐稀,等等;更是加剧了经学与文学的关联,深化了经学对文学的影响,譬如文学作品中的引经据典、依经立意,乃至文字句式,都带有经学的烙印,而科举制下经义文,则更可看作是经学与文学的结合体。这些在王安石等人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

北宋的党派之争,主要围绕守旧与革新而展开,故有所谓“旧党”与“新党”之称,表现为政见之争或意气之争。而此政见之争,又以各自的学术为根基,反映的是学术之争。故不同的学术流派,就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派别,有新学、蜀学、洛学等学派,也就有所谓的新党、蜀党、洛党等党派。而在党争中,被打压、禁习的某派学术,往往也包含文学,如元祐党案中所禁习的元祐之学,即包括二程洛学、三苏等人的诗文集、范祖禹《唐鉴》等史学类著作。这种情况,使得经学、文学与党争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不难发现,北宋庆历尤其是熙宁间经学与文学互动的活跃,与党争的剧烈是相呼应的。

三、北宋经学与文学关系之认识评价

北宋的经学与文学,存在着有机联系,这是客观事实。就其积极意义而言,北宋经学密切了文学与现实的联系,深化了文学的思想内涵,影响了文学的语言体式和艺术风格,甚至可以说,宋型文学的独特面貌,如注重议论、追求平易等,都与经学有着内在的深层关联。与之同时,北宋文学的异彩纷呈,也有功于经学彰显义理、丰富品类,甚而推进其转型。当然,其消极之处也不可否认。如强化文学的功利性,轻视乃至否定文学,都意在抛弃或否认文学的独特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的独立性,不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又如经学领域的议论解经、以“理”解经,影响到文学领域讲求议论、凸显理趣。尽管唐诗贵在神韵,宋诗长于思理,不宜简单别以优劣,但整体而言,宋诗毕竟少了些情韵,缺了些诗味。

当然,在重视北宋经学与文学内在关联的同时,也需要对之加以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把握,不宜简单化。一方面,北宋经学对文学的影响可谓深远,但文学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二者本属于不同的领域,所以尽管在北宋熙宁年间经学与文学的联结臻于高潮,在文学的内容、风格、体式等方面都可看出经学对文学的显豁影响,但在诗词方面表现出的对用字、事典、声韵、对偶等艺术技巧的追求,显然更多地与文学自身怡情悦性的功能属性相关,体现出了文学对经学一定程度上的背离,尽管人们还是能从儒家经典那儿找到“夫子尤有所戏”(韩愈《重答张籍书》)的依据。此外,北宋经学与文学的互动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会受到如科举、党争以及时局、心态等方面的诸多影响,这就使得二者的互动愈加纷繁复杂。不能将之抽绎出来,平面化地加以描述和剖析,而是应该尽可能地还原其原生态,揭示其立体面貌。另一方面,即便面对同样的经典,怀着同样的追求,但出于不同的态度和理念,也会对文学产生不同的影响。譬如,对于“六经”的不同态度,对于明“道”、体“道”的不同理念,就可能导致迥异的文学观念。关于“六经”的平易还是怪奇,这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就会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观念,即欧阳修等人倡导的平易流畅和以石介为代表的险怪生涩。平易流畅之所以成为宋代文学的主导风格,固然与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诸多努力有关,与明道治世、穷理治心的经学观念也是分不开的。同样追求明“道”、体“道”的士人,对文辞的价值却抱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石介等人把文辞看得很重,以为是载道之具,并强调模拟“六经”以作文;而同样有着强烈的明道观念,且以道统继承人自居的二程,则提出了所谓的“作文害道”的主张,贬低文辞的价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取消文辞的存在。这样两种差异迥然的看法,与他们对“道”的体认与追求的不一致密切相关。相较而言,石介重视文辞的价值,主要在于他认为“道”不离人伦纲常,而拟“六经”作文则有助于扶持儒教;而二程则本着由内圣而外王的理念,过于强调加强个人心性修养以体“道”,因而认为作文妨碍体道,溺于文辞反而害道。这两种品格迥异的观念,都在事实上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高明峰.论欧阳修的经学与文学[M].绥化学院学报,2006(6):55-62.

[2]韩经太.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李春青.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冷成金.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5]方笑一.北宋新学与文学——以王安石为中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陈忻.宋代洛学与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母华敏)

Macroscopic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ics and Literatur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Gao Mingfeng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81,China)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classics and literature. In Song Dynasty, classics and literature’s interaction changed over time. After Qingli, with the rise of the Renaissance of Confucianism, classics and literature interacted more closely. From Xining to the setting up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Confucianism and literature interaction reached the peak.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classics and literature were different. The factors that restri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ics and literatur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cluded the people's statu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dispute of the parties. On the who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ics and literatur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had positive aspects and negative aspects as well. In addition, we should dialectically grasp the relationship of classics and literature in detail instead of simplification.

classics; literature; relationship;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10.3969/j.issn.1672-7991.2016.01.002

2012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宋代经学与文学研究”(L12DZW020)。

2015-11-02

高明峰(1977-),男,江苏省无锡市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六朝唐宋文学与学术、“文选学”、清代学术史等研究。

I206.2

A

1672-7991(2016)01-0007-03

猜你喜欢
庆历熙宁二程
毕昇(节选)
星河
《庆历四年秋》:北宋时代的缩影
石鑑为官履历考述
理学体用论视域下天的重新发现:基于二程的考察
《宋元学案》中程颐思想的诠释与评价——兼论二程思想的比较及其分派
二程对佛教的吸收和评价
论程朱理学之异同
笼中鹦鹉
“越明年”到底指哪一年